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职业教育”时代下高职教育信息化研究

2019-01-07唐贵英

福建茶叶 2019年10期
关键词:时代背景职业信息化

唐贵英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重庆402160)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应当结合社会发展特点针对性的改进教学措施,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推动教学信息化发展。对此,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可加强对互联网技术研究,提升互联网技术应用水平,并适当性的调整教学模式,为互联网技术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创造有利条件。

1 高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意义

1.1 迎合社会发展要求

信息化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范围日渐拓展,而学生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必备武器。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其应当将目光转向学生的终身发展。在“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学校需充分利用时代特性完善教学模式,并突破传统教学理念,最大限度的挖掘现代技术的潜在价值,从而可为社会提供综合性人才[1]。

1.2 培养实践型人才

在“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信息化教学可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在教学过程中,信息化技术可丰富学生知识库,也可拓展学生视野,从而在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时,可更加全面的看待教材内容。

2 “互联网+职业教育”时代背景下高职教学信息化发展现状

2.1 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可从教师教学理念及信息化技术利用水平两方面进行探讨。目前,高职教学中,教师仍无法突破传统教学理念,将目光聚焦于教材上,即教学重心为如何将教材上的内容讲解清楚,而忽视了接受方即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教师在进入高职教育之前所接收的教育与当下时代所推崇的教学存在差别,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并不普遍,因而其信息化技术水平的提升缺乏有效途径。在此环境下,高职教育中师资力量亟需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2.2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改革需要一定的磨合周期,在“互联网+职业教育”时代背景下,实践教学的地位日渐得以突显[2]。但实际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仍面临着现实阻碍,如学校与社会产业的合作模式缺乏专业监管,资金渠道难以拓展等。在此环境下,教学模式的现代化发展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困境,从而极大程度的阻碍了高职教育信息化进程。

3 “互联网+职业教育”时代背景下高职教学信息化需要解决的问题

3.1 基础设施

信息化技术的运用需要配套设备的支持,目前高职教育配备了基本的多媒体设备,但多媒体系统缺乏先进化建设,其操作界面及相关设备的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时互联网建设需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不应局限于教师层面,更需要兼顾学生需求。

3.2 建设资金

针对教学改革,其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撑才能为相关教学措施的执行提供物质支撑。但目前学校经费缺乏科学管理,导致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处于相对滞缓状态。“互联网+职业教育”时代的发展对高职信息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不仅需要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应用水平,还需兼顾职业发展对学生的要求。其中,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专业性设备,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3.3 学校与社会的关系

在“互联网+职业教育”时代背景下,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校企合作模式虽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但以往合作中仅限于资金合作,缺乏技术合作。对此,应当加强对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优化学校与社会的交流方式,从而可全面开展职业教育,推动高校教学现代化发展[3]。

4 “互联网+职业教育”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

4.1 以信息化平台为教学渠道

目前,高职教育中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主要通过微信等社交软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学管理也依赖于班级群,不利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对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信息化平台为教学渠道,即创建专业教学管理平台,可参照社会中的网课教学模式。以信息化平台为教学渠道,可为教学资源的建设及传送提供更为便捷的方法,并可加强教学的集成化管理。在此基础上,可加强对学校网站的建设,为职业教育创建良好环境。目前学校网站的资源利用率偏低,其原因在于教学过程中缺乏有效引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可通过电子屏宣传学校网站,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提升信息化资源利用率。

4.2 产业结合,优化校企合作模式

产业结合,即生产与专业教学结合,拓展教学空间,加强校企的技术合作,拓展学校资源渠道的同时,也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4]。在此过程中,可采取一专业对应一产业的教学模式,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可让学生进入生产线实习,从而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完善。目前,学校教育利用率偏低,即专业与就业不对口现象较为严重,通过产业结合的教学模式,可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可提升学校教育的应用效果。在实行产业结合的教学模式时,可深入分析校企合作关系,进一步优化校企合作模式,如学校可为企业提供厂房,而企业可为学校提供设备,同时,教师可强化企业人才理论基础,而企业员工可完善教师及学生的实践体系,从而实现校企共赢。

4.3 完善互联网基础建设,拓展信息化技术应用范围

在高职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中,学校方面倾向于教学资源建设的信息化,而忽略了教学资源利用的信息化建设。因此,学校方面可完善互联网基础建设,拓展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范围。例如,可在教室中增设校园网供学生使用,期间,为促进校园网络资源的合理利用,教师可加强教学巡视,并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5]。通过校园网,学生可更好的接受有关教学信息,如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可切实提升教学质量,但采取的一对多教学模式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微课教学发展。而目前智能设备普及率较高,因此,可利用这一优势,以微课的形式开展一对一教学。在此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确立主题,允许学生在5~10分钟内运用智能设备搜集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课堂交流,从而可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4.4 优化实践操作考核,强化学生职业素养

在“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时代背景下,“人才”这一概念也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含义,其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能力,同样还包括交际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危机应对能力等。对此,可通过信息化技术创建虚拟情境,进行学生实践操作的考核。在此过程中,可根据专业内容进行针对化设计。如,目前VR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得以加强,在进行实践操作考核时,可利用VR技术增设实践场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从心理素质及专业操作两方面进行学生考核,强化学生职业素养。

结语

“互联网+职业教育”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可加强对信息化技术的研究,从职业素养及专业能力两方面进行人才培养。在此期间,可完善信息化管理平台,并加强互联网基础建设,拓展信息化技术应用范围。与此同时,可优化校企合作模式,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链,全方位推动高职教育的信息化发展。

猜你喜欢

时代背景职业信息化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月“睹”教育信息化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新时代背景下学校管理之我见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新时代背景下棊江区政协建设
职业写作
论述金融管理信息化的创新与应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