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物流背景下城市快递业共同配送优化研究

2019-01-07徐欣欣

福建茶叶 2019年10期
关键词:物流互联网+分析

徐欣欣

(硅湖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 215332)

1 概念界定

共同配送中心是指在经济区域合理的范围内,各节点企业之间共同协调运作,在某一区域共同建立配送中心,进行集中配送。以规模化降低作业成本,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效率及配送效率,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

2 文献梳理

近些年来,随着网上购物的普及,物流配送业特别是快递行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关于共同配送,彭姗姗(2017)通过分析农村快递配送的问题,对农村快递共同配送网点选址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混合整数规划模型,采用Lingo编程进行求解[1]。李晨蕾等(2012)分析了社区快递收发室的现状及作用,进一步分析了这种共同配送模式的优势,最后讨论这种模式的发展前景[2]。沈政(2014)构建了基于多影响因子的快递城市共同配送联盟的成本分摊模型,用算例验证了其可行性[3]。王笛淑(2015)分析了制约快递社区末端共同配送模式发展的因素,并构建了采用基于公共配送点的快递社区末端共同配送模式的运作主体、运作流程和收派系统[4]。韩福禄(2015)分析了我国城市共同配送的现状,指出存在的效率低下、环境污染等问题,并进一步分析了当今实行共同配送的阻碍,提出引入政府机制解决这些阻碍。构建了一个基于政府引导的城市共同配送服务模式,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进行可行性的分析,最后给出政策建议[5]。牛秀明(2013)探讨了城市共同配送的发展,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分别是:共同配送发展与应用情况概述、共同配送体系构建的制约因素分析、城市共同配送发展思路[6]。产娟,韩永生及刘彦平(2013)提出了共同配送的一种新模式,降低了物流的成本,实现了企业的规模效益[7]。

国外学者较早的对共同配送进行了研究。Alcxandcr Schone(2000)对于共同配送进行了模型研究,给出了正态变量中二次型和线性型的联合密度和联合分布的级数表示。展开式使用拉盖尔多项式。作者举了一个例子,考虑了均值和样本方差联合分布的计算。将截断序列与蒙特卡罗研究中确定的经验分布函数进行了比较[8]。Hayashi与Yano Yuji(2006)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实地走访了一些企业,论证了共同配送的可行性,得出企业实行共同配送的预期效果[9]。Taniguchi与Tenjin(2002)在城市的中心区域,例如:市中心、商业中心等做了一个关于共同配送的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这些区域实现共同配送以后,货车的数量、停车的次数和总路径都有了显著的下降。

目前,关于共同配送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从“互联网”这一背景出发,研究城市快递业共同配送的现状,发现问题,并给出对策建议。

3 城市快递业配送现状

3.1 服务质量低

随着经济的增长,消费者对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快递员由于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待遇低等问题,导致流动性较大。又由于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时常发生,派件时收件人不在家或者不在单位导致无法收货,给快递员派件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多数快递员的学历不高,快递企业缺乏系统性的岗前培训,考核指标为单一的派件数量,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快递员的服务质量大大降低,无法满足消费者的要求。

3.2 快递企业各自为阵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快递企业的数量呈现爆发式的增长。各个快递企业各自为阵,没有一个公共平台,这会导致配送网点的重复建设,配送路线的重合,车辆等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

3.3 环境污染

城市末端物流共同配送的缺乏,会导致配送资源的严重浪费,配送路线交叉,道路拥堵等现象时有发生,配送车辆的重复使用等不合理运输,运输过程中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

4 “互联网+”背景下共同配送发展对策

4.1 政府带头,规划引导

目前,共同配送还不是很普及,快递企业对于共同配送的认识不足,这时候,就需要政府的合理规划引导。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政府可以制定一套物流末端发展的产业规划,建立健全相应的扶持政策。对于末端物流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明确利益分配机制,发挥政府在共同配送模式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其次,规划配送路径,将城市共同配送节点布局纳入到城市的总体规划中来,财政划拨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将城市共同配送节点的建设纳入到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中。

4.2 搭建公共平台

现在的快递企业都拥有各自独立的信息系统,只能满足一家快递企业的快递跟踪和调度。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之后,快递企业可以共用一个配送中心,这样可以提高配送的效率,缩短配送路径,减少资源的浪费。

4.3 加强快递业人才的培养

共同配送具有规模化、专业化、规范化等特点,目前,快递人员素质不高,专业性不强、流动性较大,针对这一现状,快递企业和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性的培训体系,对快递员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进行培养,提高共同配送的服务质量。各个快递企业可以和当地的高校合作,校企共同制定物流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长久的合作机制。

猜你喜欢

物流互联网+分析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