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方保护地草莓病害防治措施

2019-01-07王丽红马俊文肖红杨建杰郭江

中国果菜 2019年12期
关键词:灰霉病炭疽病白粉病

王丽红,马俊文,肖红,杨建杰,郭江

(河北省迁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河北迁安 064400)

河北省迁安市地处我国北方,气候比较寒冷。草莓保护地栽培实现了草莓的错季供应,提高了经济效益。但如果管理不善,保护地容易形成高温高湿的环境,导致草莓病害发生,降低产量、质量与经济效益[1]。因此,依照草莓病害的发生规律实施综合防治措施是提高草莓保护地栽培经济效益的有效方法[2]。北方草莓保护地栽培主要病害有白粉病、灰霉病和炭疽病三种。

1 草莓主要病害的危害特征与发病条件

1.1 白粉病

白粉病是迁安草莓保护地栽培比较常见的一种病害,在整个草莓栽培周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叶片、叶柄、花朵、花梗和果实,发病严重时果实与叶片受害率高达50%以上,严重影响了草莓的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3]。

1.1.1 危害特征

保护地草莓发生白粉病,最主要的特征是受害部位有白色粉状物。叶片正反面均可染病,叶片发病初期有白色近圆形星状粉状斑点,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逐渐扩大,向四周扩展,成为边缘不明显的斑点,病斑上有白色粉状物;发病严重时,大量病斑连成片状,叶片背面布满白粉,叶片边缘卷曲变形。花朵染病时,花瓣由白色变成粉红色,花托也有一层白色粉状物,花不能正常生长。无论是幼果还是成熟果均可感染白粉病,发病初期果实表面有白色粉状物,随着病情的扩展,白色粉状物面积不断扩大,严重时布满整个果实,最终导致果实腐烂[4-6]。

1.1.2 发病条件

白粉病与草莓品种有关,一般硬度大的品种发病轻,反之则重。

草莓感染白粉病与温湿度有关。从10月下旬扣棚升温到11月中下旬开花,白天24~26 ℃,晚上10~12 ℃,空气相对湿度60%~80%;11月中下旬开花至12月上中旬坐果,白天23~25 ℃,晚上8~10 ℃,空气相对湿度30%~35%;12月下旬果实成熟时,白天20~25 ℃,晚上5~8 ℃,空气相对湿度60%~70%。适宜草莓白粉病病菌繁殖传播的温度为15~25 ℃,与草莓正常生长需要的温度条件一致,但是如果保护地内空气相对湿度较低的话,白粉病不容易发生。由于迁安市从11月到次年2月适逢寒冬,保护地外温度较低,为了维持保护地内的温度,人们常常忽视了保护地的通风,导致保护地内空气相对湿度偏高,为白粉病的发生与流行创造了条件。另外,如果选择抗病性差的品种或者栽培密度过大,导致通风透光不良,处于植株下方的叶片和果实就比较容易感染白粉病。

1.2 灰霉病

灰霉病是迁安市草莓保护地栽培常见的一种病害,发病严重时,可使草莓减产50%以上,性质与白粉病相似,但是在防治方法上与白粉病有较大差别。

1.2.1 危害特征

草莓灰霉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的形态在病残体上或土壤中越冬或越夏,成为最初的侵染源。在草莓整个生长周期均可发病。一旦发生灰霉病,叶片、花朵及果实上均可出现明显的发病症状。叶片发病时,先从叶片边缘处开始腐烂,病斑黄褐色呈“V”字形,发病部位有灰色的霉层。花朵染病时,开放后的花朵残体和花朵上的衰弱部位易发病,白色花瓣逐渐变为浅褐色,随着病情的加重,花托逐渐坏死腐烂,仔细观察,腐烂的花托上有一层灰色霉层。果实染病时,靠近土层的部位最先发病,发病初期,发病部位变为水渍状浅褐色,随着病情的加重,颜色逐渐变深,果实表面有一层灰霉层,最终使果实腐烂[5,7-8]。

