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静脉孔区原发肿瘤CT和MRI诊断的对比分析
2019-01-07程飞
程 飞
(阜新市中心医院放射科,辽宁 阜新 123000)
颈静脉孔位于后颅窝底部,是侧颅底的关键性结构,解剖关系较为复杂,有重要的血管和神经通过,是由前内侧的神经部和后外侧的血管组成的[1]。临床通常将颈静脉孔区肿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包括神经鞘瘤、颈静脉球瘤、脑膜瘤、脊索瘤、软骨肉瘤、横纹肌肉瘤、表皮样囊肿以及恶性淋巴瘤等;而后者主要包括鼻咽癌、转移瘤以及颞骨恶性肿瘤等[2]。在医疗水平大幅度提高以及检查治疗方法不断改变、完善的今天,对于颈静脉孔区原发肿瘤,临床上主要采用的影像学检查方式有CT和MRI,二者用于肿瘤的诊断,具有显著的定位及定性价值。CT与MRI影像诊断技术的成像原理并不完全相同,同时也存在各自的优缺点,故此次试验将选择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来我院进行就诊的30例颈静脉孔区原发肿瘤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对比CT和MRI的影像检查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探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来我院进行就诊的30例颈静脉孔区原发肿瘤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38~59岁,平均年龄为(47.6±2.8)岁。本次实验所有患者均已经过临床检查以及病理组织检查,确诊为颈静脉孔区原发肿瘤,并伴有头晕、头痛、耳鸣、吞咽困难、呛水呛食及听力下降等临床表现。患者纳入标准如下:①所有患者经过检查均未发现其他伴随性恶性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②所有患者均未见精神异常及意识障碍等疾病;③患者均已排除肝功能、肾功能及心脏功能严重障碍;④所有患者均已排除严重的内科、外科疾病;⑤所有患者均已签订同意协议,家属具有知情权。
1.2 方法
1.2.1 CT检查:其中14例患者进行平面扫描,16例患者进行平面扫描及增强扫描。采用sensation 64层CT(Sensation64,德国西门子公司)检查设备,扫描基线为听呲线(OML)0~150,扫描采用高分辨率,层厚与层间距分别为1.2 mm和1.2 mm,进行软骨组织窗与骨窗的观察,增强扫描时对比剂使用碘海醇注射液,用高压注射器为患者进行静脉注射,流速为2.5~3.5 mL/s。
1.2.2 MRI检查:有12例患者进行平面扫描,18例患者进行平面扫描及加强扫描,使用德国西门子symphony syngo 1.5MR 扫描仪,头颈表面线圈,扫描层厚与层间距分别为3.0mm和1.0 mm。增强扫描过程中,将对比剂Gd-DTPA经肘静脉注入(0.1 mmol/kg),行T1W序列扫查。
1.3 观察指标: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主治医师对两种方法的影像进行阅片,并对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图像结果判定标准为:①颈静脉孔是否出现扩大;②颈静脉骨质是否发生变化;③患者的病灶情况,且观察患者病灶分布是否出现纵向生长特点;④病灶周围的组织及神经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软件对本次试验的资料进行处理以及分析,所有计数资料均使用%表示,对扫描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分析。
2 结果
2.1 颈静脉孔情况分析:实验结果显示:两种检测方法均可以清楚的显示患者病情,其中有15例患者呈现偏心性颈静脉孔增大,15例患者均匀性颈静脉孔增大;2例为不规则形增大,9例圆形增大及19例椭圆形增大。
2.2 颈静脉骨质情况分析:实验结果显示:17例患者出现压迫性吸收破坏,13例患者呈现浸蚀性破坏;MRI检查有16例患者出现压迫性吸收破坏,14例患者为浸蚀性破坏;CT检查结果与MRI检查结果相同。
2.3 病灶及分布情况分析:实验结果表明:MRI检查结果显示有19例(63.33%)患者呈现纵向生长特点,而CT检查结果显示有12例(40.00%)呈现纵向生长特点。MRI检查清楚显示15个病灶同周围颈内静脉的位置关系,17个同周围颈内动脉位置关系,7例患者病灶与周围组织神经关系情况。
3 讨 论
颈静脉孔是由枕骨基底部和颞骨岩部下面围成,近似尖向前内的三角形,是从颅内侧前下方到颅外的一个通道,主要包括舌咽神经、迷走神经以及副迷走神经。如果颈静脉孔发生损伤,则会影响迷走神经、舌咽神经及副迷走神经,继而引发颈静脉孔综合征[3]。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具体表现为患侧舌后部分味觉和咽觉的丧失,出现软腭反射消失、咽肌瘫痪,严重的导致声带麻痹、瘫痪、心动过速、呼吸困难等。临床上通常是由于颈静脉孔、颈静脉孔周围肿瘤发生病变导致的,采用CT及MRI检查可以清晰的对患者肿瘤病灶进行定位,在定位诊断方面也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4]。颈静脉孔增大主要表现为偏心性或者向心性增大两类,其中以偏心性增大的发生率较高,这可能与颈静脉孔外侧壁区域骨皮质较薄、偏于颈静脉孔外侧份或外前份区域,以及岩部乳突气房等相关[5]。颈静脉孔增大主要表现为椭圆或者圆形,本组病例中,只有2例病例表现为不规则增大。颈静脉孔增大大多是由于颈静脉骨质压迫吸收或浸蚀破坏造成的,通过评估颈静脉孔骨质的改变情况可对病灶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判断,通过本次试验结果显示,颈静脉孔增大患者的CT与MRI检查结果均可见清晰的骨质异常,其中经MRI检查有16例患者出现压迫性吸收破坏,14例患者为浸蚀性破坏;CT检查结果与MRI检查结果相同。除此之外,对于病灶及其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MRI检查结果显示有19例患者呈现纵向生长特点,占63.33%,而CT检查结果显示有12例呈现纵向生长特点,占40.00%;同时,MRI软组织分辨能力较高,能够对颅底伪影的干扰进行有效避免,清楚显示病灶分布情况,15个病灶同周围颈内静脉的位置关系,17个同周围颈内动脉位置关系,7例患者病灶与周围组织神经关系情况。根据实验研究结果可以明确:在对病灶周围情况检查方面,MRI能够更加清晰的显示其与周围神经的位置关系,有利于病灶的定位;同时,两种方法在对颈静脉孔骨质异常情况进行表现时,CT分辨密度较高,较为细小的骨质异常更易被其发现,对肿瘤性质的准确度诊断能够进一步提高。
综上所述,CT及MRI检查对于颈静脉孔原发肿瘤具有极其重要的诊断价值。MRI检查分辨软组织能力较强,对于病灶的整体分布以及与周围组织和神经的关系能够明确、清晰的进行显示;CT检查能够对患者病灶周围的骨质改变及钙化情况更加明确的进行显示。在临床诊断中,两种检查方法应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全面的有效信息,可靠选择临床治疗方法,发挥其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