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药剂对黄瓜蚜虫的田间防效研究
2020-01-14关春林
关春林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山西太原 030031)
蚜虫属于昆虫纲有翅亚纲半翅目蚜科[1-3],是黄瓜生产中经常发生且为害严重的主要害虫。无翅孤雌蚜体长1.5~1.9 mm,夏季多为黄色,春秋季为墨绿色至蓝黑色。有翅孤雌蚜体长2 mm,头、胸部呈黑色[4-5]。蚜虫成虫、若虫主要是在黄瓜的叶背面、嫩梢、嫩茎上为害,以吸食其汁液为主。黄瓜嫩叶、生长点被害后,叶片呈现卷缩状,植株生长逐渐停滞,甚至全株萎蔫,直至死亡;老叶受蚜虫为害时,叶片不卷缩,但会逐渐干枯[6-7]。蚜虫为害黄瓜叶片时,还可以排出大量的蜜露,污染叶片和果实,导致煤污病菌寄生,甚至影响植株叶片的光合作用[8-9]。华北地区,黄瓜蚜虫大约每年发生10代,每年4月中下旬有翅蚜会迁飞至露地为害蔬菜,至秋末冬初有翅蚜迁入保护地越冬[10-11]。
目前,防治黄瓜蚜虫的药剂较多,但防治效果往往不理想,且容易产生抗药性。为了选择安全高效的防治药剂,本试验对常见的几种农药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对比,以期筛选出最佳的防治药剂,为农药的选择与使用提供应用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对象
防治对象:黄瓜蚜虫;黄瓜品种:晋优5号。
1.2 供试药剂
36%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山东省联合农药工业有限公司;4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河北伊诺生化有限公司;10%高效氯氟氰菊酯悬浮剂,江苏耘农化工有限公司;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天津市天环药业有限公司;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安徽美兰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1.3 试验方法
试验地点设在山西省晋中市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东阳试验基地内。时间为2016年6月30日~2016年7月8日,期间天气良好,未出现大风暴雨天气。本试验用地面积0.2 hm2,土壤为壤土,略碱,有机质含量中等。试验田管理水平一般,土壤肥力一致,上茬为玉米。试验期间未使用过其他杀虫剂。本试验共设5个处理(见表1),4次重复,共有20个小区,每小区30 m2,随机区组排列。在黄瓜蚜虫发生时处理进行常量喷雾,要求喷雾均匀一致,不重喷、漏喷,空白喷等量的水,使用容量约450 L/hm2。
表1 供试药剂试验设计Table 1 Test design for field control
1.4 调查方法
施药前调查虫口基数,施药后1、3、7 d各调查一次,共调查4次。每小区5点取样,至少调查标记的10株植株(大叶作物调查叶面)上的活蚜数(蚜量不少于1 000头)。
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防效的计算方法见式(1)。全部数据均根据方差分析结果进行显著性比较[12]。
2 结果与分析
表2 不同药剂对黄瓜蚜虫的防效Table 2 Effect of different pesticides on cucumber aphid
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蚜虫试验结果见表2。由表可知,不同药剂施用1 d后,4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用量为45 g/hm2的防治效果最好,高达90.5%。其次是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和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二者防效差异不显著。36%噻虫嗪水分散粒剂与10%高效氯氟氰菊酯悬浮剂的防治效果较低,且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
不同药剂施用3 d后,4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用量为45 g/hm2的防治效果最好,高达92.1%。其次是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和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二者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36%噻虫嗪水分散粒剂与10%高效氯氟氰菊酯悬浮剂的防治效果较低,分别为83.5%和82.6%,且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
不同药剂施用7 d后,4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用量为45 g/hm2的药剂防治效果最好,高达94.1%。其次是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和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防治效果分别为87.8%和90.1%,二者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36%噻虫嗪水分散粒剂与10%高效氯氟氰菊酯悬浮剂,防治效果较低,分别为84.5%和84.1%,且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
3 小结
在本试验中,供试药剂施用7 d后防治效果均达到80%以上,防效由高到低依次是4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6%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和10%高效氯氟氰菊酯悬浮剂,其中4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防治黄瓜蚜虫有最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施药7 d后防效达到了94%,其他药剂可以作为轮换药剂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