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黑色素瘤治疗新进展
2019-01-06齐忠慧斯璐
齐忠慧 斯璐
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全球每年新发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约20 余万例,而中国每年新发病例达2 万余例[1]。全球的黑色素瘤专家一直在探索新的治疗手段,以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为首,不断突破传统治疗的局限性。各国专家基于目前的研究成果,更致力于寻找最能获益的患者群体并进行分类治疗。
1 前哨淋巴结阳性患者行淋巴结清扫术无明显获益
2018年ASCO 会议上,研究者报道了Ⅲ期DECOG-SLT 的最终结果: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NB)阳性患者中,淋巴结清扫术(central lymphnode dissection,CLND)和超声随访观察在总生存上并无差异。提示SNB阳性的患者也许不需要行进一步的CLND。
一项Rotterdam研究证实,前哨淋巴结负荷<0.1 mm者,尤其是仅累被膜及下区域者,其5年总生存率和特异性生存与SN阴性患者无显著差异,无需行CLND[2]。2014年MSLT-I研究结果显示,SNB阳性的中等厚度原发黑色素瘤患者(定义为1.2至3.5 mm)早期行CLND可能获得生存获益[3]。2017年MSLT-Ⅱ研究又提出SNB阳性患者行CLND无明显获益[4],这也使得DECOG-SLT研究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
DECOG-SLT研究在483例SNB阳性患者中对比CLND和观察的疗效。入组患者均为皮肤黑色素瘤,躯干来源占51%,原发灶厚度>4.0 mm者占23%,38%的患者伴溃疡,25%前哨淋巴结活检瘤负荷>1.0 mm,7%的患者前哨淋巴结阳性枚数≥2枚[5]。中位随访时间72 个月。结果显示CLND 组和观察组5年的无复发生存时间(relapse-free survival,RFS)无明显差异,分别为65%和68%(HR=1.08,P=0.65)。5年的无远处转移生存(distant metastasis-free survival,DMFS)与前哨淋巴结瘤负荷相关,但针对前哨淋巴结瘤负荷进行分层研究后发现,两组的DMFS无差异。
基于DECOG-SLT 和MSLT-Ⅱ的研究结果,目前有专家推荐SNB 阳性患者可以选择超声随访观察。但DECOG-SLT 研究尚存在一些问题:1)研究入组的患者前哨淋巴结瘤负荷过小,近3/4的患者前哨淋巴结负荷<1.0 mm,根据Rotterdam 研究,部分患者行CLND和观察可能本无区别;2)CLND组中有15.7%的患者未接受CLND,这可能会影响CLND组的获益;3)中国黑色素瘤患者以肢端来源为主,且多伴有溃疡,原发灶平均厚度4.9 mm,前哨淋巴结活检瘤负荷多>1.0 mm,部分患者还有2~3枚阳性前哨淋巴结[6-7],故上述研究结果是否适用于中国黑色素瘤患者。并不确定SNB 阳性患者是否舍弃CLND 还有待考评。目前临床仍需要根据患者的原发灶厚度、前哨淋巴结瘤负荷等做出综合判断,国内也应积极开展多学科协作及SNB,拿到更多有力的数据。
2 免疫治疗巩固辅助及新辅助治疗地位
2018年ASCO 大会上更新了纳武单抗(NIVO)用于辅助治疗的随访数据,结果明显优于伊匹木单抗(IPI)。回顾黑色素瘤辅助治疗历程,经典的干扰素辅助治疗可降低复发转移风险15%~20%;2015年IPI 数据显示10 mg/kg 用于Ⅲ期黑色素瘤辅助,与安慰剂对照有获益,HR=0.75,3年RFS 为46.5%,但因其严重不良反应一直被业界诟病;BRAF抑制剂联合MEK 抑制剂(dabrafenib+trametinib)用于BRAF 突变阳性的Ⅲ期黑色素瘤辅助治疗,降低复发转移风险高达53%,被迅速写入指南;2017年CM-238 研究公布了NIVO用于辅助治疗的阳性结果,使黑色素瘤成为了第一个把PD-1 单抗作为辅助治疗的实体肿瘤[8-10],如今其2年随访数据公布,更巩固了其地位。会上还公布了改良型溶瘤疱疹病毒(talimogene laherparepvec,T-VEC)用于新辅助治疗的Ⅱ期临床研究数据,推动了新辅助治疗的发展。
2.1 PD-1单抗2年随访数据更新
随着2017年欧洲肿瘤学会(Europe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ESMO)会议上CM-238研究结果的揭晓,PD-1 单抗开始了在黑色素瘤辅助治疗领域的探索。2018年ASCO 会议上更新了该研究随访2年的结果,提示NIVO 较IPI 为更优选择。906 例ⅢB期~Ⅳ期术后的患者1:1 随机分组,分别接受NIVO或IPI 辅助治疗。在至少24 个月的随访中,NIVO 组的RFS 显著优于IPI 组,分别为62.6%和50.2%(P<0.000 1)。NIVO组的DMFS持续时间亦显著延长,分别为70.5%和63.7%(P=0.034)。在亚组分析中(分期、PD-L1 表达水平和BRAF 突变状态),NIVO 组RFS也均高于IPI组。由于NIVO的疗效更为持久,其治疗成本也低于IPI。
