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阴阳学说与哈医学六元学说之对比研究

2019-01-07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9年24期
关键词:巴彦学说阴阳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北京 100000;2.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3.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北京 100029

1 哈医学历史溯源与主要学说

公元1473年哈医学代表性医家乌太波衣达克·特列吾哈布勒在85岁高龄时撰写完了以“三峰六坡”为核心,包括序言和医药志部分的医学巨著《奇帕格尔利克巴彦》。书中的三峰即:①总论与基础各论部分;②诊断与鉴别诊断部分;③药物与治疗部分。“六坡”即六篇:①总论;②基础各论部分;③诊断部分;④鉴别诊断部分;⑤药物部分;⑥治疗部分。奠定了哈医学的理论基础。

1991年,乌太波依达克·特列吾哈布勒的第三十一代继承人努尔泰·土曼拜献出祖传的珍贵典籍《奇帕格尔利克巴彦》,经过新疆中医、西医、哈医共同整理,将古哈语翻译成现代哈语,并对相关专业术语进行名词解释,于1994年12月整理成书《哈族医学概论》,形成了较系统的哈医学体系。

1.1 具有医学哲学特征的核心理论-六元学说 六元学说认为宇宙万物的共同渊源是以天元、地元、明元、暗元、寒元、热元为核心的六元。其中天元与地元是代表一切事物与人体先天禀赋和后天摄生中具体的实质性的物质渊源,明元与暗元是代表事物(或人体)内外的变化,寒元与热元是代表事物(或人体)的属性及性质等。哈医学将自然界中的六元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关联(联络)、相互衔接、相互尊崇、相互转化(依存)的五种和谐同步状态看作不仅构成一个整体宇宙的规律特性,同时也赋予人类有机整体的观点,自始至终紧密贯穿于论述自然界中万物的属性特征;解释人体的生理与病理过程[1]。

1.2 解释人体病生理现象的相关学说 在六元学说基础上进一步演绎出了哈族医学中的气、功能、能量学说;二十四脏器学说;阳阴、脉络空间学说;体液学说;转化、循环、轮回学说;热阿依学说;病因学说;十种生理平衡和谐状态学说。

1.3 诊断学说-纳日克塔勒格学说(二诊七法) 哈族医学中的纳日克塔勒格包括昂尕勒木达玛(诊断学)、纳合达玛(鉴别诊断)两大内容。

其中一诊是加尼思尔格:指医生在静态下运用自己的眼系、鼻系、耳系以及其他器官间的和谐同步联络关系,通过望、嗅、听三种诊断方法,特别是以视觉(望诊)为主要条件对于被观察者行、坐、立、卧等体态及语言、呼吸、咳嗽、呻吟之声的异常变化和气味,是对患者症状、体征的初步了解。

二诊是曼思尔格:是指医生用自己的手系、舌系、脑系、心系以及其他脏器间的和谐同步联络关系,通过问、触(切)、分析思考、汇总确诊的四种诊断方法,结合加尼斯尔格当中的望、嗅、听三种诊断方法(共二诊七法)。从24个方面收集所获得资料,对患者的自觉症状和他觉症状、体征有目的地进一步询问和检查,包括疾病的发生、诱因、发展经过及治疗情况。

1.4 药物相关学说 以哈医学中六元(即天元、地元、明元、暗元、寒元、热元)学说,来论述药物的生长环境、性味特征、功效等内容,并且认为六元是万物之源,更是药物之渊源。

1.5 特色疗法 布拉吾疗法、刺血疗法、推拿疗法、正骨技术等。

2 中医阴阳学说与哈医学六元学说的共性探讨

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魅力的哲学概念阴阳学说引入中医学中,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成为基本的医学概念并且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标示两种对立特定的属性,如明与暗、表与里、寒与热等等,又标示两种对立的特定的运动趋向或状态,如动与静、上与下、内与外、迟与数等等;具有普遍性、相对性和关联性的特点;在其内容表达方面具有: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在主次关系方面体现:阳主阴从。

扎根于草原文化的传统哈医学理论基础的六元学说主要是以古代朴素的哲学思想阐述自然界(宇宙)变化规律与人类生、长、盛、衰规律之间的关系的独特的思维方法。

通过研究比较,我们认为两种理论的共性特点如下。

2.1 理论的产生都源于对自然、社会直观的观察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人是农业生产的三大基本要素,天乃宇宙要素,“民以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知天”;地乃环境要素,“五谷之于地也,必应其类而蕃息于百倍”。人乃主观要素,在于掌握自然规律,尽可能改变不利的环境条件,取得人类所需要的农产品。《老子》一书常天地并称或天下连用,都以自然天(或包括人类社会)为含义,天并不具备至上的地位和神秘性。“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何况人乎?”《庄子》曰“阴阳相照,相盖相治,四时相代,相生相杀”。农业生产中的阴阳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相其阴阳,观其流泉”,阴阳学说正是在这种文化土壤中得以滋生,同时在后世不断的凝练中阴阳开始成为观察、描述各种自然与社会现象的基本范畴。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草原文化是世代生息在草原地区的先民、部落、族群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这种文化包括草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草原文化是一种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从观念领域到实践过程,都同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一种文化形态,在文化类型上可以说是一种生态型文化。

