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基睾丸素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临床分析
2019-01-06王芳
王芳
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又称为围绝经期功血, 是一种常见于围绝经期女性的无排卵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子宫不规则出血、闭经或月经频发、月经周期长短不规律等, 严重者可引发休克或癌病, 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目前临床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主要采用激素疗法, 本次研究就甲基睾丸素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研究纳入本院2017 年1 月~2018 年1 月收治的102 例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排除合并多种妇科疾病者,合并器质性病变及其他严重疾病者, 精神类疾病者。将患者按照盲选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51 例。对照组患者年龄45~54 岁, 平均年龄(45.3±2.9)岁;病程3 个月~3 年,平均病程(1.51±0.53)年。研究组患者年龄45~55 岁, 平均年龄(45.4±3.2)岁;病程3 个月~3 年, 平均病程(1.52±0.54)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米非司酮片(湖北葛店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国药准字H20033551, 规格:25 mg/片)治疗, 1 片/次, 2 次/d。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舌下含服甲基睾丸素(上海新华联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20151018, 规格:5 mg×100 片)治疗, 10 mg/次, 1 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3 个月。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子宫内膜厚度、E2及P 水平。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 个月抽取患者的静脉血5 ml, 离心分离血清, 使用天津市兰力科化学电子高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LKM5000 型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其E2及P 水平, 采用彩超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子宫内膜厚度。②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判定标准:治疗后1 周出血完全停止, 3 个月内闭经, 且停药后未出现复发为治愈;治疗后1 周仍有出血, 出血量明显减少, 停药后月经量减少, 月经周期经期延长为有效;未达到以上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③随访1 年, 采用澳思托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生产的EXA-3000 型双能X 射线骨密度仪测量患者的股骨颈、腰椎前后位、大粗隆等部位的骨密度。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E2及P 水平对比 治疗前, 研究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E2及P水平分别为(7.78±2.21)mm、(384.94±57.51)pmol/L、(4.22±1.65)nmol/L, 对照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E2及P 水平分别为(7.96±2.32)mm、(384.22±60.82)pmol/L、(4.36±1.56)nmol/L;两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E2及P 水平对比,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01、0.061、0.440, P=0.689、0.951、0.661>0.05)。治疗后, 研究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E2及P 水平分别为(3.91±1.08)mm、(159.21±44.86)pmol/L、(1.35±0.48)nmol/L, 对照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E2及P 水平分别为(5.28±1.82)mm、(335.31±69.35)pmol/L、(1.77±0.51)nmol/L。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E2及P 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 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4.623、15.226、4.283,P=0.000、0.000、0.000<0.05)。
2. 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研究组患者中治愈24 例(47.06%), 有效23 例(45.10%), 无效4 例(7.84%), 治疗总有效率为92.16%;对照组患者中治愈20 例(39.22%), 有效18 例(35.29%), 无效13 例(25.49%), 治疗总有效率为74.51%。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718, P=0.017<0.05)。
2. 3 两组患者治疗后骨密度情况对比 治疗后, 研究组患者的股骨颈、腰椎前后位、大粗隆等部位的骨密度分别为(0.76±0.10)、(0.97±0.14)、(0.72±0.15)g/cm2, 对 照 组 患者的股骨颈、腰椎前后位、大粗隆等部位的骨密度分别为(0.62±0.11)、(0.86±0.10)、(0.63±0.14)g/cm2, 研究组患者的股骨颈、腰椎前后位、大粗隆等部位的骨密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275、4.566、3.132, P=0.000、0.000、0.001<0.05)。
2. 4 两组患者复发情况对比 随访1 年内, 研究组患者中复发3 例, 复发率为5.88%;对照组患者中复发12 例, 复发率为23.53%。研究组患者随访1 年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331, P=0.012<0.05)。
3 讨论
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是妇科常见疾病, 包括排卵性与无排卵性, 其中后者较为常见。在此阶段女性的激素正常水平变化规律被打破, 进而引发内分泌紊乱, 造成子宫内膜异常增生、退变、坏死, 从而引发出血。临床治疗该病的关键在于控制出血, 预防复发。刮宫术虽然能够有效去除病变的子宫内膜, 从而迅速、有效地止血, 但是手术无法调节激素水平, 因此仍需配合药物治疗[2-4]。激素疗法是临床治疗的主要方法。
米非司酮是临床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最常用药物, 该药是一种抗孕激素水平药物, 能够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下丘垂体系统, 对孕酮受体有竞争性拮抗作用, 能够减少促性腺激素的分泌, 对抗子宫内膜增生, 从而引发子宫内膜萎缩;同时该药还可通过直接作用于卵巢颗粒细胞, 从而有效抑制卵泡的发育, 造成女性闭经[1]。甲基睾丸素又称为甲睾酮, 有对抗雌激素的作用, 能够抑制卵巢垂体的功能和子宫内膜生长, 从而达到促进子宫内膜萎缩的效果。同时该药还可刺激生长素分泌红细胞、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与代谢, 刺激血细胞生成, 增加骨髓的造血功能, 从而有效增强子宫肌肉与血管张力, 改善盆腔充血及贫血状态[5,6]。因此将二者联合应用于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治疗中, 可有效抑制子宫内膜的生长, 改善贫血状态, 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与周传亚[3]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较为接近, 说明了甲基睾丸素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有显著的效果, 能够减轻骨量丢失, 降低患者复发率, 改善预后效果。
综上所述, 甲基睾丸素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效果显著, 可显著改善激素水平, 降低子宫内膜厚度, 提高骨密度水平, 降低复发率, 在临床有积极的推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