该研究表明,在ⅢB期以上的黑色素瘤术后辅助治疗中,NIVO 明显优于IPI,不良反应也明显低于IPI。但PD-1单抗与干扰素、靶向药物的疗效对比及临床选择,尚需要新的研究来解答。另外,该研究仅入组了极高危复发的ⅢB 或Ⅳ期(仅入组了37 例患者)术后患者,对于ⅢA 期和Ⅳ期患者辅助治疗是否推荐NIVO单抗,尚需进一步探讨。
2.2 T-VEC有望成为新辅助治疗新手段
2018年Andtbacka教授发表了T-VEC瘤体内注射新辅助的研究结果,对比直接手术组具有优势:T-VEC组可获得21%的病理学完全缓解,能获得切缘阴性的比例为56.1%,总体反应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为14.7%。T-VEC常见不良反应为发热(35%)。据统计,6%~10%原发皮肤黑色素瘤存在皮肤、皮下移行或区域淋巴结转移,T-VEC作为一种溶瘤免疫治疗药物,局部注射用于以上病灶的新辅助治疗,能提高手术切除率和局部控制率,改善实体肿瘤的预后,并可通过术后病理评估耐药[11-12]。和靶向治疗、其他免疫治疗相比,T-VEC不需要突变靶点,不良反应较少,其在新辅助治疗的初期研究结果中显示出良好的前景。但黑色素瘤的新辅助治疗受限于传统疗法客观有效率偏低,整体处在早期阶段,期待后续更多药物在新辅助治疗领域的研究。
3 晚期黑色素瘤免疫治疗
2011年IPI 及2013年PD-1 单抗上市,不断刷新着大家对免疫治疗的认识。2018年ASCO 大会上更新了PD-1 单抗4年及5年的生存期数据,OS 约40%。黑色素瘤因自身的高免疫原性,一直走在免疫治疗的前列,FDA已批准PD-1单抗、CTLA-4单抗及其两者的联合用于晚期黑色素瘤治疗。
3.1 PD-1单抗5年生存数据更新
KEYNOTE-001 研究,公布了其5年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为34%,初治患者OS为41%[13]。KN-001是世界上第一个将PD-1单抗用于实体肿瘤的临床研究,是PD-1单抗迄今为止随访时间最长的临床研究,同时也是迄今为止肿瘤界最大宗的Ⅰ期临床研究。该临床研究结果奠定了PD-1单抗在黑色素瘤治疗中的地位。
3.2 PD-1单抗用2年后可停药
大会上KN-006研究更新了最新数据:晚期黑色素瘤患者PD-1 单抗治疗疗程推荐2年,其4年OS、ORR 显著高于IPI。该研究中有556 例患者接受2年的帕博利珠单抗(Pembro)治疗,其OS 为42%,ORR为42%,IPI 组分别为34%和17%,一线初治患者中,Pembro 组4年OS 为44%,ORR 高达47%,高于IPI组。103例完成2年Pembro治疗的患者中,停药再随访20 个月时接近90%(89 例,86%)的患者维持疗效。进展的患者中8 例再次接受Pembro 治疗,最佳客观疗效为1例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5例疾病稳定(SD)和1例疾病进展(PD)。
KN-006研究结果提示,PD-1单抗用2年可能是一个理想的时间,停药后绝大多数患者仍能继续维持疗效,约有10%的患者在停药后两年内出现进展,但重新使用PD-1单抗,绝大多数患者依然有效。在PD-1 单抗治疗疗程、能否停药以及停药复发后是否仍有效这3个热点问题上,黑色素瘤治疗方面领先其他肿瘤的研究,首先给出了答案。
3.3 PD-1单抗治疗失败后的探索
PD-1单抗耐药及治疗无效的问题也是重要研究方向。一项来自澳洲的研究发现,在PD-1单抗单药或联合IPI 单抗治疗无效的患者中,也存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TILs),而且在这一类人群中检测到了新靶点,如ICOS、TNFRSF9、TIGIT、ADORA2A。PD-1单抗联合上述靶点抑制剂,可能会为这一部分人群的治疗带来转机;上述靶点也可能作为新的疗效预测指标。2018年大会上还发布了Pembro 联合IPI、Pembro 联合Entinostat(Ⅰ型选择性组蛋白去乙酰化抑制剂)、Pembro 联合SD101(Toll 样受体9 激动剂)、IPI 联合IMO-2125(Toll 样受体9 激动剂)的研究结果,一系列研究结果提示联合治疗相比PD-1 单抗单药的抗肿瘤活性更强[14-15],也期待后续的研究结果能带来突破。
4 新型BRAF 抑制剂(BRAF inhibitor,BRAFi)联合MEK抑制剂(MEK inhibitor,MEKi)问世
