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路径选择

2019-01-06李关勤

甘肃农业 2019年7期
关键词:贫困户精准群众

李关勤

中共环县县委党校,甘肃 环县 745700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我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是贯彻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落实习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的伟大实践,是广大贫困群众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殷切希望,是传统扶贫开发方式的重大转变。在开展精准扶贫的伟大实践中,做好“四项工程”对于扶真贫、真扶贫和脱真贫、真脱贫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一、以“壮志工程”为先导,激发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俗话说,人跌倒了,扶一把就可以站起来,要是人心倒了,扶起来可就困难了。建国以来,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从没有停止过,特别是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全面提升,在全面免除农业税、义务工等群众经济负担的同时,加大了“三农”工作投入力度,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分别针对“三农”某一方面问题赋予高度含金量的政策措施。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对全世界的庄严承诺,“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目标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但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有些干部认为自己“人微言轻”,协调能力较差,落实帮扶项目难度大,心存怨言;有些干部认为自己收入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畏难情绪,担当意识不强等等。有些群众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目的意义认识不清,贪图眼前利益,滋生了“越穷越光荣”的思想,形成了“等、靠、要”的懒汉作风;有些群众思想观念落后,社会交融能力较差,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对党和政府心存敬畏,对帮扶干部敬而远之,还不能很好参与到扶贫攻坚行动中来。凡此种种,都严重影响着脱贫攻坚战的顺利开展。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所以,济人须先扶志,精准扶贫重点在帮与扶,关键在做好智力扶贫,而不是越俎代庖的去“背”。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好扶贫工作,就要广泛深入群众,积极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与群众交心结对,使其深刻认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精神实质,精准是为了保证“全面”,资助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既要坚决纠正群众的“懒汉”思想,又要牢固树立群众的“贫居深山有远亲”观念,密切干群关系,强化责任担当,做群众的精神依托,最充分的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主动性,最大限度的打赢脱贫攻坚战。例如贫困户许某,由于儿媳经受不住严酷环境的煎熬,无法接受贫困生活的磨练,最后一走了事。于是一家人就觉得生活没有奔头,政府给予的灾民建房、场窖工程、坡改梯项目等都懒得去实施。今年以来,经过党员干部的耐心说服和鼓励,他们终于认识到:只要栽下梧桐树,何愁引不来金凤凰,脱贫致富的信心充分激发起来。

二、以“导航工程”为基础,带领群众在脱贫攻坚战中找准突破口

马列主义之所以在中国落地生根,是因为实现了它的中国化。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党赋予我们党员干部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我们党也积累了大量的扶贫攻坚经验。但我们在借鉴他山之玉的同时,一定要坚决防止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主要论述,为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

精准扶贫是解决扶贫开发工作中底子不清、目标不准、方向不明、效果不佳等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做好新形势下扶贫攻坚工作的根本出路。精准贫困户与一般群众相比,其发展能力都比较弱,发展信心明显不足,缺乏致富门路和闯劲,我们需要通过群众身边的党员、致富带头人等的示范引领作用,将他们一步步带上发家致富之路。

面对农民增收难的瓶颈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减少,土地由谁来经营、如何经营的问题。我们要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一方面教育引导群众转变观念、调整思路,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另一方面,组织发动、鼓励扶持有一定经济基础和创业意愿的能人党员围绕全村产业规划和布局,率先领办专业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待党员“探路”成功后再让群众跟进,切实将贫困群众的风险降到最低。

同时,对于那些致富有方、品德高尚的农村党员和致富能人进行表彰奖励,并授予“致富标兵”称号,增强归属感和荣誉感,使“发家致富”成为农村的一种主流思想。并且建立“党员致富户+贫困户”帮带机制,让致富党员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从思想引导、信息提供、技术指导、方法传授、无偿援助等方面帮扶,使其从姗姗学步开始,逐步能够茁壮成长。

三、以“输血工程”为依托,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切实解决群众的生活及发展难题,夯实发展基础

