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理化情绪疗法在苏轼谪居黄州期间的意义探析

2019-01-07

福建茶叶 2019年10期
关键词:至极贬谪黄州

陈 璟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湖北武汉 430205)

1 前言

林语堂先生曾说:“世上有了一个苏东坡,以后再难有第二个像他这样富有个性的人[1]。”在林先生笔下,苏东坡是亲民的官员、大文豪、新派画家、伟大的诗人……但他更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是一个让人一提到他就会露出亲切而敬佩的笑容的人!他一生屡遭贬谪,颠沛流离,但却总能够将不尽如人意的生活过得美好且富有诗意。诚然,这是苏轼乐观旷达人生观的体现,但细细揣摩,这更是其利用合理化认知方式,对情绪进行有效调节后所凝练出的智慧显现。

合理情绪治疗(Rational-Emotive Therapy,简称RET)也称“理性情绪疗法”,20世纪50年代由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Ellis)在美国创立。该疗法旨在通过舍弃不合理的信念从而改变人的情绪困扰,其基本理论是ABC理论。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Activating Effects)引起的,即是A引起了C(Consequences),但RET不这样认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B(Beliefs)即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起因。所以不合理信念才是引起人们产生焦虑、郁闷等消极情绪的真正原因。学者韦斯勒(Wessler)认为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精糕至极是不合理信念的三个特征。在谪居黄州的五年间,苏轼理性地反思自己,杜绝不合理的理念,于是他坦然地面对这个苦乐并存的世界,不仅拥有了完整的自我,而且迎来了自己人生的转折。

2 自爱铿然曳杖声——摒弃绝对化的要求与糟糕至极

绝对化的要求是指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这样的信念。这种信念通常是与“必须”和“应该”等字眼联系在一起的。比如“我必须获得成功”、“他们必须很好地对待我”等等。怀有这样信念的人极易陷入情绪困扰。因此,当某些事物的发生与其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们就会受不了,感到难以接受、难以适应并陷入情绪困扰[2]。

糟糕至极常常与绝对化的要求相联系而出现,即在人们的绝对化要求中认为“必须”和“应该"的事情并非像他们所想的那样发生时,他们就会感到无法接受这种现实,因而就会走向极端,认为事情已经糟到了极点。这会导致个体陷入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如耻辱、自责自罪、焦虑,悲观、抑郁的恶性循环之中而难以自拔。

在贬谪黄州之前,苏轼是一位学识过人的科举天才。他卓越的才华令文坛领袖欧阳修叹到:“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谈起我。[3]”他不凡的谈吐得到了朝廷的赏识,宋仁宗皇帝曾夸其才:“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虽我老矣,已不能用,朕将留遗后人。[4]”然而元丰二年(公元1079)的“乌台诗案”却使苏轼曾经的荣耀化为乌有。之后,苏轼被贬官至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署公事。

苏轼一生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期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贬谪经历对他来说是难以接受的遭遇,是致命的打击。但他并没有因此陷入绝对化和糟糕至极的认知怪圈:“我曾经何等荣耀,我必须要在庙堂之上平步青云,我必须获得成功,否则就是灭顶之灾,糟糕透顶。”他知道,宦海沉浮岂能以他一人意志为转移?他知道,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获得成功,就像他虽满腹才华但却不得不被贬谪黄州。在苦难的生活中,他总能以理性的认知和独具灵性的内心去发现生活中的另一番美好天地:不能致君尧舜上,不能签署公事,他就选择做一个富有诗意的农民,一个热情不减的美食家。

元丰四年(公元1081),为解决吃饭问题,在朋友马梦得的帮助下,苏轼在郡城东门外的一处山坡开始了富有诗意的农民生涯,他买牛、锄头和镰刀,这是一个农民的笔墨纸砚。此地本无名字,苏轼受自己喜爱的白居易的启示,命其东坡,并自称东坡居士。他种稻种麦、种野蚕豆、种茶树桃树、种桑树拓树、种花种草,坡上麦穗高昂、桑葚数落,他轻吟:“垅上麦头昂,林间桑子落。[5]”农忙之余,他享受着清新自然的田园时光“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6]”他甚至开始拥有农人自给自足的快乐“有屋五间,果菜十数畦,桑百余本。身耕妻蚕,聊以卒岁也。[7]”在此之前,他是苏轼;在此之后,他是苏东坡。

