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建设与改革
2019-01-07全秀
全 秀
(江西科技学院思政部,江西 南昌 330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历史方位做出重大政治判断:“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判断对高校思政理论课建设和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强调:“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校思政理论课建设与改革,涉及到教学环境、教学条件和教学主体思维方式、客体行为习惯等要素的客观变化。为此,相关部门、学者专家、课程教师等进行不断探索思政理论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路径与方法。面对新形势、新发展,高校思政理论课要牢牢把握好教育教学内容,激发教师教学热情活力,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师,满足教学对象成长需求和发展等问题。
1 牢牢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
习总书记指出:要“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教学内容服务于教学目标,习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指明的发展的方向。要构建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教学主体、客体、环体等相关要素。
1.1 教学内容要体现科学性、理论性、时代性
高校思政课理论课是与时俱进的开放的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与拓展的。首先,进入新时代,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构建高校思政课程内容。反映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特性,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代接轨,顺应发展需要。其次,教学内容要体现与专业学科相结合、相平衡、相连贯。让高校教师更好地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专业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的基本观点,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既要避免内容重复,又要做到学科间相互支撑。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坚持“四个自信”,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1.2 教材体系要面向社会、面向生活、面向实践
进入新时代,思政理课教材不仅要反映学科内容、课程标准,还要注重其完整性和时代性。理论内容上,高校思政理论课教材与时俱进。现统一使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2018年版,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写进教材,以全新的角度深化对人类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教学资源多从学生的角度深入,贴近学生的生活,18版本思政理论教材充分体现了现实性和时代性;表述形式上,教材在讲究理论的逻辑性、学科的专业性上,还应避免文字表达呆板、枯燥、生硬。例如:18版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关于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有如下表述,发的舆论可以成为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粘合剂”、道德的“风向标”,不好的舆论可以成为民众的“迷魂药”、社会的“分离器”、杀人的“软刀子”、动乱的“催化剂”;再者关于生态文明方向的表述“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等等,这些引用的句子运用文学修辞手法,刚柔相济具有可读性、亲和性。教材资源上,建议增加最新典型案例和相关专题,使教材与教学避免纯理论性和枯燥乏味。教材适当指引教师与学生在专题讨论和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理论学习的理解和把握,从而也能强化教材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深入浅出让难题迎刃而解。
1.3 教材体系要向教学体系有效转化
教材好比是“菜谱”和“原材料”,而教学是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深加工,把它做成“香、色、味”俱全的盛宴。为此教师构建教学体系时必须注意以下问题:一顺应学生成长成才发展的规律。“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围绕学生”的原则,深入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需求,关心学生思想困惑、理论难点和现实焦点,教师进心循循善诱、耐心引导。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又能深入细致、生动活泼、润物无声育人问题。二是教学体系应注意“三贴近”。即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从社会的焦点热点、课堂教学难点、学生困惑问题进行切入,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其人民性、科学性、开放性、实践性,从而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三是增强课堂教学生动性和可感性。课堂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如图片、影像、音像等材料,增加课堂的现实感。
2 激发思政治教师创造力
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知识储备、理论水平、教学风格、人格魅力、语言表达等因素都将影响课堂教学,要提高思政理论课建设,必须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2.1 增强教师政治定力
政治定力就是坚持正确方向、保持正确立场,排除各种困惑、各种干扰。不仅是党员干部要保持政治定力,思政教师同样要保持政治定力,这是对教师最基本的政治要求,教师不坚守政治定力,培养的人才就容易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教育的目标就无法真正实现。思政教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认真领悟马克思主义、执着信仰马克思主义、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做党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2.2 调动教师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教学态度直接影响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新时代,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首先,“以人为本”贯穿教师管理始终。从情感上关爱教师,从生活上关心教师,从科研性关怀教师,从未来发展上鼓励教师。让教师在职责明、任务清的前提下,处于一种“乐教、乐学、乐研”的状态,自觉教书育人、言传身教潜心问道、关注社会学术自由,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其次,搭建平台,增强交流研讨。学校,部门充分利用学科平台,鼓励教师走出去,积极参与各项教学与科研相关研讨会,部门组织集体备课,对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与研讨,总结经验,完善和提高教学水平。再次,完善激励机制。坚持物质奖励与精神利益相结合,增加教师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促进教师更好自我实现、自我发展。部门根据自身情况制订奖惩条例,将与教师相关的细则做细做实,从而有据可依。
2.3 鼓励教师提升教学能力
新时代党和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不断加大思政教师教育投入,例如攻读博士研究生计划、专项科研项目等,取得较好的成效。新形势下,除了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更重要是引导教师形成一种思考现实,总结教学问题习惯。为此当前教师要养成关注学生、了解学生、为了学生、影响学生的习惯。
3 高校思政教学目的之一是着力解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的重点难点问题
首先教师要把握学生的特征和需求,提高教学方式和手段。思政理论课根据时代不同,在课时、内容、方法上都有所不同。新时代,根据学生自身的特征,思政理论课要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把把新媒体新技术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尝试和推行“慕课”等网络课堂以辅助课堂教学,这些是针对青年一代大学生接受方式、思维模式和学习习惯而进行的尝试和创新。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必须深刻把握学生的特征和需求。当前高校以“00后”为主,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发达,多元文化的汇合等,他们认知模式、学习习惯、交流手段、思维模式等方面带有时代的烙印。他们的思维更活跃、视野更宽阔、思想更开放、爱表达、喜争辩、重个人选择,这给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思政理论课建设如何在传承中创新,如何在自媒体时代保持吸引力和影响力,如何改进手段方法而不迎合学生,这都是每位思政教师值得注意的问题。
4 改革思政理论课教学方式方法
其一,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求创新。我国思政理论教学一直是以讲授法为主。课前教师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并对预习内容进行梳理和思考,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增加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供了基础,课堂上有师生互动。新条件下教师在利用各种手段和资源“经营”课堂,但不应排斥师生互动,要激励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并积极回应。其二,课堂与时俱进,充满时代气息。当下互联网、新媒体迅速发展,改变着“一支粉笔写春秋”的单一的传统授课形式。思政教师要利用多种手段方法,可以通过引用网络大数据、最近视频、贴切的图片等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心理资料,便于学生理解和把握难点重点;教师要利用微信、微博、论坛、电子邮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相关资料共享。其三,组织社会实践教学,增加学生成长阅历。除课堂理论教学之外,还须加强社会实践教学,侧重于高校学生的成长体验,通过与企业、事业、社区、政府、等联系,组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走向社会,在实际问题的处理和解决中磨炼意志、培养精神、涵养品格,切身感受自身思想的成熟、认识的深化、品质的养成,在真切的成长体验和自我实现中,激发其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内生动力。
教学质量涉及许多因素,高校思政理论课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教育部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要从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角度去探索本课程建设和将来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教育大会为中国教育“划重点”。回答了一系列关于中国的教育的问题,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方向,中国教育根本任务必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高校思政课程应该从四月个维度把握教师队伍、教育对象、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不断调试,长期探索,把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推向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