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情境 让学生想说乐说
2019-01-06成菲
成菲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成为重点,激发学生想说、乐说,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这是语文教师不断探索实践的重要课题之一,而情境创设成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大途径,通过创设真实的亦或者是有趣的情境,让学生能够融情入境,产生情感共鸣后,有想说的欲望,可以说,情境创设一定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既要活泼又要有趣,不能呆板和僵化,从而在这样一个交际环境中,学生乐于表达,乐于交流。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语言表达能力;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成为重点,激发学生想说、乐说,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这是语文教师不断探索实践的重要课题之一,而情境创设成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大途径,通过创设真实的亦或者是有趣的情境,让学生能够融情入境,产生情感共鸣后,有想说的欲望,可以说,情境创设一定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既要活泼又要有趣,不能呆板和僵化,从而在这样一个交际环境中,学生乐于表达,乐于交流。
一、从生活中搜集整理素材,成为培养语言能力的源头活水
生活就是語文教学的源头活水,也是通过一定的生活情境创设,让学生体验和关注生活,并学会观察和思考。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因此,要有效引导学生把学习的目光投向生活,从生活的源头活水获取成长的力量。面对每天的生活,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口述来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联系。把简单品尝的生活置于课堂之中,让学生产生亲切感,也能够从自我认知中自然获取语言表达的素材。如,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每日说一句”作为课前或者是课后的小练习。当然,这一阶段的学生正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初期,教师要多加鼓励,并适当引导,要有耐心的倾听学生地表达。实际上,“每日说一句”也是一个小小的生活情境的再现,有的学生说,“今天,妈妈送我到学校的。”教师微笑回应,“要对自己的妈妈说谢谢哦。”也有学生说,“数学太难了,我学起来觉得很吃力。”教师立刻进行启发,“其实也不难,数学可有趣了,遇到不会的多请教请教老师,说不定你就会爱上数学呢。”另一名学生说,“我今天上学迟到了,因为爸爸睡过了头。”教师“借题发挥”。“我们都是小学生了,上学就要遵守纪律,做到守时。我们怎样做才能不迟到,大家说说你的看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积极发言,各抒己见,课堂一片活力四射。
二、利用游戏活动创设情境,让学生的语言如花绽放
语文教学的生动活泼,乐趣情趣都渗透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中,只有让学生从中获得喜悦之感,能够催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意识,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意识的加强对他们语言能力的培养。如,教师利用课间活动时间,与学生一起玩提毽子、跳方格、打沙包的游戏,这些民间游戏弥久历新,学生与教师一起又蹦又跳,欢乐活泼,期间,教师可以让孩子制定一些游戏规则,是担任挑战还是组团挑战,在这些活动任务的设计和安排中,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与此同时,就一些具体的问题,师生再一起进行交流与讨论,从而友好的、合理的解决问题。这期间,实际上很形象而具有动感的创设了一个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情境,学生不由自主的融入其中,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意见,共同为解决问题滔滔不绝,议论纷纷。看似一片七嘴八舌的乱哄哄的场景,实则也是学生激情四射的一种体现,迸发思维灵感,语言流畅而思路清晰,指导自己要说的是什么,是为了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从而直抒胸臆的逼到了自己的想法。
三、为学生提供角色扮演舞台,感同身受释放语言活力
小学生喜欢听故事,也喜欢模仿。那么,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将文本改编成舞台剧,并鼓励学生扮演角色,从而让学生在演绎角色的过程中,不断去揣摩与思考所扮演角色的特点,掌握其语言的个性化。因为生活经验少,语文知识积累也不多,因此,小学生对于没有亲身经历的事情,说不清楚道不明白。为了能够让小学生融情入境,与文本包含的情感有共鸣,教师可以对文本进行改编,并有意识的让学生去扮演其中的角色,在一次次的练习角色对话,一次次的进行动作模拟,一次次的对故事情节进行熟悉,学生与文本之间达到零距离,实现心灵相通,那么,学生就会体会到自己所扮演角色的心理特征以及内心世界,除了按照剧本进行对话外。表演结束,教师可以搭建学生交流和表达观点的平台,参与表演的学生和观看的学生都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课堂才是生动有趣的。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让学生一一扮演其中的小女孩、小男孩、奶奶、大白鹅以及围观的人,并要求学生可以自行商议,讨论选择什么的道具,场景如何布置。经过对于情境所需的素材进行收集整理外,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装扮背景墙面。而在上台演出前,学生各自扮演角色,熟悉剧本和台词、动作等,正是上演,在全班学生面前呈现出来的就是一幅非常逼真的对“卖火柴的小女孩”当时情形的还原,无论是从环境布设,还是角色的投入扮演,都非常到位。观众从小演员的形象演绎中,心灵受到振动,情感融汇,从对小女孩命运的感叹,到与现实生活的对比,产生一种幸福的感受。教师抓住学生的心理,让参与扮演的学生和观众说说对文本故事的感受,有人说“小女孩可怜”,有人说“生活太艰难”,也有人说“家庭很不幸”,更有人说,“如果小女孩五次擦亮的火柴变幻的情境都是成为真实的,那么,小女孩该有多幸福。”“那个社会太黑暗,人们太冷漠,都不知道小女孩是为什么而死的”……学生尽情表达自我对文本人物的理解,个性解读,让这一静态文本有了生命的张力。学生的理解力转化为语言,语言的表述再一次作用于思维,使得学生更为积极的组织语言并进行表述,教学目标自然而然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