在东坡,他收获了自己亲手种植的大麦,但大麦口感不好,于是他将大麦与红小豆掺杂做饭,饭色微红,味香爽口,他创造了大麦的新吃法。他可惜黄州猪肉“价贱如泥土”,但百姓不会制作,特地作《猪肉颂》教黄州人烹饪“东坡肉”:“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8]”他研制东坡饼、煮东坡羹、烹东坡鲫鱼、酿东坡蜜酒。面对困顿的现状,他没有被绝对化的要求和糟糕至极的不合理信念困扰,所以他没有因为自己曾身居庙堂之上而在简陋的生活中抱怨、颓废。虽身处逆境,他却把贬谪黄州当成一个全新的人生经历,在这里他淋漓尽致地告诉世人:摒弃不合理的信念,把生活过得生趣盎然,就能获得积极的情绪,就能探索到全新的思考自我、书写自我的方式。他也因此成为了所有人的“东坡”。

3 天下都是好人——撇除过分概括化

过分概括化是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过分概括化的一个方面是人们对其自身的不合理的评价。比如,当面对失败时,往往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一钱不值”、是“废物”等,常常会导致自责自罪、自卑自弃的心理及焦虑和抑郁情绪的产生。过分概括化的另一个方面是对他人的不合理评价,即别人稍有差错就认为他很坏、一无是处等,这会导致一味地责备他人,以致产生敌意和愤怒等情绪。

虽然已化身为诗意的老农、高雅的美食家,但苏轼从未放弃过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他仍旧忠君爱国。即使被贬黄州,不得签署公事,不能身居庙堂,不能经世济民,他从未有过自己“一无是处”,必将于朝廷无所作为的不合理信念。相反,他仍然相信可以通过著书立说来安顿自我,泽被后世。《论语》在宋代之前被解读的版本甚多,观点各异,苏轼认为有必要重新解读。于是,他下真功夫,花大气力,用时将近一年写成《论语说》五卷。为完成父亲苏洵的遗言,苏轼整理当年跟随父亲学习《易经》时的资料,开始《易传》的写作,直到十八年后在海南此书才得以完成。面对贬谪,苏轼没有自暴自弃,怨天尤人,反而能够理性看待自己的价值,因时因地的去绽放自己,彰显生命的意义。

“乌台诗案”之于苏轼,让其心悸、恐惧。初到陌生的黄州,苏轼有一种孑然一身的感觉“我谪黄州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饿疑死矣。[9]”在慢慢走出贬谪阴影之后,苏轼并没有因为昔日部分好友远离自己而一味感叹世态炎凉,人心不古。他没有封闭自己,而是跑到田间、山野、水畔、集市,追着农民、渔夫、樵夫、商贩谈天说地。他努力地把自己融入当地的生活,因为这样才能真正地拯救自己,使自己活得轻松些。中国文人士大夫历来追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而苏轼交朋友从来不以地位论尊卑,他说自己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这是真正的对人的大爱、至爱,这是合理的信念。因为他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达到完美无缺的境地,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因为每个人做事都有自己的考虑和出发点,就像有些亲戚朋友怕惹祸端而断绝与其来往一样。这样的合理理念使苏轼在黄州的朋友日渐多了起来,街坊邻居、失意书生、商贾道士带来的温暖友情慢慢慰藉了他曾经在御史台遭受的屈辱和难堪。

猜你喜欢

至极贬谪黄州
手机
杨优秀
乔·拜登的“民主峰会”虚伪至极
大江东去——苏轼的黄州时期
苏轼的贬谪生活
大宋国民偶像苏东坡失意黄州——《黄州寒食帖》
博采众长,灵活至极 TDG AUDIO|SKYBAR系列
非同凡响的秋歌
探究刘禹锡、柳宗元的贬谪之路
神仙小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