1.2.2 发病条件

最适宜草莓灰霉病病菌繁殖的温度为18~23 ℃,空气相对湿度80%~95%。温度低于0 ℃或高于35 ℃、空气相对湿度低于60%时,不利于其繁殖。

灰霉病的发生有一定规律。果实硬度较大的品种发病较轻,反之则重。适宜草莓正常生长发育的温度条件与适宜草莓灰霉病病菌繁殖的温度条件较一致,一旦管理不善,将导致保护地内空气相对湿度偏高,为灰霉病病菌的大量繁殖提供适宜的温度与湿度条件,从而导致灰霉病的发生与流行。另外,若栽培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也会加重灰霉病的发生。迁安11月至次年2月,受低温天气的影响,农户往往减少放风次数、缩短放风时间,导致保护地内空气相对湿度长时间偏高,增加了灰霉病的发生与流行几率。

1.3 炭疽病

炭疽病主要发生在育苗期、定植初期,结果期很少发病,一旦发病会使草莓生长发育受阻,最终减产。

1.3.1 危害特征

炭疽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病害,该病的病菌一般以分生孢子的形态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最初的侵染源。发病时,一般在叶片、叶柄、匍匐茎、果实上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叶片染病时,正面通常有黑色的病斑;叶柄、匍匐茎染病时,初期会出现稍凹且小、中央为棕红色、边缘为紫红色的纺锤形病斑;病情加重后,病斑会蔓延到全部的叶柄和整个匍匐茎,最后导致匍匐茎枯死;空气潮湿时,病斑上会出现紫红色粉状物。果实染病时,病斑一般圆形、淡褐色或暗褐色、软腐状凹陷,被侵染的果实最终变干成为僵果。炭疽病的判断方法主要是看发病部位是否有黑色的病斑。

1.3.2 发病条件

适宜炭疽病病菌繁殖的温度为28~32 ℃,空气相对湿度90%以上。温度低于10 ℃或高于40 ℃不利于其繁殖。在适宜的温湿度下,分生孢子盘上的分生孢子梗会产生分生孢子并随病叶、病果传播。分生孢子到达侵染部位后5~7 d,该部位出现干枯病斑,10 d后会完成一次侵染循环,并再次进行侵染。炭疽病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容易发生,若温湿度管理不善,常会造成炭疽病的发生。除此之外,该病的发生与品种、地块及栽培密度有关。抗病性差的品种、连作重茬的地块、栽培密度大、通风不良的条件下容易发病。迁安保护地内10月下旬至11月上中旬,中午外界温度高,若管理不善,保护地内就会产生高温高湿环境,为该病的发生与流行创造条件。

2 预防措施及药剂防治方法

草莓保护地栽培病害的防治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以农业预防为主、药剂防治为辅。农业预防是防治草莓病害的基本措施,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提高草莓产量、质量与经济效益[9]。

2.1 预防措施

2.1.1 轮作倒茬

轮作倒茬是预防草莓病害的基础措施。一般情况下,草莓保护地栽培地块要实行4年以上的轮作制度,这样才能大大减少土壤中携带白粉病、灰霉病和炭疽病病菌的数量,从而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10]。

2.1.2 选择抗病品种

不同草莓品种之间的抗病性差异较大,一般情况下,欧美系硬果型品种抗病性强,日本系软果型品种抗病性弱。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如全明星、甜查理、达赛莱克特等品种对白粉病抗性强;硕丰等品种对灰霉病抗性强;达赛莱克特等品种对炭疽病抗性强。

2.1.3 合理密植

合理的栽培密度可以提高草莓植株的通风透光能力,是预防病害的重要措施。株型开张、分枝力强的品种株行距要大一些,栽培密度要小一些;株型紧凑、分枝力弱的品种株行距要小一些,栽培密度要大一些;土壤肥力差的地块植株生长势一般较弱,株行距要小一些,栽培密度要大一些;土壤肥力好的地块、植株生长势强,株行距要大一些,栽培密度要小一些;植株质量好的要稀植,反之要密植。

