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筋论治慢性腰肌劳损经验浅述*
2019-01-06陈晓洁李恩锋王玮娃吕立江
陈晓洁 李恩锋 王玮娃 吕立江#
1 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53 2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杭州疗养院 浙江 杭州 310002
吕立江主任中医师,从事教学、临床和科研30余年,擅长以中医手法治疗脊柱与相关疾病。余有幸能跟随吕师学习,现将其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学术经验介绍如下。
1 从症求因,审视机理
慢性腰肌劳损症状多为腰部反复发作酸胀痛不适,不能久坐,久立,疲劳或寒冷可加重,触诊局部时可发现有条索状结构或硬结;症状较重的患者常伴有腰肌的张力痉挛、剧烈疼痛、明显的腰椎活动受限和弯腰困难,直接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吕师认为本病属于中医学“腰痛”和“痹证”的范畴,其病多因体虚、过劳及跌仆闪挫加之复感风寒湿邪等侵袭腰部经络,引起经络阻滞,致气血运行不畅,使肌肉筋膜出现粘连、肥厚或变异等改变。素体亏虚与感受外邪侵袭联系密切,因此慢性腰肌劳损易呈现劳累加重、得热痛缓、受寒加重的疼痛特点。吕师指出,该病发病的内在基础是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外感风寒湿邪及劳伤是其发病的外在条件,无论内因、外因,气滞血瘀、经络痹阻是基本病机。
2 基于经筋,从筋论治
经筋病证主要表现为经筋循行所过筋肉、关节等出现疼痛或运动障碍,亦有经筋的牵掣、阵挛、疼痛、转筋、强直、弛纵等共同症状。吕师认为本病的病位主要在腰背,与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的功能失常关系密切。在治疗该病时,宜取肾俞、命门、腰夹脊穴、阿是穴、委中等穴位进行积极干预。腰为肾之府,肾俞作为肾的背腧穴,具有补益肾气、强腰壮肾的作用;命门通督脉,主治虚损腰痛;夹脊穴是经外奇穴,位于膀胱经与督脉之间,起通此二经、促气血畅行的功效;阿是穴具疏通经络、行气血的作用;委中为治疗腰背痛的经验要穴,可调节膀胱经气血,起止痛通络的效果。
3 标本兼治,温通为先
吕师指出,该病本虚标实,宜扶正祛邪兼顾。祛邪以舒筋理气、温经通络、活血化瘀为主,先运用把衮法对患者腰背部与下肢肌肉进行放松,再以弹拨、点按、推压、揉按等手法对痛点及痉挛处进行适度加力,舒筋通络,以缓解痉挛,改善疼痛症状;肝脾肾亏虚为其致病之“本”,扶正以补肝肾、强筋骨为主,兼补气血。通过药膏结合推拿手法,边推边涂、边按边摩,疗效更佳,既可借药膏的柔润降低手法的痛感,又可结合手法使药效渗透肌肉,从而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性介质的吸收,达到温经通络、调理脏腑、祛邪扶正之效。
4 治练结合,巩固疗效
吕师先让患者取俯卧位,并在其腹部下方垫一软枕,对病人的腰骶部给予按揉,使其充分放松,然后运用弹拨、推压及推揉手法对病人的腰背部与下肢肌肉实施推拿,从轻到重,以病人耐受为主,控制力度:首先通过掌根按揉患者腰部两侧膀胱经3~5遍,把衮法施术5~10分钟进行放松,用拿法对痛点及痉挛处进行3~5次自上而下适度放松,点按肾俞、命门、腰夹脊穴、阿是穴、委中、腰阳关、承扶等穴和腰部反应点,恢复病变部位的气血,疏通经络,达到活血祛瘀、缓解止痛、强腰壮肾之功,最后以冷擦治疗膏为介质,采用擦法治疗,用手掌小鱼际沿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处进行均匀有力的有序摩擦,以使膏药达到冷敷理疗、缓解疼痛、舒筋通络之功效,频率为100~120次/分钟,以局部轻微发热为度。连续治疗6次为1个疗程。
吕师指出,腰背部肌群肌力减退与乏力,也是影响病情进程的相关因素,因此指导患者进行腰背部肌群的适量力量训练也需考虑入内:①“飞燕训练”:取俯卧姿势,双臂保持挺直置于躯干两侧,双腿伸直,头部、上肢、下肢用力抬起,如燕飞行形状,坚持10秒,每组10~15次。②“拱桥训练”:仰卧位,双腿弯曲位,以两侧脚、肘和后头部位作为支点,用力推举臀部,尽量呈拱桥的形状,坚持10秒,每组10~15次。③腰部运动:上述两项完成后,下床站立,双手支撑腰部,然后尽可能做充分的腰部屈伸各5次。另叮嘱患者坚持每天晨起后、晚上临睡前各行锻炼1次,方法如上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