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偶像崇拜现状研究与对策分析

2019-01-07顾晗可

福建茶叶 2019年10期
关键词:偶像榜样大学生

顾晗可

(中国计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偶像崇拜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产生着重要的作用。而传统榜样典型树立的“道德模范”形象因难以与大学生实际生活接轨而逐渐被“偶像”所替代,榜样引领作用逐渐被削弱。本文旨在研究大学生偶像崇拜现象的基础上,挖掘偶像崇拜内在的思想教育价值,提出切实可行的引导对策,以此来发挥新时代偶像的榜样引领作用。

1 当代大学生偶像崇拜的特点

1.1 偶像崇拜具有时代性

榜样教育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也是我党重要的执政手段。我党根据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的执政需要树立了不同的榜样形象。在50-80年代这段时期内,毛泽东同志通过《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向雷锋同志学习”等伟大著作和题词,树立了诸如白求恩、刘胡兰、雷锋、王进喜等战地英雄和典型榜样人物。这时期所树立的典型多是经由政府各级部门大力宣传,具有明显的政治取向性,充分体现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党性原则与人民性原则、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流行文化的发展,以“歌星、影星、体坛明星”为代表的“三星偶像”开始占据青少年市场。这时期涌现了“不畏强敌,不言放弃”的中国女排,也发掘了以李连杰为代表发扬中国功夫的演员。“三星崇拜”的形成的本质是一种以人物为核心的社会学习和依恋是青少年对偶像职业不断理想化、绝对化和浪漫化的过程。从实际情况来看,“三星崇拜”虽有一定的价值内涵,但主要的内容是对偶像外形和生活方式的追崇,究其形成是商业包装和资本推动的结果,具有明显的商业性和功利性。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微博、微信、You-Tube等新媒体手段的应用,使人人都能拥有自己的展现平台,进入了“泛偶像”时代。这类偶像大都草根出生,其出道途径包括通过展现个人形象和个性表演经由网络传播,或媒体对偶像的包装塑造人设,或是养成、练习生等不同选拔方式的展现,迅速占据大众视野,成为新一代的偶像。在媒体渲染下,“民星”不仅成为当今一种“反精英”的青年符号,从“明星偶像”走向“民星偶像”更是代表一种“反明星”的时尚潮流,青少年除了追逐这类偶像,跟踪和分享他们的动态的同时,也表达了通过网络塑造自己成为下一个偶像的愿望。

1.1 偶像崇拜多元性

2015《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数据调研报告》,青少年所选择的“偶像”的前三名分别是娱乐明星、体育明星、专业人士,占比分别为44.9%、21.7%、13.6%,另外还出现了商业名人、虚拟人物、政治领袖、网络红人等选择,在所填写的“其他”偶像中还出现了同学、男朋友、哥哥、老板这些答案。根据报告可发现,非传统“偶像”在青少年的选择中逐渐占据一方天地,显示出青少年“偶像”选择的多元性和自主性。现今的“偶像”已经跳脱出“媒体宣传”,再从中选择的模式,正在向青少年自主意志抉择的方向演进。

究其原因,首先受全球化的影响,当今的社会对各类的文化包容度逐渐加大,允许个性的存在和发展,这是偶像多元化产生的外部条件。其次,大学生个体在价值取向、心理需求等方面的不同,个体差异性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偶像崇拜对象的选择上。最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大学生具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全球不同的社会文化,再加上自媒体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网红”和“平民偶像”,使得大学生偶像的选择更加多元和简单。例如,如今大学生的偶像分布在娱乐明星、体育运动员、企业家等各个职业,还包括微博、抖音等app兴起的“网红”以及通过自主选择产生偶像的养成类节目(如《创造101》)的素人选手。

1.3 偶像崇拜方式多样性

在早期,对偶像表达崇拜的方式包括赞美、欣赏等情感表达,模仿偶像的穿着打扮和行为举止,或者购买支持偶像的专辑、电影等。但随着网络新媒介的发展让大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生产者,互联网使粉丝的力量可视化且量化,这种力量往往通过点击量、下载量、热搜数量等体现,例如粉丝应援、粉丝公益、粉丝公关、粉丝广告、粉丝文本宣传等。与过去单纯为偶像呐喊不同,当代大学生充分发挥个人能力和特长通过社交平台开展不同形式的线上和线下活动助力偶像的发展。因其庞大的基数,粉丝们可以深度参与到偶像的塑造和发展中去,对偶像的发展道路、人设塑造、影视资源,甚至是服装搭配方面,粉丝都会强势的给出意见。不仅对娱乐市场和社会风气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市场的选择。

2 当代大学生偶像崇拜存在的问题

2.1 偶像认知存在偏差

当今的大学生偶像崇拜大部分来自于大众传媒的宣传影响。新时代偶像的形成大多通过商业公司“包装”,有特定的人物性格设定呈现在我们面前,能够让我们暂时逃离日常生活。因此,大学生偶像崇拜过程充满高度理想化、浪漫化的幻想,将屏幕形象与现实形象、理想认知和现实情况重叠,对偶像盲目崇拜和追逐,丧失了对偶像的全方面认知演化为非理性、不客观的偶像崇拜。例如,“学霸”演员翟天临于近期被曝学术不端论文造假的事件,让不少粉丝对其由来已久地“学霸人设”认知出现崩塌。

