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大剂量使用维生素A在小儿病毒性角结膜炎治疗中的疗效分析
2019-01-07张美洪流
张 美 洪 流
(大连市儿童医院,辽宁 大连 116012)
针对病毒性结膜类疾病,临床上通常选择广谱抗病毒眼药水,但其针对小儿病毒性角膜炎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选择一项全新的治疗方式尤为重要。为探讨维生素A降低病毒性角膜炎相关并发症的效果,本次研究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大剂量维生素A进行临床观察,验证其在小儿病毒性角膜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将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受住院治疗的70例病毒性角膜炎患儿为临床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其分组,35例/组,对照组患儿予以常规抗病毒治疗,其中男性18例,女性17例,共36只眼,年龄1~5岁,平均(2.5±1.5)岁,住院时间6~14 d,平均住院时间(10.5±1.5)d;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大剂量维生素A治疗,其中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龄2~6岁,平均年龄(3.0±1.5)岁,住院时间7~15 d,平均住院时间(11.0±1.5)d;所有患儿均已已通过病理学检查确诊病情,符无用药禁忌,排除其他眼部疾病者,均伴随有不同程度的眼部发红、眼分泌物增多等症状,临床资料完整,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可对比。
1.2 方法:对照组患儿予以常规抗病毒治疗,双眼局部用药选择阿昔洛韦眼液以及利巴韦林眼液,若见其并发结膜炎或其他并发症,可适当给予表皮生长因子眼液,从而加强其角膜上皮修复效果,促进散瞳。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大剂量维生素A治疗,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用药标准,给药剂量:20000 Iuqd,持续治疗2 d[1]。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患儿临床治疗效果,以角膜溃疡修复与炎症消退时间判断其治疗效果,同时观察指标包括眼部刺激症状消失时间与治疗途中合并症发生率。给予所有患儿为期2个月的临床随访调查,观察其角膜染色状况,观察其是否出现维生素A中毒。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描述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眼部刺激症状消失时间对比:观察组患儿平均眼部刺激症状消失时间为(1.96±0.24)d,对照组患儿眼部刺激症状消失时间为(3.02±0.67)d;组间对比差异明显,(t=6.156,P=0.001),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2.2 两组患儿角膜溃疡修复时间与炎症消退时间:观察组患儿角膜溃疡修复时间与炎症消退时间分别为(6.26±2.36)d、(12.25±5.58)d;对照组患儿角膜溃疡修复时间与炎症消退时间分别为(11.58±3.94)d、(21.54±6.97)d;组间对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t=14.257,P=0.001),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2.3 观察组患者随访调查结果:经为期2个月的随访调查发现,治疗后2个月内,观察组35例患儿中,维生素A中毒者0例(0.0%),预后良好。
3 讨 论
病毒性角膜炎是角膜炎的常见并发症,多见于少年儿童,角膜炎多由角膜防御能力降低所致,导致外界致病菌或内在内源性致病菌感染,从而引发不同程度的炎性反应;病毒性角膜炎的致病因素主要来自于外伤感染、角膜邻近组织疾病影响、全身性疾病及真菌性角膜炎等方面影响。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虽然近年来针对小儿病毒性角膜炎正在逐渐普及疫苗接种,但其发病率仍旧处于较高水平[2]。维生素A属于脂溶性维生素,肠道吸收性能良好,在体内会氧化生成顺视黄醛和反视黄醛,有一定概率引起黏膜与表皮的角化、增生和干燥。本次研究发现,病毒性角膜炎患儿体内的维生素A含量与其病情程度、致病因素等方面相关;且在针对小儿病毒性角膜炎的治疗过程中,予以大剂量维生素A能够有效保持患儿上皮组织的完整性,有助于缓解患儿眼部刺激症状,从而控制病程进展,促进康复效率;另外,其免疫调节效果十分理想,且安全性高,不易发生维生素中毒风险[3]。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可利用血清维生素A水平监测,结合患儿血清维生素A的实际水平调整用量,从而进一步提升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提升临床治愈率,其病情延迟与恶化概率。
综上所述,针对小儿病毒性角结膜炎的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大剂量使用维生素A治疗,能够有效提升临床疗效,促进眼部刺激症状的快速消除,改善角膜溃疡,安全性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