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 坚决打赢甘肃脱贫攻坚战
2019-01-06徐世平
徐世平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 法学教研部,甘肃 兰州 730071
2018年8月,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以下称《摘编》)在全国发行。《摘编》共分为八个专题,书中的二百四十二段论述,摘录了习近平2012年11月15日至2018年6月期间的多篇重要文献,包括讲话、演讲、报告、指示、批示等六十余篇。
一、《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的历史贡献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集中全党智慧,应对当代中国扶贫难题,科学完整作出解答,这些重要论述理性总结了我国扶贫开发事业的基本特征和科学规律,科学回答了当前乃至今后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方向和工作路径,是脱贫攻坚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指引,是农村实现脱贫的总体框架和顶层设计,是贫困人口脱贫的核心要求和力量之源。
甘肃省实现脱贫攻坚,确保达到脱贫目标,2020年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庄严承诺,这对中华民族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扶贫系列论述继承和发扬了党的扶贫开发理论,针对中国实践,解决时代难题,融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具体的解决方案于一体,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样本。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精准扶贫方略是帮助最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联合国副秘书长泰格埃格奈瓦克·盖图非常赞赏中国减贫模式在非洲的应用,他表示:“中国对待减贫工作一丝不苟,堪称全球典范。”“中国的贫困人口减少了四亿多,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精准扶贫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反复试验的成果,不仅具有现实意义,也具有战略意义。”
二、《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共分八个专题,阐述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脱贫攻坚的伟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这一思想重申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最终目标。“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也是实现目标的标志性指标。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在贫困地区,最繁重的工作是脱贫攻坚,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基层,最困难的群体是贫困农民。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们党的伟大历史使命。“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解决的,全党在思想上一定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
(二)精准扶贫的科学内涵
实现脱贫攻坚战,具体指标就是农村贫困人口的“两不愁、三保障”,贫困地区的农民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贫困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关键是要在精准上下功夫、出实招、出实效,切实做到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三)精准扶贫的关键问题
精准扶贫主要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扶持谁”,二是“谁来扶”,三是“怎么扶”,四是“如何退”。
“扶持谁”就是要坚持国家标准,按照既定程序,精准识别,做到扶持对象精准。
“谁来扶”强化各级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责任,完善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重在乡村的分工机制,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一把手”一起抓的工作格局。
“怎么扶”就是因地制宜,区别人口状况和地区差别,分析贫困原因,细分贫困类型,制定相应对策,实施“五个一批”,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如何退”就是落实贫困人口脱贫和贫困县摘帽机制,坚持扶贫标准既不降低也不提高,坚持实事求是,切合实际,保证脱贫质量。
(四)精准扶贫的内生动力
精准扶贫实施中,要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党和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教师队伍素质能力不断提高,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群众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把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三、《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的甘肃实践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部,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排名中,主要经济指标靠后,城乡居民收入较低。甘肃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也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
经过多年的发展,甘肃省稳定解决温饱问题,创造了中国扶贫史上“三个第一”的典型经验,一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从“三西”(甘肃的定西、河西,宁夏的西海固)地区开展第一个规划先行、国家组织、较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二是集中连片推进的区域性扶贫开发,2008年起,甘肃省将少数民族地区、庆阳革命老区、河西特困移民区等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扶贫主战场,整合资金,集中合力,大大减少了贫困人口。三是大规模异地扶贫和生态移民搬迁,2001年以来,甘肃省试点异地搬迁后,引导贫困人口离开严酷的自然环境,集中居住,兴办产业,脱贫致富。甘肃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全省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打赢脱贫攻坚战有机衔接起来,确保到2020年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甘肃省脱贫攻坚已进入攻城拔寨的倒计时阶段。甘肃把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摆上重要位置。省级领导干部联县包乡抓村,选优配强驻村帮扶工作队,实行干部联系贫困户制度,落实“一户一策”,重点是发展“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实现“精准滴灌”。管理体系上坚持“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乡村抓具体”。
甘肃各地落实脱贫攻坚各项任务中,根据自然状况和自身条件,逐渐形成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不同模式。
甘南州着眼脱贫攻坚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载体,即旅游专业村,融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生态扶贫于旅游,涌现出了一批发展迅速、模式特色鲜明、带动效果显著的乡村旅游示范村,甘南旅游脱贫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浓郁的藏区风情和显著的甘南特色,被称之为“甘南州旅游扶贫减贫模式”。
始于甘谷县的“扶贫车间”,其全称是“甘谷县脱贫攻坚扶贫车间”,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市场运作”的思路运作,探索创新出“厂房式、居家式、跟进式、安置式”等四种表现形态或者说是发展模式,已呈现遍地开花之势,正在走向甘肃各地。
庄浪县培育苹果、养牛、种薯产业,探索出“党组织+国有公司+龙头企业+专合组织+致富能人+贫困群众+金融保险”产业扶贫的“庄浪模式”。
陇南市探索出贫困地区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五位一体”“陇南模式”,即政府引导(政府推动、先托后扶再监管)、市场推进(市场运作、企业为主生活力)、社会参与(百姓创业、广泛动员齐参与)、协会运作(协会服务、三商联动一盘棋)和微媒助力(微媒营销、绿色产品广宣传)。“陇南模式”细分为五种类型,即电商网店带贫、电商产业带贫、电商创业带贫、电商就业带贫和电商入股带贫。
定西市推进“551”产业扶贫模式,第一个“5”是“特色品种—品质标准—带动主体—营销体系—风险防控”为一体的完整产业,第二个“5”是“扶持政策—‘三变’改革—技术培训—责任体系—基层组织”为一体的保障机制,“1”是打造具有定西比较优势和地方特色的甘肃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