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围麻醉期心理干预对老年患者硬膜外自控镇痛及胃肠功能 恢复的影响
2019-01-07王冬梅董新春
王冬梅 董新春
(辽宁省朝阳二三四医麻醉科,辽宁 朝阳 122000)
老年患者受年龄的影响,对手术会产生一定的恐惧或焦虑等不良情绪,围麻醉期采用心理干预,对患者的硬膜外自控镇痛及胃肠功能恢复有一定的影响[1]。本次研究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至医院进行治疗的9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至医院进行治疗的98例患者进行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患者,观察组患者有男性27例,女性22例,年龄在58~77岁,平均年龄为(67.31±3.74)岁;对照组患者有男性25例,女性24例,年龄在57~75岁,平均年龄为(66.27±3.16)岁。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实施方法,对照组患者在术前采用常规术前访视,按相应步骤进行一定的心理干预。观察组患者采用围麻醉期心理干预,在麻醉前干预主要通过术前访视,掌握患者的术前情绪,对患者进行一定的心理辅导。可以利用部分术后病友的讲解消除患者的恐惧及忧虑心理[2]。医护人员将手术的过程及手术中所出现的现象及时告知患者。在麻醉中干预主要将手术中药物与心理暗示相结合,培养患者的正面情绪。在麻醉后干预通常增加手术后的随访次数,指导患者进行一定的身体活动,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增强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
1.3 观察指标:采用VAS评分对患者的镇痛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总分10分,分数越高,痛感越高。将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情况及肛门第1次排气情况进行统计。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对患者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将肠鸣音恢复情况用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将患者VAS评分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镇痛效果比较,观察组患者在术后4 h的VAS评分为(1.13±0.52),对照组为(1.41±0.83),数据比较t值为2.03,P值为0.04。观察组患者在术后8 h的VAS评分为(1.21±0.62),对照组为(1.46±0.12),数据比较t值为2.95,P值为0.00。观察组患者在术后16 h的VAS评分为(1.15±0.32),对照组为(1.38±0.72),数据比较t值为2.06,P值为0.04。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在24 h以内的患者有35例(71.4%),24~48 h内的患者有14例(28.5%),观察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在24 h以内患者有24例(48.9%),24~48 h内患者有25例(51.1%),两组数据比较χ2值为5.15,P值为0.02,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在硬膜外间隙注入局麻药,阻滞了相应传入神经和疼痛刺激的传导,也阻断了传出神经的传导,抑制或消除了机体的疼痛刺激的应激反应,同时也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反射有所阻断,所以在此途径中给药既发挥镇痛作用,也阻断机体的应激反应[3]。在研究中两组患者均在术后取得良好的麻醉镇痛效果,观察组的镇痛效果明显强于对照组,但观察组的吗啡镇痛剂量少于对照组,因此,围麻醉期的心理干预能够有效增强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降低患者手术后的疼痛程度。麻醉医师在手术前及手术中都对患者进行一定的心理疏导,术前对患者讲授如何配合手术麻醉,减少患者疼痛及不适的具体方法;手术中将药物配合心理疏导相结合,培养患者良好的正面情绪。在对老年患者的硬膜外自控镇痛及胃肠功能恢复过程中采用心理干预护理,在临床应用中效果良好。
本次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的镇痛程度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围麻醉期心理干预,增强镇痛效果,患者配合早期活动,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更快恢复,对老年患者硬膜外自控镇痛及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提高镇痛强度或降低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情况,使患者术后的胃肠功能得以恢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