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品类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研究
——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2019-01-06李双石宋金慧杨国伟于海龙

农产品加工 2019年16期
关键词:专业对口毕业生食品

李双石,宋金慧,杨国伟,汪 洋,于海龙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生物工程学院,北京 100176)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实现学生成功就业和服务社会发展的双赢是检验高职办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调研是办好高职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早期,教育部将就业率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但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关系也逐渐发生逆转,由原来的供大于求向供不应求发生转变,高等职业教育也从量的扩张转变为质的追求。此时,仍单纯用就业率指标衡量教育质量就显得片面和不合时宜,毕业生就业的关注点应该从“就业率”转向“就业质量”。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构成要素主要有薪酬待遇、社会保障、人职匹配度、工作稳定性、专业对口度、职业发展前途、就业结构等[1]。

1 调研情况概述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自2008年开始招收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高职生,2010年开始招收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高职生。为了解学校这2个食品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更好提高育人质量,2017年10月,对2011—2016届食品类专业共220名毕业生(女生77.27%,男生22.73%) 进行就业情况问卷调查,所有受访者均在30岁以下。此次调研方式主要有网络调研、电话访谈、深入企业面对面座谈等。调研内容主要包括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如工作岗位、工资待遇、工作状态、稳定性、胜任能力等。

2 调研结果及分析

2.1 就业单位职业岗位分布

调研结果显示食品类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单位性质为民营/私营企业(45.45%),其次为国有企业(18.18%)和事业单位(15.45%),少量毕业生就业于外资企业(8.31%) 和党政机关(0.91%)。由此可见,民营/私营企业是吸收接纳高职食品类毕业生的主力军。

从工作行业来看,从事本行业工作最多的是在第三方检测机构(18.18%),其次为食品加工企业(10.00%) 和研发企业(10.00%),少量毕业生工作在餐饮行业(2.73%) 或自主创业 (2.73%)。一些毕业生选择在相近行业如生物工程或制药行业就业(14.55%)。但仍有近半数(41.82%) 毕业生选择了在其他行业工作。

食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检验人员(23.63%)、实验人员 (17.28%) 和文职/办事人员(13.64%),少量毕业生从事销售(4.55%)、生产人(3.64%)、品控 (2.73%) 和顾问/咨询 (2.73%) 工作,5.45%的毕业生选择脱产进修本科或研究生学历。

2.2 工作稳定性较高

工作稳定对就业者和用人单位来讲都是有益的,就业者在特定工作岗位可积累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可以从新手逐步转变为专家,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稳定的员工队伍还可节省用人单位的人力招聘成本,避免因频繁换人导致的工作效率低下[1]。此次调研对象73.64%是工作2年以内的,20%是工作3~4年的,6.48%是工作5年以上的。工作变动次数统计结果显示,44.55%毕业生表示无变动,30%变动1次,18.18%变动2次,7.27%变动3次或以上。由结果可知,学校高职食品类毕业生就业稳定性较高、流动性较小,说明毕业生能理性定位自身就业能力,能脚踏实地从一线做起。对于工作变动的原因,大部分毕业生是因为待遇低(54.1%),少数毕业生是因为工作累(18.03%)或压力大(11.48%)。食品行业作为传统产业,很多企业利润低,导致收入不理想,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2.3 工作满意度较高

关于对目前工作满意度的评价,68.18%毕业生表示比较满意,22.73%毕业生表示满意,仅有9.09%毕业生则表示不满意。由此可见,绝大多数毕业生心态较平和,能较好地适应社会,寻求到符合自身愿景的工作。进一步调查分析发现,毕业生对目前工作的满意主要集中在工作稳定(49.09%)、工作时间规律(40.09%)、工作单位地理位置(30.91%)、工作单位声誉(30.91%)、劳动强度低(25.45%)、福利待遇(22.73%) 和个人发展前景(21.82%)。满意率最低的方面是收入水平(8.18%)。

2.4 薪酬待遇较合理

薪酬待遇包括工资、福利等,它是高职毕业生工作能力和价值创造力的体现,是对用人单位贡献大小的间接反映,同时它也关系到毕业生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因而是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核心要素。薪资水平调查显示,31.82%毕业生的税后薪资在3 000~4 000元,20.91%税后薪资在2 000~3 000元。少数毕业生的税后薪资在4 000~5 000元或5 000元以上,它们各占19.09%。中国就业网统计数据显示,2017届北京高职毕业生的平均月薪为3 860元。由此可见,大部分高职食品类毕业生目前都能获取较合理的薪资待遇。福利待遇调查显示,57.27%毕业生的就业单位提供保险,50.00%毕业生就业单位提供公积金,26.36%毕业生就业单位提供免费工作餐,11.82%毕业生就业单位提供住宿。

2.5 专业对口率较低

专业对口的就业是实现教育投资回报的最有效途径,因此专业对口率对于高职教育意义尤为重要,因为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每个专业的培养目标都要与特定的就业面向和职业岗位(群) 对应,专业对口率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能否达成的最终体现。

