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9-01-07董翠翠
董翠翠
(吉林建筑大学,吉林长春 130012)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育人理念最早诞生于2014年,由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它的形成经历了由“思政课”到“课程思政”的转变。“课程思政”的提出打破了以往传统思政课“孤军奋战”的局面,跨越了专业的局限,将各门课程都与思政课紧密结合起来。主张各门课程都要充分挖掘“思政德育元素”,并将其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在保证立意高度、内容深度的同时无缝衔接,进而达到润物无声地效果,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使专业课与思政课都肩负起立德树人的使命、承担起立德树人的职责,“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1 新形势下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新形势下,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在新的历史方位下,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培养当代学生使命担当意识的重大举措,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因此,新形势下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是打破孤岛效应,建构“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的客观需要。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思政课更被看做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孤军奋战的境遇,与专业课教育相互隔绝、各自为营。使得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没有得到有效挖掘,思想政治教育成了“孤岛”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打破孤岛效应,建构“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
其次是尊重教育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全方位部署,“从根本上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重大问题,提升了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认识的新境界。”在新形势下,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就是在尊重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应对经济全球化下复杂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形成全课程育人的大格局,以顺应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再次是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全面挖掘德育元素的现实需要。近年来,我国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成效显著,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思政课较强的理论性与政治性,使其缺乏吸引力,进而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欠佳等问题。而“课程思政”的建设恰是为了挖掘其它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因素,通过思政元素的渗透,育思政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融思政教育于无形之中,使各门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共同发力,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2 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顶层设计上,缺乏系统的整体规划和统一领导。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发展,从国家意识形态战略高度出发,由个别到一般,由局部到整体,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联动机制。但由于缺乏经验,因此“课程思政”建设始终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因此全国范围内的联动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其次,在教学内容上,一是内容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个别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不高,案例引用不够恰当,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事倍功半。二是存在生搬硬套现象。部分专业课教师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对“课程思政”因素挖掘不深入,因而难以准确地找准专业知识与思政因素的结合点,单纯地讲案例、摆事实,生搬硬套,导致学生学习效果差,甚至产生反感。
再次,在评价体系上,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机制。高校各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鉴,缺乏具体的、量化的、科学的实践评价指标,评价体系不完善。因而,在评价的内容和形式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而且难以形成量化的标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3 新形势下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对策
新形势下,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着力在以下四方面下功夫。
首先,注重理论素养提升。要进一步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关键在教师,而对于专业课教师而言,要想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育人元素,最大的难点就在于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因此,广大专业课教师必须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可以从阅读马克思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作学起,系统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及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同时,校党委可以定期组织专业课教师进行集体学习,通过专家理论讲座、示范教学、研讨交流等形式帮助广大专业课教师准确领会、深入挖掘,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其次,钻研操练融入点。钻研操练融入点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所在,就是要找到把“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教学内容中去的位置,这是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有机融为一体最为关键的一步。因此,在操练融入点上一是融入要自然,要避免专业课与思政元素相分离出现两层皮的现象,要勇于尝试,下苦功夫反复钻研,找准将社会热点和身边鲜活事例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的点,避免生搬硬套,要掰开了揉碎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二是融入要贴切。不能离学生的生活太远,要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学生、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才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
再次,完善评价体系和管理机制。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我们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鉴,加之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各有不同,因此并没有完全形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评价体系和管理机制,这就需要各地域、各高校之间注重经验交流,相互取长补短,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各自受众学生及专业特点的评价体系和管理机制。并从中总结出具有共性的、普遍意义的经验和教训,在全国范围推广,进而形成一个联动机制。
4 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已经成为时代发展必然趋势。新形势下,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进一步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利于让各门课程都融入“思政因子”,育价值理念于知识体系之中,解决青年学生在面对新形势、新问题上产生的困惑,满足学生们的成长和发展需求和期待,正是每一位人民教师当下要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