BRAF基因突变使MAPK通路过度激活,是导致黑色素瘤发生以及侵袭转移的重要机制之一,BRAFi联合MEKi用于BRAF突变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快速起效明显,并有效提高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及OS[16-19]。FDA陆续批准vemurafenib、dabrafenib、vemurafenib+cobimetinib、dabrafenib+trametinib上市后,靶向治疗未再有突破。2018年ASCO会上揭晓了一项COLUMBUS研究结果:新型BRAFi联合MEKi:恩可非尼(encorafenib)+比尼替尼(binimetinib)将PFS从过去的9~11个月延长到近15个月,中位OS达到3年[20],进一步提高了靶向治疗的疗效。
该研究是一项Ⅲ期临床试验,将Enco+Bini与单药Enco以及单药维罗非尼(vemurafenib)进行对比,结果如下:中位OS COMBO450组为33.6个月,Enco组23.5个月,vemurafenib组16.9个月;中位PFS分别为14.9个月、9.6个月及7.3个月。COMBO450对照vemurafenib可显著降低死亡风险(HR=0.61,双侧P<0.001)[20]。
恩可非尼(encorafenib)+比尼替尼(binimetinib)再次刷新了BRAFi+MEKi改善远期生存的记录,显著延长了PFS 及OS。中国黑色素瘤患者BRAF 基因的总突变率为25.2%[21],新型BRAFi+MEKi或将进一步提高中国BRAF突变阳性黑色素瘤患者的生存率,更多种靶向药物的联合治疗也具有发展前景。当然,靶向治疗仍有临床疗效持续时间较短以及爆发耐药的问题[22],克服上述问题极具挑战。
5 中国黑色素瘤研究进展
2018届ASCO会议上,也有来自中国团队的工作研究报道,主要涉及肢端/黏膜来源黑色素瘤的辅助及晚期治疗。
5.1 黏膜黑色素瘤辅助治疗Ⅲ期研究数据更新
国内一项关于黏膜辅助的多中心随机Ⅲ期研究发表了中期分析,证实在黏膜黑色素瘤辅助治疗中,替莫唑胺+顺铂比干扰素在RFS 和OS 方面更具有优势。结果显示RFS延长6个月(15.53vs.9.47),DMFS延长7.23 个月(16.8vs.9.57),化疗组复发风险降低(HR=0.56,P<0.001)。
黏膜黑色素瘤非常缺乏辅助治疗相关的临床推荐及研究证据,上述研究填补了此空白[23],后续还会开展化疗对比PD-1单抗的研究。化疗因其经济性、易获得性,对中国黑色素瘤患者来说,始终是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
5.2 晚期黏膜黑色素瘤疗效突破
国内外研究结果均显示,中国晚期黏膜黑色素瘤患者对PD-1单抗的治疗反应远不及西方人群,客观反应率还不及20%[24-25]。基于现状,国内率先开展了一项PD-1 单抗(JS001)联合阿昔替尼治疗黏膜型黑色素瘤的Ⅰ期临床研究,会上发表了初步结果:两药联合的客观反应率高达50%,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87.5%。这是全球第一个把PD-1 单抗与抗血管靶向药物联合用于黏膜黑色素瘤的临床研究,为晚期黏膜黑色素瘤的治疗奠定了基础。该中心又进一步展开对肢端黑色素瘤PD-1 单抗耐药机制的研究,研究者发现,CDk4突变可能是耐药的关键。研究者对13例患者基线病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发现在肿瘤进展的人群中,CDk4、Ccnd1、CARD11 及mTOR 基因拷贝数显著增高。在肢端来源黑色素瘤细胞系和模型中,CDk4/6 抑制剂可上调PD-L1 的表达,并放大PD-1 单抗的阻断作用。CDk4 和Ccnd1 在46 例肢端来源患者中与PD-1原发耐药显著相关(P<0.01)。CDk4/6 抑制剂联合PD-1 单抗对肿瘤生长曲线亦有显著影响(P<0.05)[26]。目前CDk4/6抑制剂联合PD-1单抗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将为晚期肢端黑色素瘤患者的免疫治疗提供方向。
6 结论
黑色素瘤的治疗日新月异,SLNB 的取舍还需进一步论证和探讨,NIVO已获批用于Ⅲ期辅助治疗,新辅助治疗也是百花齐放。晚期黑色素瘤的治疗目前主要为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分别以PD-1 单抗和BRAFi 为代表。二者孰先孰后,临床研究还不成熟,目前主要依靠肿瘤进展速度及肿瘤相关症状进行临床决策。联合治疗是肿瘤治疗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多种免疫药物的联合、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的联合、多种靶向药物的联合、免疫治疗与其他药物的联合。此外,就中国黑色素瘤患者而言,其对靶向治疗的反应同西方人群类似,但对免疫治疗的反应不及西方人群,可能存在异于西方人群的耐药机制。国内也在积极开展肢端/黏膜型黑色素瘤方面的研究,以进一步了解其发病机制并指导临床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