绝大多数食品专业毕业生表示在校期间对专业喜欢(71.82%) 或非常喜欢(24.55%),仅有少数学生表示不喜欢(8.18%)。但从毕业生目前职业的专业对口率调研结果显示,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紧密相关的15.45%,有相关性39.09%,不相关的是45.45%,对口率仅维持在54.54%。分析食品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较低的原因可能是专业工作与自己的职业期待有所偏差,如学生希望工作时间能朝九晚五,固定且规律,但从事食品生产和质量控制一线工作多为倒班工作,学生缺少吃苦耐劳精神,不愿选择此类型工作。

2.6 求职和工作胜任能力

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实践经验(43.64%)、专业知识不足(33.64%) 和缺少求职方法技巧(30.91%)。

结合工作实际,毕业生认为初入职场自己最大的优势在于社会适应和心理承受能力(52.73%)、人际交往沟通能力(45.45%)、职业技能(39.09%) 和团结协作能力(38.18%)。较少毕业生认为自己的优势在专业知识(14.55%) 和组织管理能力(20.00%)。毕业生初入职场感觉自己最大的劣势是专业知识(46.36%)、对社会的了解 (44.55%) 和职业生涯规划(37.27%)。较少学生感觉自己在动手能力(11.82%)、团队协作能力(11.82%) 和社会适应与心理承受能力(12.73%) 有欠缺。由此可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积累社会实践经验和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大多数毕业生(33.64%) 感觉基本胜任目前工作,仍在学习提高,努力适应。在工作岗位上感觉得心应手或无特殊感受的毕业生各占31.82%。仅有2.78%毕业生感觉不能胜任,有换岗工作的想法。

与毕业生目前岗位工作较紧密相关的课程是“ 生物化学” (23.64%)、 “ 微生物” (23.64%)、“ 仪器分析” (19.09%)、 “ 食品检测技术” (18.18%)、“食品质量管理”(16.36%)和“基础化学”(13.64%)、“食品加工技术” (10.00%)、“食品营养与配餐”(9.09%)、“食品贮藏与保鲜” (8.18%)、“食品营销” (6.36%)。由结果可知,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显得尤为重要。

3 对策和建议

3.1 专业教育和就业指导相结合,全员参与就业工作

大学生正处于职业发展的探索阶段,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认识自己和职业,并努力尝试确定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尽早接受就业指导和教育将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求职清晰度[2]。学生入学时,在专业教育的同时就应该让学生充分了解食品行业的人才需求和从业特点,同时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找到适合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设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在3年的学习过程中,帮助他们培养专业职业能力、储备专业知识和调整就业心理,指导学生按照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为成功实现就业创业目标做好各种准备工作。

完成这项工作不能仅仅依靠校级层面的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和就业工作人员,更需要食品专业教师的引领和协助,将专业教学和就业指导紧密结合,要营造全员关心就业的氛围,建立全员参与就业的工作机制,要将就业创业的指导服务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3.2 开展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强化企业岗位工作实践

高职院校应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与相关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达到“产教融合”。为提高食品专业就业对口率和学生的求职竞争力,缩小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需进一步加深和拓宽校企合作方式路径,加强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形成以高职院校为中心,企业不断参与的良好职业教育环境,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以实现与企业、社会需求无缝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认识实习、专业综合实习和顶岗实习3个实践环节都应在企业中进行,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较深入地了解岗位工作,明确就业定位,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缩短从业适应期,进而提升自身竞争力,成功实现职业目标。

3.3 对接食品行业转型升级需求,优化调整培养方案

201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这是建国以来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的健康领域中长期战略规划,是首个且是最高规格的健康产业规划,这意味着“健康中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3]。食品工业是传统民生产业,在推进全民健康、提高全社会健康水平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众对关系自身健康的食品安全和食品营养愈加关注。 《纲要》 明确要求“加快健康人力资源建设”。食品行业的转型升级对食品专业人才提出了新标准和新要求,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成为必然。

从毕业生跟踪调研结果可知,目前食品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领域与专业匹配度较低,学生求职时欠缺最多的是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经验。在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要主动面向行业和企业需求,着力推进人才培养规格与转型升级后的食品产业对接、课程体系与调整后的核心职业岗位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强化企业实践教学,使专业更好地对接食品产业和服务食品企业。

4 结语

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研是高职院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开展校企合作的基础。由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学校食品类专业高职毕业生工作稳定性和满意度较高,但专业对口率较低,就业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学校应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优化调整育人方向,努力实现产教融合,扎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重视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进而提升高职人才的社会认可度。

猜你喜欢

专业对口毕业生食品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食品造假必严惩
面向专业对口度的高职服装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高校理工类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情况分析——以黑龙江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为例
最“叛逆”的毕业生
中职电子专业教学改革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