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
2019-01-06郭秀兰
郭秀兰
摘 要:数字化校园是信息技术时代发展下的必然产物,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学校进行教务管理、教学评价、学生情况分析以及科研支撑。大数据技术与高职教育的不断融合发展,使其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而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方面的应用则相对缺乏,基于大数据技术推动更加合理和完善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城成为必然。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信息技术时代的飞度发展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样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模式,作为信息技术时代的必然产物,数字校园应运而生。大数据技术正在重塑传统教育模式,改变教学的交互形态,其与教育的碰撞和融合,为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带来新的发展方向。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加速完善现代职教体系,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實施方案》(“职教20条”)明确了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使职业教育正式步入发展黄金期。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促使大数据技术与各行业的深度融合,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全新的面貌,高职教育也不例外。“职教20条”就指出,高职教育要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促进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加大智慧教学。
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各高职院校积极探讨大数据技术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目前比较广泛和相对成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招生、就业分析等教务管理方面;学生成绩、教学质量等统计分析的教学效果管理方面;学生画像、学生校园舆情监控等学生工作管理方面;教科研的技术支撑方面以及慕课、翻转课堂等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方面。上述这些应用多聚焦于学校教务教学管理系统信息化发展、高职教育教学模式个性化的改革以及精品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方面,而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方面的应用则相对缺乏。
二、当前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环境下,当前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暴漏出以下几个问题:
1.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滞后于人才市场的发展需求
大数据技术、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全面普及,使得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行业或岗位的更迭变化也越来越快。我们所处的职业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方面新旧职业工种更迭的速度正在加快,很多职业只能存活5—10年,很多公司甚至活不过5年;另一方面,跨行业发展成为未来趋势,各职能工种之间的边界越发模糊。越来越不确定、变化越来越快的职业环境,反映了市场对人才结构和人才技能需求的变化,大量企业已经开始了人才调整。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基本遵循前期行业岗位调研,中期工作任务分解和确定,后期学习领域构建三个步骤,整个课程体系建设过程是建立在对行业或企业岗位人才需求现状的大量调研分析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虽然紧随行业岗位变革,但无法准确反应未来的发展变化。且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一经确定,将伴随至少一届学生3年培养期,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出现企业、岗位的更迭变化,因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手段和数据资源分析技术,原有的课程体系将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更新,从而导致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设置体系建设滞后于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无法更好完成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2.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大量重复知识/技能点。
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对行业中的各岗位进行岗位能力分解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将与之对应的海量知识点和技能点归集,进行学习领域的构建形成的。由于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课程数目较多,全部课程涉及到的知识/技能点数量庞大,且关联性很强,因此对其梳理变得异常困难。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就存在一个或者多个知识/技能点在不同的课程中同时出现的重复情况。具体表现为,一方面,作为课程内容载体的教材,在选取和编写时出现部分内容重复现象;另一方面,教师授课过程中会对同一知识/技能点进行重复讲授,或者教师认为该知识/技能点其他教师已经讲解而本课程不再讲解的无人讲解现象。
3.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是纵向层级递进式,忽略了课程之间的横向相关性关系。
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主要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构建形成。基本表现为平台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专业拓展课程模块三部分。这种课程体系结构的优点是:一、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点;二、按照知识/技能由浅显易懂、易于理解逐渐到深入复杂、难于掌握的变化过程设置,课程体系间的逻辑关系为纵向层级递进式,符合学习者的一般学习认知规律。缺点是,忽略了不同课程之间的横向相关性关系的建立,不利于师生从整体上全方位把握各课程关系。
三、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学校通常通过对行业、企业及岗位进行充分调研,与上述多方深入合作,会同行业、企业及教育专家进行充分论证的方式来确定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对大量信息数据进行搜集、汇总和分析的过程。信息时代下的大数据技术具备数据收集、数据存取、基础架构、数据处理、统计分析、数据挖掘和模型预测等技术特点。因此,大数据技术的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的应用将有助于高职院校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涉及到的信息数据大致分成三类:第一类,对接区域产业发展的行业、企业及岗位的基本信息,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对口行业及企业的名称、规模、就业人数、招聘情况等基本信息;第二大类,对接就业岗位(群)的高职人才需求信息,即岗位(群)能力、岗位(群)分解下的工作任务等信息;第三,完成前两类信息向学习领域信息方向的转换,对接生产过程的知识/技能信息。
1.校企深入合作,建立具有联动关系的专业课程体系基础数据库。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前述三类数据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和分类,结合互联网信息技术,在三类信息间建立联动关系。即,当行业、企业或者岗位等第一类基本信息发生变化时,该变化可以及时反应到第二类高职人才需求信息中,进而引起第三类知识/技能信息的变化,从而形成一个能够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快速反应的专业课程体系数据库,解决传统专业课程体系的时滞性问题。
2.数据信息再加工,清晰界定专业课程群。
对接岗位(群)能力和工作任务,利用数据处理、数据挖掘等大数据技术对第三类知识/技能信息进行再加工,统计分析出重点、难点、重复点及重复频率等,对知识技能信息资源进行分层分类归集,以达到清晰合理确定专业课程群的目的。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各专业进行专业课程对应教材方面的建设和改革;另一方面,专业教师能够更清晰的把握课程内容,避免授课过程中一些知识/技能点的重复或遗漏。
3.构建全方位立体式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对于企业而言,每一个岗位都有自己不同的分工,但又相互联系,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也不只是针对某一岗位,更多的是針对一个岗位群。运用大数据技术对第二类岗位(群)信息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起全方位的岗位(群)结构图,该结构图既能展示同一层次岗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又能反应不同层级不同岗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接第二类信息,结合高职院校学期、学时及实践教学的要求,构建出具有同样结构关系的专业课程体系。大数据的可视化技术则可以将岗位(群)能力结构图和专题课程体系结构图形象的展现出来,从而帮助授课教师清楚的把握自己所授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学生也能对所学课程在专业中的定位有更加直观的认知。
四、结束语
课程体系对于学生,是成长的指引、学习的方向和阶梯;对于教师,是人才培养的思路;对于学校,是人才培养的指引及资源开发和培养实施的蓝图。大数据技术的到来使得构建适合人才市场需求变化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变得更加有效,也更加促进信息时代下高职教育的发展。如何更好的将以大数据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应用到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成为每一个高职教师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竹立.建立高职高专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探索与研究,科技资讯,2019(19).
[2]张铁军,贾银江.基于大数据的课程体系建设探讨,现代职业教育,2018(25).
[3]周建松.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教育研究,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