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失衡综合征的预防和护理研究进展
2019-01-07由晓艳
由晓艳
(大连市金州区第一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 116000)
根据现代病理学分析,失衡综合征的病理机制主要是由于患者体内毒素清除过多、血流速度较快或透析时间过长[1]。病发时患者主要症状为胃肠道反应、烦躁、头痛、血压升高等,发病严重患者甚至出现痉挛、心律失常、昏迷、死亡等症状。根据临床诊疗经验分析,根据失衡综合征的病理机制提出有效预防方法,可减少患者发病率。在患者发病后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症状。
1 失衡综合征的病理机制
失衡综合征的病理机制主要是由于患者体内毒素清除过多、血流速度较快或透析时间过长,本文作如下综述:
1.1 体内毒素清除过多:在血液透析过程中,会对患者溶质进行大量清楚,从而使得患者血液溶质浓度迅速下降,同时促使患者血浆渗透压下降,脑组织渗透液增加,大量水向患者脑组织进行转移,使得患者颅内压显著增加,改变颅内pH,因此失衡综合征的发生时间可以存在于任意一次血液透析中。
1.2 血流速度较快:在血液透析当中由于血流速度加快,使得患者血液中的HCO3增加速度加快,HCO3属于一种可通过血脑屏障的物质,具有就诊患者pH的作用。但如果pH纠正速度较快会发生脑脊液及脑组织反常性酸中毒,引起脑水肿症状[2]。
1.3 透析时间过长:长时间的血液透析会使得患者出现失衡综合征。在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可有效纠正酸中毒事件,并且动脉血中pH得到升高,但是脑脊液中的pH值显著下降,使得患者出现脑水肿。在血液透析完成后,由于患者酸中毒现象已被纠正,增加了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患者会出现脑缺氧的现象,进而引发失衡综合征。
2 失衡综合征的预防方式
根据上文对失衡综合征发生机制的分析,采用针对性的预防方法,本文作如下综述:
2.1 透析液的优化配置:选择准确的透析液浓度,透析起始流量控制在90 mL/min左右,随后逐渐增加,最后控制在200 mL/min左右,保证血液透析中的钠平衡。在王其玉等[3]研究中,将透析液的浓度始终保持在140 mmol/L左右,起始的浓度在148 mmol/L,最终控制在132 mmol/L。相对于常规透析浓度而言,患者胃肠道反应及呕吐症状显著减轻,因此透析液的优化配置在预防失衡综合征中具有显著效果。
2.2 血流量与透析时间的精确控制:血液透析过后,患者酸中毒被纠正,肌酐水平显著下降,容易引发脑水肿与脑缺氧等症状,进而形成失衡综合征。因此在华小丽等[4]研究中,患者透析前先要为其测量血压与脉搏,透析起始流量控制在90 mL/min左右,随后逐渐增加,最后控制在200 mL/min左右,每次透析超滤在4 kg以下,血流量<200 mL/min,透析时间控制在3 h以内,尽量减小透析次数。
3 失衡综合征的护理方法
失衡综合征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患者心理情绪护理、症状护理、生命体征护理等方案。
3.1 心理情绪护理:血液透析患者由于治疗周期较长费用较高,让患者产生不配合治疗、不愿意接受透析等现象,因此护理人员应该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共同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消除患者心理压力,让患者更多的了解血液透析的知识,以此让患者明白透析治疗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进而可以用积极的心态面对治疗。动员患者的家属、亲人、朋友等支持和鼓励患者,让患者充满对治疗的信心,同时感受到来自家庭、社会的温暖,给予其治疗的勇气。很多患者由于无法忍受透析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而放弃治疗,对此护理人员应在透析前为患者进行心理安慰,消除患者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克服患者恐惧的心理。
3.2 症状护理:护理人员应该加强对患者的健康知识教育,告知患者血液透析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血液透析后的注意事项。对于出现不良症状的患者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方法。由于各方面原因,许多血液透析患者难以坚持规律、充分的透析,以至于体内毒素在执行下一次透析前,处于较高的水平,使得失衡综合征发生的危险增加,因此要对患者强调规律透析的必要性。让患者在生活中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适当运动、注意休息。在饮食过程中摄入丰富的维生素与蛋白质,避免血肿毒素的增长带来的不良反应。
3.3 生命体征护理: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将患者透析过程中的体征变化进行记录并且告知一声,给予相应的针对性治疗方案,避免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发生危险事件。医护工作者一定要加强责任心,在透析过程中要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意识状态等,并且加强巡视检测。如果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患者如果出现失衡综合征需要及时给予氧气护理、血流量降低护理、静脉注射葡萄糖护理等,在必要情况下可以申请暂停血液透析。
3 结 语
失衡综合征指的是血液透析患者临床表现出的一种神经系统症状,易发时间为患者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或者治疗完成后一段时间内。其中预防方案主要是透析液的优化配置、血流量与透析时间的精确控制、也可采用可调钠透析。其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患者心理情绪护理、症状护理、生命体征护理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