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2019-01-07陈伯玉

福建茶叶 2019年10期
关键词:幸福观价值观道德

陈伯玉

(中国计量大学,浙江杭州 310018)

1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幸福具有主观性,每个人对幸福的追求都有所不同。改革开放的大门丰富了我们物质与精神生活;科技的迅猛发展改善了我们观察与认知世界的方式;信息的便捷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借鉴……处于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对幸福的感悟和认知社会出现扭曲与消极。

1.1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缺失

首先,当代社会思潮的多元化丰富了大学生的认知结构,大数据信息时代的更替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物质的极大丰富也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特别是处于敏感阶段的大学时期,往往容易受到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价值观的冲击,从而改变他们对幸福的认知和追求。其次,社会上骄奢淫逸和贪污腐败的一些不良现象仍然存在,使当代大学生难以进行自我心理调整并形成积极稳定的幸福认识,难以形成自我认同。

1.2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缺失

高校对于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幸福观以及对于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投入还远远不够。一方面,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以目前的主流社会意识形态为核心,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其树立合乎政治的正确价值观。另一方面,高校在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方面开始的课程与实践活动很少,往往只是设置心理咨询室来辅导学生心理、情感等于幸福有关的一些问题,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被忽视和淡化。总的来说,高校目前对幸福教育体系的规划和构建还不够完善,对幸福观教育课的专业性和针对性还不够强。

1.3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缺失

家庭是大学生避风的港湾和心灵的驿站。当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父母认为倾其所有满足孩子各方面的欲望就是给予孩子幸福从而导致对孩子的溺爱,忽视了对孩子创造幸福和感悟幸福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父母可能由于受多元化思潮观念的影响,忽略了孩子在其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挫折与挑战,给予孩子的更多的是物质上的关爱,缺少了精神上的关爱。在这样家庭环境下所成长的孩子,在人生道路、及价值观念的选择上,在幸福生活、追求幸福的途径中,在道德品质、素质教育的养成中,容易出现偏差和缺失,着对于加强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是一项不小的挑战。

1.4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缺失

社会、高校、家庭这三个方面对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额影响方面只能是辅助的作用,更多的、主要的还是大学生自己。当代大学生所处的这个时代是社会转型日益加剧的时期,面对从多的物质诱惑,有些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出现了些许困惑。大学时期作为人生历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大学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进行自我心理的调整和角色的转换,形成稳定的人格系统。大学生群体更多的强调现在,历史意识感弱,心理承受力弱,价值观和社会心态的困惑,导致心无所依。存在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这些问题和困惑往往都是大学生个人原因主导,良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加强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2 加强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对策

2.1 会环境,发挥社会的塑造作用

社会环境与人道德品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良好品行的塑造。所以,弘扬社会主旋律,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以及提升社会公共教育、就业环境,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幸福观。

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倡导主旋律,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由统治阶级所主导,与人民大众相结合,有组织、有选择、有纪律地传授给人们的一种形式。当代幸福观教育的主流意识形态包括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我们提供更深刻的理论基础,只有充分挖掘理论基础,我们才能把握幸福观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平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的实践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论述,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指明了努力方向。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理论基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践平台,将幸福观教育融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将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培育自己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把思想付诸实际,从而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改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提供物质保障。很多高校毕业生在职业选择时一方面想要时间自由,另一方面又想要高新和空间,完全没有考虑自身所存在的价值。马克思认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对于即将迈入社会的毕业生来说,职业选择是一项具有挑战的任务,社会中各种职业的特点和需求能不能及时反馈给学生;高校有没有针对就业开设专门的课程;学生自己有没有深入挖掘和分析自身的特点和需求等等,这些都需要改进和完善从而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首先,政府管理部门应该健全法律法规,对非法牟利的行为加大打击和处罚力度;其次,高校应该畅通就业渠道,加强对高校毕业生职业选择方面的指导;最后,大学生自身要树立积极的自主择业观,奋斗在前,奉献在先,不能一味地追求金钱和自由,在奋斗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在奉献过程中创造幸福、体验幸福。

