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授课导入设计之我见
2019-01-06董元喜
董元喜
摘 要:新授课是小学数学四种课型中最常见的一种,它以学习新知识为主要任务,是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认知过程和发展过程的最重要的一种组成形式。设计好新授课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上学;课堂教学;新课导入;方法探究
导入新授课就是开课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最佳状态的行为方式,它是教与学的起点。精彩的课前导入能迅速安定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学生求知的欲望,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前导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旧知与新知;如同序幕预示着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如同序曲为演奏或歌唱奠定基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人入胜,由此可见,课堂导入对上好一节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为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提供了便利,信息技术不受时空限制,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准确的展示其内容,创设多种情境,刺激学生多种感觉器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教师可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通过大屏幕观看钟表的转动画面,可以展示慢动作,让学生仔细的观察,加深了解。
二、质疑引趣,诱发思维
古人曰: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我们在教学中通过疑问、矛盾,诱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采用儿童喜欢的动画导入。“大家喜欢动画片吗?我今天给大家带来了段动画片,想看吗?请看屏幕。”(电脑出示)屏幕上出现小狗、小猫、小猴、小猪四种动物,分别骑着正方形轮子,椭圆形轮子,车轴没装在中间的圆形轮子,车轴装在中间的圆形轮子的自行车正在比赛。大家全神贯注的看着。这时老师定住屏幕上的画面。问“比赛还未结束,大家猜是谁得第一?为什么呢?这时学生展开了讨论,各抒己见。学生为弄清“为什么”,激活了思维。老师继续把片子放完。问:“结果和同学们的猜想一样吗?是小猪得了第一,因为它的轮子是圆的,那小猴的轮也是圆的,为什么没有得第一呢?我们大家一起学习‘圆的认识,奥秘就解开了。”这样的导入,充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从“要我学”发展到“我要学”的过程。
三、寓学于乐
天真活泼、好动好玩、酷爱各种游戏活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组织他们在游戏中学习,促使思维的发展。
教学中运用“动脑想一想,奥秘在哪里?”的游戏导入新课。如在教学“倒数的知识”前采用老师和某一学生进行“看谁填得快”的比赛。
3/8X( )=1;11/120×( )=1;1.3x( )=1;( )×50=1
( )×1.5=1;填完后由全班同学验证对错,结果老师胜了。“你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说得那么快吗?这两个因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吗?这节课我就把其中的奥秘告诉你们,相信你们得知后比老师说得快。”小小的游戏,妙趣即生,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
四、以旧知引新知,实现知识迁移
各种新知识都是由旧知识中发展出来的。根据心理学家的迁移规律:当新知识与旧知识紧密联系时,可以把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抽出来,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为引进新知识铺路搭桥。例如,在教学“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时,先出示组练习题,以迁移引入新知:
9+9+9+9=( )×( )表示求( );0.9+0.9+0.9+0.9=( )×( )表示求( )
9/10+9/10+9/10+9/10=( )X( )表示求( )
學生解答练习后,教师引导讨论:第三题是什么样的题目?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这样,通过让学生解答一组情况相同的练习题,运用知识迁移达到了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目的。
五、操作演示,初步感知
操作演示在学生获取知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导入新课时可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操作演示的教学手段,把学生的手、口、脑等各种器官都调动起来,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和获取丰富的感性知识的全过程,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可采用“分糖的方法引入。每5个小朋友一组进行分糖。先将9颗糖平均分给3位小朋友,结果刚好分完,再将9颗糖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结果每个2颗还剩1颗。通过操作,调动了小学生的各种器官,从而引出余数,让学生初步感知了“余数”的概念,这样导入,强有力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进入探知的学习状态.
总之,一堂课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导入新课也绝非是千篇一律。传授不同的知识,可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中要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们还要不断深化课堂结构改革,结合教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孜孜不倦,不断探索,寻找出更有益教学的课前导人新方法,最终为整个课堂教学、整个教学学科的教学打好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