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牙周龈下刮治与牙周翻瓣术的短期效果
2019-01-07李薇
李 薇
(辽阳口腔医院 牙周病科,辽宁 辽阳111000)
牙周治疗目的是将牙菌斑、牙石等病原微生物彻底清除。牙周治疗的第一阶段为牙周基础治疗,即采用常规手段控制牙周感染情况,核心是采用机械洁刮治与根面平整术等术式治疗[1]。牙周基础治疗后1~3个月需对患者的牙周情况进行再次测评,若仍存在5 mm以上牙周袋,且存在探诊出血情况,则需开展牙周手术或者二次牙周龈下刮 治[2]。基于此,本次选取选取我院于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来我院收治的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实施二次牙周龈下刮治与牙周翻瓣术治疗,对比两种术式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患者均为基础治疗完成后牙周探针深度在5~7 mm,且探针出血,需进行二次治疗者,患牙均为前牙与未累及根分叉的前磨牙,患者知情自愿下签署知情同意书,已上报我院伦理委员并获得同意。随机将7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35例患者(41颗患牙),其中男性18例,女性17例,年龄41~64岁,平均年龄为(56.21±3.61)岁;观察组35例患者(42颗患牙),其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44~66岁,平均年龄为(58.38±3.77)岁;两组缓和的临床资料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观察组应用二次牙周龈下刮治,采用超声治疗仪与刮治器,局麻下,由牙周专科医师进行龈下刮治与根平整术治疗,对照组采用牙周翻瓣术治疗,局麻下,由牙周专科医师实施改良Widman翻瓣术,作一内斜切口,将袋内壁上皮彻底清除,应用超声治疗仪与手工刮治器刮除根面牙石、感染肉芽组织,并用生理盐水进行反复冲洗后,将黏骨膜瓣复位,常规缝合,塞治剂保护术取表面,术后1周将塞治剂去除并拆线。术后给予两组患者150 mg罗红霉素,2次/天,200 mg甲硝唑, 3次/天,口服给药,10 mL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含漱,3次/天,连续治疗 2周。同时,对两组患者开展口腔卫生宣教,要求患者每日刷牙2次,每次3~5 min,术后3个月复诊,并开展预防性洁治与口腔卫生指导。
1.3 观察指标: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的探诊出血阳性、牙周探诊深度、牙龈退缩以及临床附着水平,每牙记录6个位点,取6点平均值作为检测结果,所有治疗与检查工作均由同一名牙周专科医师完成。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本组数据进行比较,计数资料以(n,%)进行描述并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描述并行t检验,若组间数据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6个月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探诊出血阳性率42.85%(15/35),对照组探诊出血率为40.00%(14/40),两组比较χ2=0.0589,P>0.05,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牙周探诊深度为(2.28±0.77)mm,对照组患者牙周探诊深度为(2.55±0.87)mm,两组比较t=1.2297,P>0.05,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牙龈退缩程度(2.25±0.64)mm,对照组患者牙龈退缩程度(2.97±0.48)mm,组间比较t=17.9911,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临床附着水平(4.79±0.84)mm,对照组患者临床附着水平(5.07±1.26)mm,两组比较t=0.9783,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提示,经6个月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应用二次牙周龈下刮治术的牙龈退缩程度明显少于应用牙周翻瓣术的对照组,其他临床指标差异不明显。
3 讨 论
翻瓣术是临床残留深牙周袋的有效治疗方式,可使患者的牙周袋深度有效减少,提高附着水平,同时对于细菌感染情况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3]。但是,由于此种手术创伤性较大、患者治疗花费高、患者所需承受痛苦较大,部分患者在主观层面对于手术治疗存在排斥与畏惧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手术治疗效果[4]。基于此,针对畏惧、排斥翻瓣术治疗患者可采用二次牙周龈下刮治术治疗,短期治疗效果较佳。针对基础治疗3个月后的牙周探针深度在5~7 mm位点,应用二次牙周龈下刮治与牙周翻瓣术均具有良好治疗效果,均可使探针出血有效减少,在不同程度上可改善患者的探针深度与临床附着水平等临床指标[5]。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探针深度、临床附着水平与探针出血阳性率比较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采用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相当,可减少手术需要。根据结果提示观察组的退缩深度高于对照组,基于此,考虑患者牙齿美观性,前牙区深袋位点更适应应用二次牙周龈下刮术治疗。
综上所述,相比于牙周翻瓣术而言,二次牙周龈下刮治术在慢性牙周炎临床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值得推广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