2.1.4 调控好温湿度

三种病害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均易发病,所以温湿度的合理调控对于草莓的正常生长发育、病害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10月下旬扣棚升温至11月中下旬草莓开花,草帘要早揭、晚盖,放风口要大、放风时间要长,保护地内白天温度要控制在24~26 ℃,晚上10~12 ℃,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0%~80%,能够大大降低发病几率。11下旬以后气温比较低,草帘要晚揭、早盖,放风口要小、放风时间要短,另外放风口要分次逐渐开启。11月中下旬左右开花至12月上中旬坐果,保护地内白天温度要控制在23~25 ℃,晚上8~10 ℃,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30%~50%。12月下旬至结果中期的3月,保护地内白天温度要控制在20~25 ℃,晚上5~8 ℃,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4~5月为结果后期,保护地内白天最高温度不要超过30 ℃,夜间可以不用关闭保护地顶端的放风口,温度过高时,还要打开底角的放风口,使保护地内的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30%~50%[11]。

2.1.5 应用地膜覆盖与滴灌技术

采用地膜覆盖和滴灌技术,能够有效减少水分蒸发,避免保护地内出现空气相对湿度偏高的现象,这样既可以满足草莓的正常生长发育,还可以避免出现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从而降低白粉病、灰霉病和炭疽病的发生几率。

2.1.6 加强田间管理

在草莓保护地栽培农事活动过程中,要避免对草莓的根、茎、叶、花和果实造成机械损伤,防止病菌从伤口侵入,降低病害的发生。若田间发现病株、病叶、病果要及时拔除,连同老叶带出保护地深埋,以免造成病害蔓延。

2.2 药剂防治

对于草莓白粉病、灰霉病和炭疽病发病严重的保护地,为防止病害的流行,要进行药剂防治[12]。

2.2.1 白粉病

在定植后的10月下旬,可用硫磺熏蒸的方法进行预防,每667 m2每次使用99.5%的硫磺粉15~20 g,每天熏蒸2 h,每周2次,连续2周。一旦发生白粉病,要及时清理病株,每天晚上用硫磺熏蒸8 h,连续熏蒸7~10 d后,再恢复到预防期的使用方法即可。也可在草莓白粉病发病初期选用氟菌唑和粉唑醇开展药剂防治,适当提高用药量且连续防治2次可达到较为理想的防治效果[13]。秦燕等[14]发现,82.2%枯草芽孢杆菌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较好,在白粉病发生较重时,适当加大浓度有利于草莓白粉病防治。

2.2.2 灰霉病

主要以预防为主。可用50%的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50%的烟酰胺干悬浮剂1 200倍液或75%的代森锰锌干悬浮剂600倍液交替喷雾防治,每7~10 d喷施1次,连续3次,可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2.2.3 炭疽病

炭疽病主要以预防为主。在定植初期,可采用植物免疫蛋白、淡紫拟青霉、枯草芽胞杆菌和粉红黏帚霉等为活性成分的微生物制剂进行防治;也用25%的嘧菌酯悬浮剂1 500倍液或80%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50%的咪酰胺锰盐可湿性粉剂750倍液交替喷雾防治,每7~10 d喷施1次,连续2~3次,可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猜你喜欢

灰霉病炭疽病白粉病
苦瓜长“雀斑” 警惕炭疽病
番茄灰霉病巧防治
枯草芽孢杆菌对宜良大棚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避雨栽培模式下气象因子对一年两收冬季葡萄白粉病发生的影响
一到春季就流行 蔬菜白粉病该咋防
猪炭疽病的分析、诊断和防控
草莓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散叶莴苣灰霉病药剂筛选试验
莘县地区灰霉病菌对腐霉利的抗药性研究
如何防治草莓灰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