草原文化的动态性还表现为不稳定性。伊犁草原文化的创造者—草原游牧族群的居住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其居住条件简陋,便于移动。他们多数随水草而畜,一年四季均处于不同的地方,历史上越古老的游牧族群其游移性越大。他们居住的稳定性除受外来族群入侵的影响外,其它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受水草肥美变化的季节影响[2]。

历史上,hasake民族就是草原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六元学说以天地为本,寒热为性,明暗为变,具有鲜明的草原文化特征。

2.2 两种理论都是朴素的唯物主义,都应用了辩证法思想 中医阴阳学说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人所共知。乌太波依达克·特列吾哈布勒所创建的六元学说中,天元与地元是代表具体实质性的物质渊源,明元与暗元是代表事物(或人体)内外的变化,寒元与热元是代表事物(或人体)的属性及性质。这也体现着鲜明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2.3 两种学说都关注事物的对立统一 阴阳学说阴阳的对立统一是“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的实质。阴阳在对立斗争中,取得了统一,维持着动态平衡状态,即所谓“阴平阳秘”,机体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奇帕格尔利克巴彦》论述到:“这三对六元就像弹唱的双方,一方必须给另一方让路,就这样持续弹唱,通过双方的对立斗争,三对六元永远继续地、不断地、无条件地互相让路……”。可以看出两种学说都关注对立统一。

2.4 两种理论具有相似的属性分类方法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的基本特性,既划分了事物和现象的类别属性又划分了事物和现象的状态属性。

六元学说对事物和现象属性的划分按照六种特征进行:天元、地元、明元、暗元、寒元、热元。其中天元、地元一对组合涉及空间、位置表述;明元、暗元一对组合涉及无限性与有限性、明与暗、显性与隐性表述;寒元、热元一对组合涉及温度高低、进程快慢表述等。

可以说,两种学说都注重事物和现象的类别属性与状态属性的划分。阴阳学说将之浓缩至极致,又放大到极致;六元学说按照六分类方法分类,可谓异曲同工。

2.5 两种理论都注重取类比象的逻辑方式且具有广泛的概括性 《灵枢》:“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易传·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素问》:“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即世间一切事物都可以用阴阳来归纳、分类,并且在判断事物阴阳属性时,主要依据其所表现的“象”(象即生活所见)。

六元学说以天地为一切事物的渊源,寒热为一切事物的性质,明暗为一切事物的变化规律,来阐述自然界与人类发生、发展、旺盛、衰退的自然规律。《奇帕格尔利克巴彦》提到:“宇宙万物是由天元、地元、明元、暗元、热元、寒元等互相对立的‘六元’世界构成”。

3 中医阴阳学说与哈医学六元学说的差异性探讨

3.1 文化底蕴及历史渊源 两种医学核心理论均凝练着历代高贤的心血,均对各自医学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作用。

毫无疑问,中医阴阳学说传承久远,涉及研究典籍汗牛充犊,其内涵及外延历经几千年,极为丰富,影响极为深远。反观哈医学六元理论,仅是在近年来的挖掘中大放异彩,史料匮乏,其科学内涵及外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及提升。

3.2 表述方式与分类 《老子·四十二章》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表述,使阴阳概念进一步升华为对宇宙的理性思考。在此基础上,阴阳开始成为观察、描述各种自然与社会现象的基本范畴。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阴阳学说可谓是至精至简之说,不同认识层面,不同学说,在阴阳理论中均可以找到合理表述,甚或说是思辨的极致。也可以是传统文化各领域与中医学沟通的桥梁,其理妙不可言,精不可言,简不可言。真有“大道至简”之韵。

哈医学六元学说因为历史原因,流传不广,在哈族相关哲学家的表述中并没有体现,仅仅在《奇帕格尔利克巴彦》中有所论述,虽然当前有些学者也对六元学说进行了深入探讨,但在文化中各个方面渗透力不像阴阳学说那样深入骨髓。此外,六元的分类表述依据六种对立现象作为基础展开,其间深意有待深入探讨。

阴阳学说论述的阴阳的无限可分性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之中复有阴阳,不断地一分为二,以至无穷。如,昼为阳,夜为阴。而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则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则为阴中之阳。随着对立面的改变,阴阳之中又可以再分阴阳。反观《奇帕格尔利克巴彦》是以六元为基点,无法再细分,但两种学说都表述了无限外展。如《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这可能涉及到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思维的差异,农耕讲究深耕细作,草原强调简单粗犷。

