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体会
2019-01-06王健
王健
心肌梗死是临床病死率较高的急症之一, 心肌梗死患者一旦并发心力衰竭, 病情会加重, 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所以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十分必要[1]。而循证护理是一种较为科学的护理模式, 其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 参考相关专业的护理资料, 为患者制定并实施科学护理方案, 从而提升了护理效果[2]。本院将循证护理应用于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中, 总结其应用效果,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12 月本院接诊的66 例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33 例。实验组患者男18 例, 女15 例;年龄43~79 岁, 平均年龄(61.32±6.88)岁;平均发病时间(5.3±1.0)d。对照组患者男20 例, 女13 例;年龄41~80 岁, 平均年龄(62.59±7.35)岁;平均发病时间(5.5±0.9)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 配合医师完成患者的抢救工作, 指导患者按时、按量用药, 常规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实验组接受循证护理, 具体如下。①循证支持和提高护理能力。循证护理需要与临床实际相结合, 需要护理人员有效寻找循证支持, 普及循证护理的理念, 提升护理人员的素质, 使其了解循证护理的内涵、方法和宗旨, 查询护理服务资料、讨论问题、总结思考, 从而找出护理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关键点以及了解护理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并发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准备好不良事件的应急预案, 提升护理的科学性、针对性, 提高护理质量[3]。②患者评估及制定护理计划。对患者实施详细的病情评估, 总结问题和需求, 再根据循证支持为患者制定护理计划[4]。③实施相关护理计划。主要包括:a.向患者详细介绍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的疾病知识及治疗、护理知识, 加深患者对相关知识了解, 并且护理过程中注意患者的情绪, 及时疏解不良心理, 鼓励患者, 同时注意护理态度, 保证患者心态平和, 增强治疗信心;b.加强对患者的心电、血压以及其他情况的监测,如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反应迟钝或者低血压等情况要及时给予吸氧吸入, 对于异常情况要及时告知医师进行对症处理;c.最后需对患者实施饮食干预, 指导患者进食低热量、低脂肪的食物, 排便时注意不要过于用力, 减轻患者肠胃、心肌负担, 避免加重心力衰竭[5,6]。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抢救成功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24 h 心动图恢复正常时长、住院时间、NIHSS 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不良反应包括发热、电解质紊乱、休克和心律失常。采用NIHSS 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估, NIHSS 评分范围0~42 分, 分值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负相关, 其中0~1 分表示神经功能正常, 2~20 分表示神经功能有轻、中度缺损, 21~42 分表示经功能重度缺损。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进行评价, 该量表评分范围0~100 分, 分值与患者的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抢救成功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抢救成功率为93.94%(31/33), 对照组为75.76%(25/33);实验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43,P=0.0394<0.05)。实验组出现1 例发热,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3%;对照组出现1 例电解质紊乱、3 例发热、2 例心律失常,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18%;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95, P=0.046<0.05)。
2. 2 两组患者24 h 心动图恢复正常时长、住院时间比较实验组24 h 心动图恢复正常时长为(7.5±1.3)d, 对照组为(9.6±1.5)d;实验组24 h 心动图恢复正常时长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775, P=0.000<0.05)。实验组住院时间为(10.8±1.7)d, 对照组为(13.2±1.4)d;实验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603, P=0.000<0.05)。
2. 3 两组患者NIHSS 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实验组NIHSS 评分为(4.85±1.19)分, 对照组为(10.72±2.54)分;实验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218,P=0.000<0.05)。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为(86.34±5.21)分, 对照组为(77.46±5.37)分;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179, P=0.000<0.05)。
3 讨论
循证护理是一种临床应用较为广泛、护理效果较好的护理模式, 护理人员实施循证护理时, 寻求相关科研成果、专业资料、专业医师建议等的循证支持, 再结合患者的护理需求制定护理方案。对于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 循证护理能够促进护理质量的提升, 兼顾护理的整体性和个性化, 极大提高了护理效果和效率[7,8]。本研究中对实验组患者实施了循证护理后, 结果显示:实验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24 h 心动图恢复正常时长为(7.5±1.3)d,对照组为(9.6±1.5)d;实验组24 h 心动图恢复正常时长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住院时间为(10.8±1.7)d, 对照组为(13.2±1.4)d;实验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NIHSS 评分为(4.85±1.19)分, 对照组为(10.72±2.54)分;实验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为(86.34±5.21)分, 对照组为(77.46±5.37)分;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循证护理在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中效果显著。本研究中给予患者循证护理服务, 通过专业科研资料的查询和专业护理经验的总结给予了循证支持, 使得护理临床实践与经验有效结合, 充分发现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的护理重点和护理问题, 给予基础科学的护理后,还对可能发生的不良情况和事件进行了预防, 让患者接受符合其临床实际的护理服务, 并且在护理过程中兼顾患者的心理情况和饮食干预, 让患者积极接受治疗和护理, 保证护理效果, 促进早日康复。
综上所述, 对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可以给予患者系统、科学的护理干预, 提升抢救和治疗的效果, 降低不良反应威胁, 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提升其生活质量, 促进患者更好的恢复, 循证护理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