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考试模式的改革研究
2019-01-07王剑
王 剑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 213164)
前言:高等职业学校主要培养的是专业性很强的技能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就注定其考试模式不应与过去应试教育相同,不能只通过简单一张成绩单来下定论。需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察,考察方向应涵盖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专业技能掌握能力和身体素质等方面。
1 校企合作下高职考试模式改革的重要性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注重学生的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的交换与共享,既可以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能为企业为社会源源不断的输送具有强专业性和针对性的技能型人才,达到三方共赢[1]。如今校企合作已经占到高等职业学校就业招生上极其重要的地位,毕业学生水平究竟如何?能否胜任在企业中的工作?高职学校有没有能力培养出综合素质出众的技能型人才?都需要通过不断的考试来衡量,以考试的结果作为最终的鉴定标准。因此,高职院校的考试模式急需向校企合作的要求靠拢,帮助学校、企业及学生自己,对于学生实力做出精准的判断,让三方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有准确的了解,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及专长,输送到最合适的工作岗位上。
2 现有高职考试模式问题分析
2.1 考试流于形式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考试模式仍是以最传统的笔试考试为主,不论是电工、技工还是维修工仍以一张试卷作为学生的能力考核就显得非常苍白无力了。很多高职院校老师不注重教学结果,考试试题多是教材中概念的默写,甚至为了完成学校设定的考试通过率,还存在“考前划重点”的行为,严重违反了高职院校想检测学生能力,选取最适合学生的工作方向与工作岗位的初衷[2]。同时,部分学生也对自己非常不负责,上课时不认真听讲,课后不巩固复习,甚至存在逃课的行为。这部分学生有的只在临考试前背背重点,或在考试过程中作弊敷衍,考试后去老师家登门拜访,殷勤送礼以求通过考试。只以一张成绩单来论处的话,如何能反映出一名学生的真实水平?也对其他认真听讲,努力学习的学生非常不公平。
2.2 重理论、轻实际
虽然高职院校相对其他学校更为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但在试卷中难免还是侧重与理论性的考察,忽视了与社会实际的联系。试卷题型单一,多是单项选择体、名次解析题等,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和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并没有得到锻炼,考核这样的考试模式易导致学生对于知识不求甚解,懒于思考,现场实操能力差的问题。面对考试,学生们不论是什么科目,不管是什么课程,哪怕听不懂也不用去思考去问,只需要背诵就可以应付绝大多数考试,成为一名“成绩优异”的学生[3]。这使得学生真正步入工作岗位时,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在学校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却并不能很好的适应工作,“高分低能”的学生并不是我们想看到的。可见现在以知识背诵为主的高职学校考试模式并不能满足学校对学生能力把握,企业对学生的招聘要求,与整个教学与应用环节脱节严重,与社会形势脱轨严重。
2.3 学生毕业成绩评定方式单一
高职院校普遍以分数对学生去排名,但这并不能代表学生的真实实力与业务能力。学生们在高职院校大多数学习的科目只有期末一次闭卷考试作为检测机制。学生的优劣只取决于一次期末考试成绩,平时的课堂表现,对于学科的实际掌握能力都没有得到反馈。一学期的课程学习下来,老师只会得到一张正态分布的成绩单,看起来成绩喜人,但是学生们实际的掌握情况,学生自己心里没底,老师心里没谱,学校与企业更是不清楚,面对将来的招生就业只能采取碰运气的方式。同一批次招聘进入企业的学生,有的在短暂的实习期过后,就能迅速成手,甚至能够成为队伍中的领班人物。而有的学生经过了实习期的培训仍旧无法适宜企业与社会的工作与生活模式,工作完成效率低下,工作失误很多,最终匆匆离开岗位,并且在短期内很难再次找到合适的工作,在家里“啃老”,成为一个“宅男”的现象非常普遍。这都是因为学校在对学生的培养上只注重理论,不能做到联系实际,与社会科学的发展相接轨,而只以一张笔试成绩论英雄,最终导致培养出了“理论的高手,实践的矮子”。
3 高职考试模式改革方向
3.1 让企业参与高职考试
没有人比企业自己本身更知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更能够按需供给,针对性培养。所以高职学校的重要技能型科目可让企业参与命题,学校负责理论方面考试的命题与创作,企业对日常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模拟与考核。这样也可以让学生提前适应将来在社会上自己即将面对的生活,也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到自己所学专业将来的工作方向、工作种类、工作模式及工作环境。让学生心中早早做出选择,如果自己对本专业非常认可与接纳,对将来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环境非常满意,就会自觉积极主动的将学习的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让学生们化被动填鸭式教学化主动积极向学,有针对性的重点钻研自己将来工作中所要用到的知识与技能。避免在工作中出现,这个知识我要用到了,我记得我学过,但是我没有认真听,以至于几年的高职学校的学习中没有任何收获。对自己专业方向不满意的学生,也可以及时做出改变,寻找自己喜欢的,也适合自己的新方向,避免进入公司之后才发现事实与自己的想象相去甚远,自己根本无法接受这样的生活,浪费了一次宝贵的就业机会,同时也是对学校和企业资源的一种浪费。最后导致自己几年的学习学无所用,浪费了父母的金钱,虚度了自己的青春还辜负了老师的培养。
3.2 将国家证书作为考试评判标准之一
在高职学校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学有所用,如果学生对应专业和对应学科有相应的国家颁布的技能型证书,高职学校及教师应当积极组织学生备考,并将证书的获取程度,加入到期末考试的评判标准之中。国家组织的技能型证书考试,考察范围全面,考察难度适中,能够取得证书就代表了国家对该生该项能力的一种认可,获得该项技能证书的学生,就有资格凭借此项技能谋生就业。这也为企业带来了很好的评定标准,社会上企业对于国家技能型证书的认可度还是非常高的。没有获得国家技能型证书的学生也不应气馁,应当积极寻求学校、老师及已经通过该项考试的学生们的帮助,找出自己在考试中的失分项,明确自己在基础知识、实践操作还是心理素质上存在的不足,在错误的地方积极改正,在掌握不够熟练的地方多做练习与模拟,加强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够熟练独立操作考试内容,尽快融入大家的学习进度,争取在下一次国家技能考试中将此项证书拿下,让自己在就业上更具竞争力。
拿到证书的学生也不能就此高枕无忧,将证书放在家里睡觉,知识忘在脑后。就如同现在很多学生考驾驶证一般,报班找人花钱作弊一气呵成,很快驾驶证拿到了手中,但是却没有驾驶能力,对交通法规不熟悉,并不敢真的开车上道,即使真的开车走在马路上,也成为了具有潜在威胁的“马路杀手”。知识只有自己学会了,掌握了才是自己的。证书可以代表学生当时的掌握水平,却不能代表一辈子的水平。所以学生及时证书拿到手了,也不能宣布“万事大吉”,要踏实谨慎,时时温习,做到终身学习。
总结:
校企合作,是三方共赢。学校与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水平的长效发展;学生也通过校企合作获得了更多学习机会与工作机会;企业降低了招聘和培养人才的风险与成本。我们更应积极促成高职学校考试模式改革,让高职考试不再单一死板,更好的为学校、学生及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