APP下载

艺术类毕业生隐性就业分析

2019-01-07唐艳芬常学军李银英

福建茶叶 2019年10期
关键词:艺术类隐性社会保障

唐艳芬,常学军,李银英

(1.河北传媒学院;2.河北广播电视大学)

1 引言

大学毕业生隐性就业,是指大学毕业生相对于签约就业,与用人单位、学校签订了就业协议书,取得了就业报到证的就业类型外,新出现的临时就业形态,即大学毕业生获得用人单位短期雇佣的机会或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取得相应报酬。

艺术类毕业生相较其他专业学生,有着鲜明的个性:轻文化、重专业,尚自由,重个性,轻理性、重感性。因而在就业方面有着鲜明的特点。他们偏爱自由职业,就业面不宽,多次择业现象较多,受地域影响较大。因而艺术类毕业生中出现较多的隐性就业人员。

2 艺术类毕业生隐性就业的特点

2.1 大中城市毕业生数量众多

随着高校艺术类专业的扩招,艺术类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据《2019年就业蓝皮书》,个别艺术类专业连续三年被亮起红牌,个别艺术类专业被连续亮黄牌,显示了艺术类就业形势的严峻性。由于工作机会和文化氛围,艺术类的毕业生更愿意到省会城市或一线城市就业。在无法签定合法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即使承担更高的生活成本,多数毕业生也愿意隐性在城市工作,一边就业一边寻找创业的机会。

2.2 从事互联网和自媒体行业

由于新媒体的不断发展,近年来与互联网相关的行业倍受艺术类毕业生的青睐。自媒体行业中的网红、大V、主播等,需要积累人气和吸引粉丝才能实现盈利,因而具有艺术学习的背景的毕业生更容易在这些行业实现就业。淘宝店主或微商在平台上开设的虚拟的商店,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营销需有艺术化的处理,如商品的拍摄、网络的直播,艺术类毕业生有着天然的优势。这些行业的兴起,与传统行业相比,只需要一部智能设备即可实现就业,没有过高的门槛。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吸引着大量艺术类专业的毕业生或自主创业,或到这些行业打工,从而加入到隐性就业的行业。

2.3 工作更换频繁,多次择业

在传统就业观念中,收入较高且压力较小的岗位,适合艺术类毕业生往往较少。由于人才供求的矛盾,艺术类毕业生进入了需求量较小的如画室、琴行、培训机构以及新兴互联网及自媒体等行业,这类机构往往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如保险、聘用合同不规范、收入不稳定,多次择业的人数较多,因而这些毕业生的的就业状态也处于隐性状态。

2.4 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观念较为淡漠

艺术类毕业生由于专业的特点,个性较强,偏爱自由职业,不愿意接受专业以外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院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重视专业轻视理论,艺术类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很强,但是文化程度却较差,导致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跟不上,因而在求职能力上也存在欠缺。艺术类毕业生在就业观念上存在偏差,导致就业观念淡漠。

3 艺术类毕业生隐性就业存在问题

3.1 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艺术类的学生的家庭条件相对富足,他们对社会保障缺乏基本的认识,他们的成长过程,学习的投入相对高,传统行业中高收入、好福利岗位的对艺术类的毕业生吸引不大,他们在就业时多考虑兴趣、爱好和特长,因而对社会保障缺乏足够的认识。艺术类毕业生隐性就业人员高于普通专业就业者,他们长期游离于社会保障制度之外。在此种情况下,社会保障的缺失导致艺术毕业生对职业缺少基本的归属感,合法权益也会受到损害。另外,由于隐性就业者多分布于中小企业,企业主为经济利益克扣工资或者劳动者加班无法取得合理报酬现象也较普遍。艺术类毕业生在这种就业环境下,同时法律意识淡漠,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产生劳动纠纷时,就业者处于弱势地位。

3.2 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

艺术类毕业生在市场供求不平衡的情况下,隐性就业者工作流动性较强,行业更换频繁,导致毕业生对职业缺乏明确的规划,哪个行业收入高,就跳槽到哪个行业,如果不能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确定阶段或长期的奋斗目标,就会导致不能正确评估自己,对职业产生厌倦,从而降低职业竞争力。对于职业环境,毕业生应合理分析环境特点和环境发展变化的情况,从而趋利避害。不能尽早明确职业目标和未来职业的发展,对于艺术类毕业生良性就业秩序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

3.3 产生职业挫败感

艺术业专业对文化成绩要求较低,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多,部分学生把艺术专业当作上大学和另一途径,入学后较注重专业学习,轻视文化学习。导致文化面窄,就业缺乏竞争力。不得不进入一些来钱较快中小企业隐性就业,缺乏对职业的长远规划。较低的薪酬水平同时缺乏劳动保障,和预期工作岗位的期望产生较大的差异,导致这部分毕业生频繁跳槽。在新的岗位如果无法再次融入,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毕业生的职业理想受到打击,往往感到痛苦彷徨,也产生强烈的无助感。在学校学习和实际工作差别太大,职业的挫败感会使这部分艺术业毕业生难以适应社会。

4 对艺术类毕业生隐性就业管理的策略

4.1 加强就业指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艺术类毕业生隐性就业问题,侧面反映出毕业生的就业观。过分看中大城市中小城市缺乏理想规划;多次择业,眼高手低,不能在一个岗位上踏实做下来;就业观淡漠,综合竞争力差。因而在就业指导上,首先应加强自我认知教育,让毕业生有准确的自我定位;第二,克服怕苦怕累的心理,不断加强艺术实践,主动提升自身素养,在基层脚踏实地,完善自我;第三,更新就业观念,不应过份强调专业对口和一步到位,在不同的专业领域深耕细作,同样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4.2 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社会保障中的社会保险能够给劳动者提供根本的经济保障。中小企业在用时社会保障的缺失,导致艺术类毕业生隐性就业人员的合理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因而这类毕业生游离于社会保障之外,不安定的心理状况导致毕业生频繁跳槽,产生职业恐慌。社会保障部门应规范对中小企业的管理,中小企业主动为劳动者提供劳动合同,缴纳劳动保险,将隐性就业人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保障隐性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

4.3 提升自身的素养,合理隐性就业

隐性就业是一种普遍的就业现象,对于改善就业困境也能产生积极的意义。对于毕业生来说,利用自己专业知识,合理得取劳动报酬,同时积累经验,特别是艺术类、设计类的大学生采取隐性就业,告别“毕业即失业”的窘境,一边隐性一边创业。艺术类毕业生应进一步加强自身的素养,将隐性就业转为主动创业,在隐性就业中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同时增强法律意识,在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能够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

5 结语

艺术专业的毕业生隐性就业状况普遍,对于改善就业压力起到了很大作用。随着就业市场的规范和艺术产业的不断发展,毕生业在劳动保障、薪酬待遇、行业导向将逐渐走向合理。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鼓励自主创业,进行职业规划,普及法律知识,让毕业生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就业能力,合理规避隐性就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猜你喜欢

艺术类隐性社会保障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少先队文学艺术类阵地
2019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艺术类专访心得
2018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山东省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分析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增长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