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食品类实验室安全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019-09-06卢永翎郭宇星
卢永翎,刘 琛,郭宇星
(南京师范大学 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高校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及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实验室在高校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日益突出,高校实验室的教学、科研活动越来越频繁,实验室安全问题日渐突显[1]。2014年4月徐州某大学化学实验室发生爆炸,致5人受伤,1人抢救无效死亡。2015年12月北京某大学化学系实验室发生爆炸,1名博士后死亡。2018年12月北京某大学实验室由于违规开展实验、冒险作业造成爆炸起火,造成3名学生死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一个综合性及应用型非常强的学科,其实验室涉及面广、不安全因素多[2],如何有效开展安全管理工作,在充分发挥实验室服务功能的同时主动预防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硬件设施不足,缺乏整改经费
部分实验室由于使用年限长,水、电、气线路老化,防火能力低,易短路引起火灾。房屋有限,实验室内部空间拥挤,甚至存在逃生通道被占用、封锁的情况,一旦发生险情很难疏散[3]。并且随着国家对“三废” (废液、废气、废渣) 排放及危险化学品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实验室由于早期规划不合理缺乏前瞻性需要进行整改,但经费投入不足致使安全隐患迟迟得不到解决。
1.2 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监督机制
部分食品类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陈旧落伍,甚至部分制度在制定时就是简单“抄袭”完全为了应付检查[4],缺少根据国家最新政策和指导原则制定的符合自身学科特点的管理细则及应急预案,“制度上墙”成为一句空话,没有得到贯彻执行。实验室安全监督工作由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保卫处、科研处等多个部门共同管理,容易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缺乏相应的日常监督机制及奖惩措施。
1.3 安全意识薄弱,安全教育流于形式
高校食品类实验室内存在有危险性化学品、高温高压高速设备、致病微生物、传染病媒介物、危险工艺、明火、电危害等危险源[5],但是学生对危险源的辨识、危化品的贮藏与泄漏处理、消防安全及用电安全等知识的掌握还存在很大的漏洞,一项对研究生的调查显示回答正确率不足50%[6],甚至还有学生在实验室内存放零食,究其原因是安全意识薄弱,对可能的危险预判不足,抱有侥幸心理。目前,实验室准入制度一般是在新生入学时由实验管理人员通过集中授课、统一考核的方式进行,但各实验室根据教学及科研内容的不同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化学药品及材料也不同,短时间内笼统灌输并不能涉及所有方面;并且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即使能够通过准入考试但安全教育效果不理想,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后并不能将所学应用到实际中,缺乏应急自我保护能力。
1.4 化学品采购渠道混乱,使用及回收管理不严
高校导师教学、科研工作繁忙,实验室化学品购买多交由学生负责,采购渠道不明,手续不全,甚至有些学生会通过网络直接购买易制毒易制爆的试剂。在保管和使用过程中,化学品没有分类存放,大多随意摆放在实验台上,领用和使用信息不全,缺乏动态台账,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部分实验室对“三废”处理认识不够,处理措施不规范,如缺少废水处理装置,没有定期更换吸附废气的活性炭等净化填料,实验垃圾和生活垃圾混放等,造成环境污染。
1.5 人员配备不足,缺乏管理技巧
当前,高校食品类实验室普遍存在安全管理人员配备不足、业务水平欠缺、管理方式不当等问题,制约了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实验室人员属于教辅编制,受重视程度较低,获得系统培训的机会少,而同时又承担着实验室日常管理、设备维护和部分实践教学任务,工作量大,对安全管理投入不足[7]。单一的管理方式缺乏技巧,会造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矛盾冲突,不利于各项措施的推行。
2 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措施和对策
2.1 设立专项经费,完善硬件设施
学校及学院层面设立实验室管理专项经费,并且充分利用产学研平台、校企联办学院、企业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等,引入社会资金,提高实验室的硬件设施。配备消防设施,如灭火器、灭火毯、沙桶等;常规防护用具,如喷淋装置、洗眼器、防护服、护目镜、急救包等;危化品专用的防腐蚀试剂柜、易燃易爆试剂安全柜、气瓶柜、防爆冰箱,以及监控、门禁、温度传感器及气体探测器等。
2.2 紧跟国家政策,健全管理制度