2.2 庭教育,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春节团拜会上说过“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在各种思潮的影响下正在悄然发生转变,家庭教育的地位正在下降,重智轻德成为当代家庭教育的普遍趋向,造成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种种问题。我们要明白,家庭教育对于幸福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作用。首先,要强化家庭幸福观教育理念,当代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因而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幸福观的形成多依靠父母言传身教。家长在引导子女树立“付出才会有收获”的奋斗幸福观的同时,也要及时放手让其成长,让他们学会面对困难和挑战,培养他们的坚强意志和责任意识。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幸福是靠自己创造出来的,而不是坐享其成;幸福是在于别人分享的过程中感受到的,而不是自私自利;幸福是在帮助和关爱他人的行为中获取的。父母用榜样的力量来为孩子体会幸福的来源与创造幸福的过程,通过良好的家庭教育理念,使孩子在不同阶段感悟不同的幸福。

其次,优化家庭教育的方式,沟通是家长与子女最直接的交流方式,在交流过程中要塑造一个平等形象,以朋友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孩子在交流中感到尊重与平等,而不是一味地斥责和殴打,这样孩子的逆反心理会使其反感与对抗父母的教育。家长要会运用艺术性的教育手段,生动、形象、准确地表达自己想要传达给孩子的正确价值导向与原则,富有艺术性的教育手段使得教育模式更贴近生活,更符合孩子的心理,从而促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将外在约束力转化为内在动力,并且加强幸福观框架的构建。

最后,提高家庭成员的素质。榜样的力量可将抽象的道德认识具体化、形象化,可以引导孩子按道德行为准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会观察并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父母这时就会起到一个带头的作用,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自己的孩子。在这个阶段中,父母发挥了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所以,家长必须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以及科学文化素质。父母的良好品行会促进子女优秀品质的形成,父母良好的自律要求会培养子女很好的责任心。而当代大学生作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父母只有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在某些方面和子女达到共识,家长只有树立自己积极的幸福观才能更好地与子女交流。父母为孩子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树立良好的榜样,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从而促进孩子积极幸福观的形成。

2.3 我教育,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人往往改变不了周围的环境。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利用规律创造条件,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大学生并不能改变当代社会环境,他们只有加强自我教育,通过实践来正确地认识幸福和理解幸福,在行动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感悟幸福中创造美好生活。

首先,加强品德修养,提高幸福能力,幸福与道德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良好的道德修养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幸福观的形成,而良好的道德修养养成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需要大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与道德相关的知识,而且需要大学生内心形成自己的道德评判标准。大学期间开设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大学生提供了知识体系,并且促使他们对目前主流意识形态和道德准则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他们建立了正确的信仰,正确的信仰也是道德的具体体现。当代社会的道德信仰为大学生创设出一个表现自己的精神空间,大学生要将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相结合,并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依据所处环境的特点,调整自身以满足道德评价的标准,不断完善自己的幸福观。

其次,磨炼意志品质,提高抗挫能力。人生路中难免会有磕磕跘跘,挫折与挑战是避免不了的。大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一定不要感到失魂落魄,即使有些负面情绪涌上心头,也不要就此放弃和灰心,要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大学生应该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遇到的一切困难挑战。要用矛盾的普遍性去观察事情,挫折和成功是对立面,也是共同面,遇到挫折不抛弃、不放弃,主动与身边人交流或者寻求帮助。所以当我们身处困境时,要放平心态,切记大喜大悲,所有问题都有解决办法,只是暂时还未想到。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我们都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做到从容面对,从中总结经验,努力克服困难,磨炼意志品质,从而提高对抗挫折的能力。

最后,投身社会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当代大学生,大多是在书本知识中成长起来的,对我国的国情、民生了解甚少,缺乏社会的历练,社会实践在大学生学习生涯中扮演着不可磨灭的角色。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为社会多做奉献,从实践中体验与传递幸福。大学生可以利用闲暇之余参加几次志愿者活动、公益活动,这些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实现自我需求的满足,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参与这些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大学生的奉献精神,更多地激发了其明白责任与担当意识,提高大学生对当代社会的全面认知。大学生在为他人创造幸福的同时,自身也能感悟到幸福的真谛。

3 结论

幸福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培养当代大学生积极的幸福观是高校所面临的一项挑战。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要从社会、高校、家庭三个方面来加强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为我国培育新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幸福观价值观道德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我的价值观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幸福观及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述评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