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脉交会穴为主治疗不寐验案浅析
2019-01-07甘艳艳樊小闯邢奥静刘群霞
甘艳艳,樊小闯,邢奥静,刘群霞
(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450046)
不寐是脏腑功能紊乱、气血亏虚、阳阳失调,导致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不足,严重者可彻夜难眠。西医认为不寐多见于更年期综合征、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等[1]。中医将不寐归于“夜不瞑”“目不瞑”“不得卧”“不得眠”等。《血证论·卧寐》载:“心病不寐者,心藏神,血虚火妄动,则神不安,烦而不寐。心阴血不足,心阳不涵,则阳亢而虚火妄动,神躁而易失眠。”《景岳全书·不寐》述:“真阴精血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灵枢·大惑论》云:“病而不得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说明人的睡眠与卫气运行密切相关,白天卫气运行于阳经,阳跷脉气盛,表现为目张不欲睡,卫气行于阳而不入阴,导致阳气盛,阴气虚[2]。《黄帝内经》将不寐的病因归结于“阳不入阴”。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及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不寐的发病率也逐渐升高,目前中医针灸治疗不寐的临床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1 病因病机
《黄帝内经》中提到:“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又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灵枢·寒热病》言:“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可见营卫失调、脾胃不和、阴阳失衡皆可影响睡眠。《伤寒杂病论》中描述有发汗吐下后,热郁胸中,扰乱心神所致的虚烦不得眠;以火劫之后,心阳不足导致的卧起不安;又有心肾不交引起的心中烦、不得卧;也有湿热内扰所致的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肝阴不足,阴虚内热导致的不得眠;心肺阴虚,热扰心神引起欲卧不得卧等。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提到不寐病因为:“一曰气虚,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曰胃不和,一曰水停,大端虽五,虚实寒热,互有不齐,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也。”《景岳全书》曰:“盖寐本于阴……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类证治裁·不寐》中指出:“思虑伤脾,脾血亏损,经年不寐。”可见种种原因均可导致气机升降失常,脏腑功能失调皆可引起不寐[3]。《临证指南医案》提出:“凡卫气入阴则静,静则寐,正以阳有所归,是故神安而寐也。”说明阳气在睡眠中起着关键作用,阳虚不入阴,阴阳不相交,为发生失眠的重要原因[4]。
2 从经络论治
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为“阳脉之海”,可调节全身阳经脉气;任脉可调节全身阴经脉气,故称“阴脉之海”;任督二脉可通调人体阴阳气血。阳跷脉、阴跷脉主持阳动阴静,司眼睑开合,而阳跷脉主治不寐等病证,阴跷脉主治多寐等病证,二者功能失调则寤寐失常。《灵枢·邪客》提到不寐的治疗为“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阴阳已通,其卧立至”。八脉交会穴为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相通的腧穴,故可通过八脉交会穴调理督脉、任脉和阴跷脉、阳跷脉以治疗不寐。此外,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等均可治疗神志病。
3 典型医案
患者,女,49岁。入睡难1年余,期间服阿普唑仑、甜梦口服液效果不明显。刻下症:入睡困难,头昏,乏力,烦躁,纳差,脘痞,大便黏腻不畅,小便可,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滑。病机辨为脾胃不和。治疗:主穴取后溪、列缺、申脉、照海、神门,配穴选内关、足三里、阴陵泉。操作:患者取仰卧位,选择0.30 mm×5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使用75%的酒精消毒皮肤后进针,神门直刺8~13 mm,后溪、内关直刺13~20 mm,列缺向上斜刺13~25 mm,申脉、照海直刺25~30 mm,阴陵泉、足三里直刺25~38 mm,得气后申脉行补法,照海行泻法,余穴行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每15 min行针1次。疗程:每日1次,每周治疗5 d后休息2 d,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疗程结束后,患者睡眠明显改善,已能安然入睡,且心情舒畅,头昏、乏力好转,大便较前顺畅,食欲增加,胃脘无不适感。
4 讨论
《灵枢·口问》云:“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者主上,阴者主下。故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失眠总病机为阳不入阴,故宜从阴引阳,阴阳调和则睡眠正常,故主穴选后溪、列缺、申脉、照海,外加神门。因列缺属手太阴肺经,后溪属手太阳小肠经,二者分别通督脉和任脉,故针刺后溪以从阳引阴,针刺列缺以从阴引阳[5],通过调理督、任二脉以达到调和阴阳,引阳入阴以调神。申脉属足太阳膀胱经,膀胱经上颠入络脑,照海属足少阴肾经,两者分别与阳跷脉、阴跷脉相通,二穴通过调节阴跷脉、阳跷脉以安神,且申脉用补法,照海用泻法,针刺深度要求1~1.2寸,以便于行针调气[6],从而达到“阴阳相引,故数欠”的目的。神门为心之原穴,具有宁心安神的功效,配足三里以健脾和胃;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之合穴,属阴水[7],可健脾祛湿;内关宁心安神,兼调理胃腑病证,上穴共同调和脾胃以安神。此外,不寐患者由于睡眠障碍容易产生焦虑,引导患者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可平衡阴阳,调畅气血,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对疾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