实行学校-学院-实验室三级管理制度,本着“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签订安全责任书,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到人。出台并更新了《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 《实验人员工作职责》、 《实验室安全培训及准入制度》、 《仪器操作培训制度》、 《实验平台预约制度》、 《研究生助理导师制度》、 《实验室奖惩制度》、 《隐患排查与整改制度》 等,并根据《危险化学品名录》 (2015版)、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 (2016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2015修订版) 等国家最新颁布的安全行业标准,制定危险化学品及“三废”排放的管理细则,以及剧毒化学品、爆炸品、易制毒和易制爆化学品的特殊管理制度及应急措施等。不断健全管理制度,提高可行性。
2.3 加强监督检查,隐患排查常态化
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安全监督小组对实验室实行校级月查,学院设立安全巡查员进行院级周查,实验室管理人员及各实验室负责人需每日进行检查,包括水电气线路、仪器设备、消防设备、个人防护用具、危化品台账、化学品保管使用,“三废”处理等,及时排查安全隐患并进行整改。做好监督检查的文字及图片记录存档,以便对需整改的地方进行复查。
2.4 “量身定制”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形式
安全教育的内容应结合各学科实验教学与导师们的科研方向,由实验室管理人员与专业课教师共同制定授课计划,在教育形式上除了传统的授课模式以外,可定期组织交流会,请学生讲述亲身经历的实验室安全问题,提高安全意识;邀请交流访学的教师回国后给学生做讲座,介绍国外的安全管理经验;组织安全知识竞赛、应急演练等;利用虚拟现实技术[6],让师生熟悉一些不便于实践操作的演练;利用行为安全事故预防培训系统,让师生从实际案例中了解事故发生的原因,掌握对策并吸取经验教训。通过专业化的安全教育,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提高师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安全教育工作表见表1。
2.5 严格化学品管理,规范处理“三废”
化学品必须通过正规渠道从具有合法资质的生产、经营单位购买,“少量多次”采购;易制毒、易制爆及剧毒化学品个人不得擅自购买,需由导师申请、学院审批、学校统一采购并做好记录。化学品存放应严格分类并做好动态台账,如酸性与碱性试剂不能混放,易燃易爆物品与氧化剂不能混放;危险化学品应存放于具有通风或吸收净化功能的储存柜中;易制毒易制爆试剂实行“双人双锁”管理,剧毒化学品还应增加“双人领用,双人使用,双本账”;具有腐蚀性的化学品应存放于耐腐蚀柜中并配有防遗撒托盘;需低温存放的易燃易爆化学品需放入防爆冰箱中;应有专门的气瓶间或气瓶柜,实验室内气体钢瓶应控制在最小需求量。根据废液的性质不同进行分类[8],不同种类废液不能混合;废弃物按要求分类后需粘贴危险废物标签,送至指定地点分类暂存;各实验室及暂存点均需有动态台账,专人负责,并及时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实验废气需通过专门的吸附装置才能排放。
表1 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安全教育工作表
2.6 提高管理水平,优化管理模式
学校及学院应根据工作任务的不同建立培养机制,鼓励和支持实验室人员参加培训课程并制定考核制度;根据人员的专业、学历等合理安排工作内容,并通过先进的激励机制引进高水平人员进入实验室,使管理队伍的结构更加合理,工作中能够协调互补,相互配合。实验室管理人员通过交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从师生角度出发,做好服务工作。例如,根据本科生与研究生的不同情况制定差别化管理模式,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本科生毕业设计”“大学生挑战杯”等项目的开展之前需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的巩固与考核,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并对实施细节给予充分解释;而研究生通宵工作、节假日工作的情况较多,需要加强报备制度,如无必要尽量避免通宵实验,杜绝疲劳操作带来的安全隐患。同时,研究生作为实验室的长期使用者,应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协助教师进行安全管理,并通过较色互换使学生逐渐从被动管理到主动参与,同时高年级学生需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将好的实验习惯和安全防范措施传承给低年级学生。
3 结语
安全无小事,进入实验室的每一位人员都需要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实验,重视每一次培训及应急演练,提高危急时刻的自我保护能力。在双一流大学建设的背景下,高校在重视教学科研成果的同时,更应该将实验室安全放到首位,增加经费支持和管理队伍建设,规范制度建立和安全教育,加强监督优化管理,做到“以人为本,预防为先”,采取有效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安全隐患,从而保障师生员工的人身安全,保证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避免国家财产受到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