根据调查,精准贫困户普遍存在住房、饮水及梯田建设方面的困难。虽说国家这一方面的投入力度已经很大,但有些群众由于自身底子薄弱,有限的补助资金实在无法保证惠农项目的顺利实施;有些群众贪图眼前利益,张冠李戴,混淆视听,骗取国家补助,但生产生活条件没有任何改观;有些乡村干部以权谋私,巧立名目,侵占国家惠农资金,或优亲厚友,无视贫困群众需求等等。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吃饭、住房、饮水问题的全面解决是贫困群众获得发展的先决条件。因此,党和政府应该加大补助标准,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强化资金使用监督,保障贫困群众基本生产生活的根本改善。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发展资金短缺等是几乎是所有贫困户面临的共性问题。十八大以来,国家在种植、养殖及各种创业项目方面提供了大量的贴息贷款,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大繁荣。但也由于项目前期评估不细致、调控不周密,导致一些投资者破产失业、血本无归;同时,一些投机分子也借机“揽财”,甘当“老赖”,致使银行业遭受巨大经济损失。俗话说,“求人需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因此,党和政府应创新完善金融服务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继续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将精准扶贫贷款项目打造成贫困户发家致富的“助推器”,变“被动任务”为“雪中送炭”,深入了解贫困户的家庭资源型资产、基本生产生活信息、产业发展方向和金融服务需求等信息,力求做到对接金融需求精准、完善支持措施精准,努力让每一个符合条件的贫困户都能按需求便捷获得贷款,让每一个需要贷款的贫困户都能便捷享受到现代化金融服务。特别是随着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实施,金融机构应该拓宽抵质押物范围,积极接纳贫困群众的贷款需求,为实现贫困户致富、与全国一道进入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

四、以“强体工程”为抓手,努力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壮观景象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首先解决的是“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更多依靠的是政府的资助与投资,缺乏长期的保障机制。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唯物辩证法也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要想让贫困群众真脱贫、脱真贫,就必须从“强体”入手,彻底摆脱自我局限,以新思想、新谋划、新动力走进新时代,以新技能、新举措、新目标开辟新征程。

(一)增强实用劳动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积极发挥国家及省市县对贫困户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根据市场需求和学员个人喜好、知识素养及内在潜质,举办家政服务、香包刺绣、砖瓦、抹灰、编织、缝纫、驾驶、特色小吃等多种实用技能培训班。为了确保培训质量,要坚决避免贪大求全和走过场、完任务现象,对参训对象进行严格的需求审查,以个人需求调动学习动力,以对象精准突出培训价值。通过集中办班、观摩学习、现场实践、师徒传授和跟踪服务的方式,力争培训一人,就业一人,社会多一个专业人才,贫困数据库少几名贫困人口。

(二)增强农业产业化技能培训的实践性

听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这是广大群众对农、林、牧、果等产业培训后的普遍感受。贫困群众的学习接受能力更是相对较弱,他们需要掌握的应该是最基本的产业知识,需要的是最基本的操作技术,而这些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在实践中最容易掌握。因此,产业技能培训应该突出农、林、牧、果等部门专业技术骨干和乡村土专家的培训,聘请高层次专家学者,讲深讲透,让广大学员学懂学精。然后通过专业技术骨干与土专家的实践操作教给贫困群众最基本的操作技术,让他们在操作中熟练,在探索询问中提高。

(三)示范引领,“借脑”发展

新常态下农民创业呈现出创业主体由传统能人向新型农民转变,创业领域由家庭副业向兴办产业转变,创业空间由就地就近向城镇拓展转变,创业形式由自发为主向有序组织转变。贫困群众的知识素养、接受能力、眼界思维、经济实力等都较常人弱小,创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可想而知,学习他人、借鉴他人、跟随他人对其创业脱贫具有很大作用。当前,各种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社风起云涌,他们现代产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要积极组织引导贫困群众,向这些组织靠拢,向周围的致富能手靠拢,跟着他们学技术,跟着他们做产业,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四)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开创增收渠道

目前我国已经开始步入老年化社会,农村老年人及留守妇女儿童也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建设力量,他们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有着热切的希望,更有着投身洪流的高度激情。可以根据他们的身体状况、技能特长及认识需求,积极发展小型种植、养殖及手工艺产业,既能增加家庭收入,又能增强生活情趣,有利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总之,扶贫虽然着眼于贫困群众的当下,但更主要应该是针对贫困群众开展的一项诱发式自我修养、自我提高的能动行为,是针对贫困群众意识形态方面组织的一种熏陶感染、厚积薄发的精神提振过程,是针对贫困群众进行的一种“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内功淬炼活动,只要我们认识到位、功夫到家,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承诺一定就会实现。

猜你喜欢

贫困户精准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精准的打铁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