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高职模具专业《工程材料》为例浅析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合理运用

2019-01-06王丽娟

新一代 2019年21期
关键词:工程材料课程资源信息化

王丽娟

摘 要: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教育信息化成为了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教学的主流趋势,尤其是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运用,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最为深远。但是,由于信息化资源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特点和制作难度相差甚远,若不加以甄选,单纯追求课堂教学的绚丽多彩,过多的运用视频、动画等,忽略教学内容的属性、学生的认知规律及信息化呈现方式的内在联系,则会造成信息化资源的运用只重于形式,教学内容反而被弱化了,学生注意力分散,进而降低教学效果。同时,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制作也会加重了教师工作负担。本文以高职院校模具专业《工程材料》课程为例,研究信息化教学资源形式与教学内容属性及学生认知特点的内在联系,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优化使用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信息化;课程资源;工程材料

信息化教学资源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角度讲,主要是指:经过认真筛选、组织、序化的,包含大量教育信息,能够创造出一定教育价值的,以数字信号的形式在互联网上传输的信息资源。即课堂教学中常用到的电子文本、视频、动画、音频、图片、微课等教育教学资源形式。信息化教学资源以其生动、有趣、多彩的特点,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是非常有利的。但是,面对诸多形式和制作难度均存在较大差异的多类型信息化教学资源,如何合理的、高效、优质的将其运用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使其最大限度的发挥对教学的积极作用,而不仅仅是单纯的追求课堂表面的“奢华”和“热闹”,则需要认真研究和探索。

一、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特点

根据《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目前常见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包括媒体类素材、试卷、试题库、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常见问题答疑、文献资料、网络课程和资源索引九大类。其中,多媒体类素材是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应用也最为广泛。根据其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电子文本电子文本是指在电脑上呈现出来的文字描述型内容,它是准确、有效地的传播教学信息的重要媒体形式。在多媒体课件中,概念、定义、原理及复杂问题等相关内容的描述都离不开电子文本。

(二)动画动画是对事物运动或变化过程进行模拟,对一些抽象的、学生难以理解的科学原理进行形象直观的阐述。它便于抓住事物的本质进行有重点的呈现,简化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的次要方面,这样更利于学习者理解事物的本质。另外,经过精心设计制作的动画,相比视频、音频更加具有趣味性,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动画的搜集、制作难度较大,对教师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能力要求较高。

(三)视频视频是对现实世界真实的记录。利用一些播放软件可以方便的对视频进行播放、快进、暂停、重复播放等操作。便于学生灵活观看和学习。同时,视频包含的信息量大且较丰富,对学习者有更强的感染力,可以很方便向学习者呈现出他们比较陌生的事物。但是其储存空间大,素材也较难获取。

(四)图片图片具有形象性、生动性、直观性的特点,学习者较容易接受。通常用于语言文字等描述不清或难以使人理解的,蕴含大量细节的知识内容,但由于图像文件存储量相对较大,在操作时电脑运行较慢,会出现失真、卡顿等现象。

(五)音频音频包括语音、音乐及各种效果声等形式。通常作为其它形式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背景音乐、语言解说或者效果音等。合理运用音频资料进行教学时,动听的音乐、发音标准的解说、生动有趣的效果音通常有利于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浓厚。缺点是数据量大,相比文字,图片较不易获取。

二、《工程材料》课程信息化资源的合理选用

《工程材料》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主要介绍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能、特点、分类、牌号、应用及常见强化方法。课程专业性、理论性较强,知识点多而分散,内容抽象枯燥,对于高职的学生来说,学习积极性不高,学起来非常困难。因此,深入研究课程知识属性与学生认知特点及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内在联系尤为重要。

在现代教育中,按照知识的内容属性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四类: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原理性知识及事实性知识。由于各类知识内容属性不同,信息化资源的呈现方式也应有所侧重。下面以《工程材料》课程为例,对本课程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归纳,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对各类知识及主要的信息化资源呈现方式进行简要的阐述。

(一)概念性知识

概念是对某种事物本质属性及主要特征的描述。在《工程材料》课程中,概念性知识包括:材料的各种力学性能、物理、化学性能、工艺性能指标,晶体结构、热处理相关知识的概念等。概念性知识是形成完整学科知识体系的关键,具有精准性特点。因此,应选择文本这种最准确、直接的呈现方式。通过文本能使学生对概念有准确的认识,之后再通过视频、图片等形象化呈现概念内容,既可以准确把握有利于深入理解。例如,讲解材料“强度”概念时,按照先入为主的认知规律,则应先由文本形式准确呈现相关内容,即“强度是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塑性变形和断裂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消化知识,此时,不同的学生看到文字描述时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疑问,比如对“外力”、“抵抗”或者“塑性变形”等描述不理解。在学生心存疑惑,急于将问题搞清楚时,再将相关的视频或图片形象生动的呈现出来,则更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疑惑有侧重的进行观看学习。相反,若先展示图片、视频,学生则容易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觉得问题简单而忽略一些细节造成概念的把握不准。

(二)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主要描述事情怎么“做”。本课程中程序性知识有:各种力学性能试验、热处理、加工过程等。鉴于程序性知识动态性的特点,可将怎么“做”的问题通过形象、生动的视频呈现,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激发想象力,加深印象。例如,在讲解“碳钢淬火”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到相关机械产品加工厂实地录制“淬火”操作过程,经过后期剪辑、配音,制作成优质的视频材料供学生观看学习,观看的同时,学生自己总结“淬火”的工艺流程,而后教师再以文本的形式进行总结归纳。这样,相比单纯的文本描述,更能使学生学习效率,提高观察和归纳能力。

(三)原理性知识

原理性知识主要描述客观事物的本质、原理,探索事物本质间的内在关联性。本课程中原理性知识有:材料各种强化原理,如固溶强化、弥散强化等。原理性知识比概念性知识,内容更复杂,更具有动态性。相比程序性知识,则又更抽象,更难理解。单纯采用文本描述枯燥乏味,不利于学生掌握。由于内容抽象,视频素材又难以获取。采用动画则会更好。例如,在讲解“固溶强化”原理时,如果采用文本“合金元素固溶于基體金属中造成一定程度的晶格畸变从而使合金强度提高的现象”,学生很难理解。若将合金元素用可以移动的等径圆球表示,把基体金属用规则排列的另一颜色及大小的等径球表示,制作成动画来演示合金元素进入基体材料,引起不规则排列,能量升高,进而材料强度提高的过程。则更容易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事实性知识

事实性知识主要描述客观存在的事物,抽象概括水平低,与其他知识的关联性小,具有孤立性特点,《工程材料》课程的事实性知识包括:工程材料的发展历程、发展趋势,各种金属及合金的分类、牌号、实际生产中的零件选材等。事实性知识对于提高学生对课程兴趣及培养基本的专业素质具有积极的作用。这类知识可以根据现实条件选择视频、图片、语音等多种信息化资源形式。例如工程材料的发展历程,发展趋势可以通过网络大量搜集相关音频、图片、视频等资料辅助教学。这样更利于学生加深印象,提高学习效率。

三、结语

信息化教学资源是开展信息化,网络化教学的基础,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前提。我们要不断的探索,总结,结合课程内容优化信息化课程资源的运用,使其真正的能够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服务。

参考文献:

[1]黄黎明等.有效开发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的机制[J].《电化教育》,2016

[2]陈伟.互联网环境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建设与应用[J].《新课程》,2015

猜你喜欢

工程材料课程资源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提高市政道路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的对策分析
土建工程材料的细节管理探讨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新时期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探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程材料》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初探
关于机械专业《工程材料》教材建设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