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科教授从“虚、实”辨证论治大肠癌经验总结
2019-01-07
宁夏医科大学,宁夏 银川 750004
大肠癌是较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近年来,大肠癌的发生率在我国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1]。大肠癌主要包括直肠癌和结肠癌,此病发生多与大肠腺瘤、生活方式不当以及遗传等因素有关,早期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的发展表现出排便习惯的改变、便血、腹痛、肠梗阻等,伴有消瘦、贫血以及发热等症状[2]。
马科教授从事中医肿瘤内科、科研及教学工作多年,经验丰富,临床擅长于运用中医药治疗各类恶性肿瘤。现将马科教授在临床上治疗大肠癌的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大肠癌属中医“积聚”“脏毒”“肠覃”“锁肛痔”“下痢”等范畴。《灵枢·五变》曰:“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作。”《灵枢·水胀》指出:“肠覃何如……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博,气不得营,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外科大成·论痔漏·二十四痔》曰:“锁肛痔,肛门内外如竹节锁紧,形如海蜇,里急后重,便粪细而带扁,时时流臭水,此无治法。”马科教授认为此病发生主要病变部位在大肠,与脾肾关系密切。早期以实证为主,中晚期主要可辨为虚实夹杂证,以痰热蕴毒、瘀毒内阻、气血双亏、脾肾阳虚为主要证型。
2 临证经验
2.1 从“实”辨证论治 马科教授认为大肠癌前期发生发展主要表现为实邪亢盛,其表现主要为痰热和瘀毒。
2.1.1 痰热蕴毒型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痰邪的凝结和阻滞有关,有“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之说,所以“痰、湿”是大肠癌发生的重要因素。痰湿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痰湿蕴久则生热、生毒,积聚日久,则成癥积。
证候表现:腹部刺痛阵作,烦热口渴,下痢赤白或泻下脓血,血色紫暗,伴有里急后重或肛门灼热,舌质红或暗或有瘀斑,苔黄腻,脉弦数。马科教授对该证运用清热化痰、解毒散结法治疗,临床常用槐花地榆汤合白头翁汤加减。药用:炒槐花15 g,地榆12 g,黄芩15 g,黄柏15 g,炒白术30 g,当归15 g,白头翁15 g,黄连10 g,秦皮6 g。临证加减:大便带血者,加血余炭、地榆炭、槐花炭各15 g,三七粉3 g;腹泻重者,加马齿苋、白头翁各30 g;热结便秘者,加大黄、枳实、厚朴各10 g;腹部胀痛者,加木香、陈皮、赤芍、白芍各10 g,延胡索15 g;腹部肿块加海藻、昆布各15 g,三棱、莪术各10 g。
2.1.2 瘀毒内阻型 瘀血停滞,不能正常行于脉管;血随气行,血的凝结阻滞多伴气滞,气血凝滞不散;毒滞难化,积聚不去,久而久之渐成肿核或癥瘕结块。如王清任《医林改错》中说:“肚腹结块,必有形之血。”《圣济总录》描述:“气血流行不失其常,则形体和平……及郁结壅塞,则乘虚投隙,瘤所以生。”可见瘀毒在大肠癌发病中有重要作用。
证候表现:腹部绞痛,固定不移,大便困难伴有脓血,恶臭难闻,肛门下坠,烦热口渴,面色晦暗,腹部可触及肿块。舌暗红有瘀点或瘀斑,苔黄,脉弦细。治以行血消瘀、解毒抗癌,马科教授临床用桃红四物汤和失笑散。药用:桃仁10 g,红花10 g,莪术15 g,白芍15 g,元胡15 g,五灵脂10 g,蒲黄15 g,金银花20 g,藤梨根30 g。症状见腹硬痛者,加川楝子、丹参各15 g;大便秘结属体虚者,加火麻仁、郁李仁、柏子仁各15 g;体实便秘者加生大黄10 g,枳实15 g。
2.2 从“虚”辨证论治 马科教授认为大肠癌后期主要表现为机体亏虚,其主要为气血和脾肾亏虚。
2.2.1 气血双亏型 气能生血,血能载气,两者相互依存,互相为用,气虚往往会导致血虚,血虚也会导致气虚。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的局部变现,它与机体的强弱、气血的盛衰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尤其肿瘤到了中晚期或通过手术放化疗后造成机体严重消耗,正气不足、气血虚弱更加明显。