2.2 消费型偶像崇拜突出

偶像可分为消费型偶像和生产型偶像。消费型偶像以娱乐圈、体育圈、电竞圈等具有流量影响力的明星为主,而生产型偶像主要以商界、政界、科学界等可为社会带来巨大价值的带头人为主。消费型偶像较之生产型偶像具有的大学生渴望的更高的曝光度、关注度以及更为奢侈精致的生活。大学生意识到现实生活与理想生活无法实现,将自我的某种理想和欲望投射到偶像身上,既能通过投射到偶像身上获得代替性满足,也能够通过关注和追逐消费型偶像获取另一种形式的自我实现。

2.3 偶像崇拜浮于表层

偶像崇拜根据崇拜层次和内容不同,可分为表层性崇拜和内在化崇拜,前者是对外貌形象、穿着打扮、气质等外露特征的欣赏,后者以内在性格、价值观念的认同和崇拜。当代大学生的偶像崇拜浮于表层,缺乏深层探究。首先,大学生对偶像的外在装扮、八卦新闻较为感兴趣,极少主动了解其真实生活经历和个人成就。其次,网络媒体为了博取眼球和点击率以报道偶像娱乐新闻和八卦为主,缺少关注偶像的人格魅力和内在品行。

2.4 偶像崇拜衍生网络暴力

对大学生偶像崇拜来说,大学生的自我中心状态过度膨胀,会放大自己被关注的程度和情感体验,表现出情绪化和过度的依恋性特征。当大学生在偶像面对质疑和负面新闻时,无法正确看待偶像的缺点和外界评价,出现了群体控制评论内容、造谣举报者、资本操纵舆论等盲目和不理性的“维护”偶像的行为。例如嘻哈选手PGone在被举报吸食毒品和侮辱女性等事实时,理应接受公众的监督和相关机关的审查,但仍有大量粉丝在网上组织骂战,人肉举报者,撒播谣言重伤无辜路人等严重网络暴力行为,试图为偶像“洗白”。

3 大学生理性偶像崇拜的引导对策

3.1 加强监管,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

当今偶像产业的繁荣离不开大众媒体的渲染和推动作用。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出现了大批网络媒体人通过捏造事实、制造话题以此来获得利益。部分认知薄弱的大学生在亦真亦假的娱乐八卦中或深陷偶像崇拜,或受到舆论引导不自觉产生网络暴力。大众媒体是重要的文化宣传的窗口,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媒体人应该明白其发布的偶像新闻和评论对大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一方面,大众媒体应加强内部的自省自查,针对虚假、低俗新闻采取措施,净化网络空间。另一方面,媒体对偶像的报道应保持公正客观,既关注和报道敬业、热心公益事业的正能量偶像,也对于不利于弘扬社会正能量的偶像行为也应及时批评,自觉宣扬社会主旋律,引导大学生理性偶像崇拜。

3.2 重塑精神偶像,发挥榜样的力量

偶像崇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大学生寻找自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因此教育者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首先应该要正确认识偶像崇拜心理,深入了解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原因,以平等的方式互相交流,引导大学生对偶像的正确认知,启发大学生自主思考偶像崇拜的意义,认清理想与现实的缺口,完成自我认识的建构。其次,高校应该重视偶像崇拜的效应,利用榜样作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在日常学习中结合偶像的例子,通过宣传偶像自身的精神内涵和在背后所付出的努力,用更容易引起共鸣的方式来发挥偶像的“榜样作用”,借以通过偶像的成功来自我勉励。

3.3 尊重子女选择,重视家庭教育和引导作用

家庭教育对子女有着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子女树立理性的偶像崇拜观念有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偶像选择较之父母那代更为多元和丰富,导致和子女在偶像崇拜上的分歧和代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首先父母需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偶像崇拜,积极了解子女的偶像崇拜对象并尊重子女的选择,关注子女的情感需求;其次,通过双方可以接受的方式,引导子女用合适的途径理性追星的同时,发掘偶像闪光点,鼓励子女学习偶像优良品质,来达到家庭教育的引导作用。

3.4 加强自我教育,提高认知和判断能力

自我教育是最快速、最有效的提高自身能力和修养的途径。要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就是从自我认识、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这三方面出发。首先,大学生应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优势所在,也能够准确指出自己所存在的缺陷。辨证的看待自己的优缺点,改变对偶像片面和幼稚的认知,理性评价自身的偶像崇拜行为。其次,大学生要时刻反省自身的崇拜行为,加强自我监督和约束。面对网络上涉及偶像的言论,应做客观全面的了解,不信谣不传谣,通过自律、自控来约束自己过度的偶像崇拜,及时自我矫正。最后,大学生应有独立的鉴别评价能力。在面对公众平台特别是网络上各执一词的言论时,能够坚定自己的立场,不被言论牵引而盲目追捧和崇拜。

4 总结

随着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偶像崇拜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已然成为一个特有的文化和心理现象,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也应得到充分的挖掘。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当今偶像崇拜下的机遇与挑战。既要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偶像,挖掘偶像崇拜内部的德育价值,化偶像为榜样,将“偶像崇拜”与“榜样引领”完美结合。针对目前偶像崇拜所出现的问题,仍然需要社会、高校、家庭以及个人等方面的共同努力,加强对大学生偶像崇拜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

猜你喜欢

偶像榜样大学生
大众偶像
偶像报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偶像们都恋爱了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榜样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