3.3 气一元论与原子论的影响 《素问》说:“天地合气,命之曰人”;“阳化气,阴成形”。《论衡》云:“元气未分,混沌为一”;“万物之生,皆禀元气”。《说文解字·气部》说:“气,云气也”。阴阳是在相互作用过程中而运动变化的。阴阳的相互作用称之为“阴阳交感”,又名阴阳相推、阴阳相感。交感,交,互相接触;感,交感相应。互相感应,交感相应,谓之交感。阴阳交感表现为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和转化。《易大传》:“二气感应以相与”。

《奇帕格尔利克巴彦》提到:“宇宙万物是由天元、地元、明元、暗元、热元、寒元等互相对立的‘六元’世界构成”。细细思索,六元学说仍然带有原子论的痕迹。由此推演出两种理论在有形与无形,感应与独立的差异表述。

3.4 对立与依存 阴阳的对立制约表述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阴阳学说认为,阴阳互根,是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互为根据和条件。阴阳双方均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和条件。《景岳全书·传忠录·阴阳篇》:“阴根于阳,阳根于阴”。《素灵微蕴》:“阴阳互根……阴以吸阳……阳以煦阴……阳盛之处而一阴已生,阴盛之处而一阳已化”。阴阳互根深刻地揭示了阴阳两个方面的不可分离性。

《奇帕格尔利克巴彦》提到:“这三对‘六元’就像弹唱的双方一样,一方必须给另一方让路,就这样持续弹唱,通过双方的对立斗争,三对‘六元’永远继续地、不断地、无条件地互相让路,给予人类及其生存的后天需要开辟道路,并帮助人类发展壮大。”虽然也涉及到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关系,但在具体表述上,中医学相关论述更为丰富多彩。

3.5 变化与转化 阴阳学说认为在一定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如寒证和热证的转化,病变的寒热性质变了,其阴阳属性也随之改变。在人体气化运动过程中,生命物质和生理功能之间,物质属阴,功能属阳。二者在生理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物质可以转化为功能,功能也可以转化为物质。“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之理,极则生变。

《奇帕格尔利克巴彦》中也述及到:“天元转化为地元,地元转化为明元,明元转化为暗元,暗元转化为寒元,寒元转化为热元,热元转化为天元。这一过程不停留,不断继续”。由这一段描述看来,六元的关系并不是简单地三对矛盾,还涉及六种状态的相互转化。但是深入推敲,针对天元能否转化为寒元这样跨大界限的问题难以表述。

此外,阴阳学说认为:阴阳对立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此盛彼衰、此增彼减、此进彼退的运动变化之中。其消长规律为阳消阴长,阴消阳长。如果这种“消长”关系超过了生理限度(常阈),便将出现阴阳某一方面的偏盛或偏衰,于是人体生理动态平衡失调,疾病就由此而生。在疾病过程中,同样也存在着阴阳消长的过程。一方的太过,必然导致另一方的不及;反之,一方不及,也必然导致另一方的太过。阴阳偏盛,是属于阴阳消长中某一方“长”得太过的病变,而阴阳偏衰,是属于阴阳某一方面“消”得太过的病变。阴阳偏盛偏衰就是阴阳异常消长病变规律的高度概括。一般说来,阴阳消长有常有变,正常的阴阳消长是言其常,异常的阴阳消长是言其变。

《奇帕格尔利克巴彦》中虽然论述到六元的对立斗争和转化,但在对立双方力量改变的规律鲜有论述。

3.6 主次关系 阴阳学说在表述阴阳主次关系方面也有鲜明的论述,如《内经))所言:“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讲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意思是说,阴指的就是内在相对稳定的系统,阳指的就是在不断变化中存在的整个外部世界,在这对矛盾中,阴的力量是无法与阳的力量抗拒的,因此,任何局部系统(阴)的存在都是无限广大的自然整体(阳)意志的一种体现,系统也只有服从于整体的意志并成为整体的一部分才能够存在。也就是说,阴阳学说诠释的就是“整体决定局部”的一个道理。这涉及到临床治法、治则、用药的原则。而六元学说更多地体现平衡思想。

3.7 病、生理表达 阴阳学说直接表达人体病生理现象,同时和五行学说相互呼应。现有的哈医学资料中六元学说更多的是属性分类,病生理阐释更多地依赖其他学说补充。因涉及理论太多,另辟专论。

4 结论

4.1 沟通、融合是文化发展的主旋律,也是传统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医学、哈医学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开展理论的比较就是为了搭建理论交流的平台,就是为了不同医学在交流中汲取营养,发展壮大,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之目的。当然,在研究中存在的学术观点差异也是必须、必然的。

4.2 加大对哈医学特色疗法、技术、药物的整理挖掘、推广是当前主要工作 从当前社会需求来看,哈医学特色疗法、技术、药物无疑有着更为现实的意义及价值,工作重心的转移有助于我们能够合理利用有限的人才及资金,为进一步提升哈医学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猜你喜欢

巴彦学说阴阳
拥抱冬奥 共向未来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拥抱冬奥 共向未来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汉语复句学说的源流
航拍巴彦呼硕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旷云学说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