证候表现:形体消瘦,面色苍白,气短乏力,纳差食少,四肢浮肿,腹部胀满,时有便溏,或脱肛下坠,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治宜益气养血,方用八珍汤加减。药用:太子参 30 g,茯苓 10 g,生黄芪 30 g,当归 15 g,熟地 15 g,丹参 10 g,白术 10 g,白芍 10 g,升麻 10 g,炙甘草 6 g。证见脱肛下坠,大便频繁者加柴胡、诃子各 10 g;大便带血者加艾叶、三七、白及各 10 g;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各 10 g。
2.2.2脾肾阳虚型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胃虚弱,水湿运化失常,痰浊、瘀血内停;肾主一身之阳气,肾气亏虚,则气化不行,水湿泛滥;日久则痰湿、瘀血、热毒内停大肠,互相胶结,聚而成形。若久病,或经手术、放化疗等治疗后,正气更虚,致脾肾阳虚,正虚则不足以祛邪,故晚期大肠癌多以虚实夹杂多见。
证候表现:形寒肢冷,倦怠乏力,纳差腹胀,大便溏泻或粘液便,腰膝酸软,面色无化。舌质淡胖,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治以温补脾肾、解毒抗癌,方用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减。药用党参30 g,茯苓 30 g,炒白术 30 g,补骨脂 15 g,肉豆蔻 10 g,五味子 10 g,炙甘草 6 g。临床见便血量多者加白及 10 g,艾叶 15 g;腹水尿少者加大腹皮、猪苓各 30 g;肾阳虚重者加仙灵脾、巴戟天、肉桂各10 g。
3 验案举隅
患者闫某,女,49岁,农民,2019年4月12日初诊,患者诉1年前因出现间断性右下腹胀痛,伴腹胀,偶有便秘,无便血,大便未见脓性分泌物,就诊于当地某医院,行全腹CT增强及电子肠镜示:结肠癌T4期,周围多发淋巴结转移,遂行“结肠癌根治术”,术后患者偶感腹胀,腹痛,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来我院门诊,刻下症见:神清,精神差,腹胀、腹痛,无反酸、烧心,无恶心、呕吐,无发热、恶寒,大便不畅,1~2日1次,排气减少,无便血,大便未见脓性分泌物,纳食欠佳,夜寐差,小便可,近期体重未明显减轻。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西医诊断为结肠恶性肿瘤术后;中医诊断为肠覃(气阴两虚,痰瘀互结证)。治宜益气养阴、化痰逐瘀,予祛邪扶正方。药用:黄芪 20 g,沙参 15 g,天冬 15 g,青皮 12 g,陈皮 12 g,槟榔 10 g,木香 12 g,沉香 9 g,丁香 15 g,大黄 10 g,枳实 12 g,肉桂 15 g,干姜 15 g,金荞麦 15 g,土茯苓 15 g,藤梨根 15 g,合欢皮10 g,酸枣仁 15 g,炙甘草 6 g。共7剂,日1剂,水煎2次取汁 300 mL,分早、晚2次服。2019年4月19日二诊,患者诉服药后精神可,腹胀、腹痛均稍有减轻,无反酸、烧心,无恶心、呕吐,无发热、恶寒,二便调,但睡眠情况仍差。在原方基础去大黄、枳实、肉桂、干姜,加夜交藤12 g,远志10 g以改善患者睡眠,予7剂,服法同上。2019年4月26日三诊,患者精神良好,诉腹痛、腹胀均有明显改善,无反酸、烧心,无恶心、呕吐,无发热、恶寒,二便调,食欲可,睡眠改善。原方去青皮、槟榔、木香、沉香,余药不变,继予7剂,同上述服法。后电话随访,患者症状均明显改善,病情稳定,嘱患者定期复查复诊,注意饮食,适当锻炼以增强自身免疫力。
4 小结
本案患者因正气不足,感受外邪,邪毒下注侵淫肠道,气血运化受阻,气滞血瘀,湿毒瘀滞凝结而成本病;先天禀赋不足,七情所伤,饮食失调,后天失养,多种因素导致气、血、精、液功能失调,日渐形成湿、热、痰、瘀、郁、毒、虚相互夹杂,日久成“癌”。气血失调,气阴两虚可见乏力,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四诊合参,病位在肠,辨证为气阴两虚、痰瘀互结证。方中黄芪补气益气,沙参、天冬益气养阴,青皮破气行气,陈皮燥湿健脾,槟榔行气逐水,木香行气解郁,沉香行气止痛,丁香温中行气,大黄、枳实泻下下气消积,肉桂温补真阳,干姜温中健脾,金荞麦、藤梨根、土茯苓清热解毒,合欢皮、酸枣仁解郁养心安神,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标本兼顾,共奏祛邪实扶正虚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