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室”平台的现代学徒制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9-01-06杨玉娜侯清娥
杨玉娜,侯清娥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 714026)
0 引言
从2014年8月,教育部正式发布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指出“现代学徒制可以有效整合职业教育和行业、企业的培训资源,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可以通过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标志着我国对现代学徒制的探索进入了新的阶段[1];到2015年1月,国家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国正式启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2]。
近年来,我国各职业院校、政府、企业都在积极探索如何通过现代学徒制的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设计更加合理,进而培养出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经探索与实践表明,在社会经济发展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中,现代学徒制能为企业岗位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选、育、用、留开辟了新的途径,能够有效缓解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出现的招工难、高技能人才匮乏的局面[3]。但在现代学徒制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人们对“现代学徒制”的内涵把握不够准确,学生、家长、社会对其概念的不理解和不认可;大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深度不够、机制不健全;同时由于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往往不能满足企业某些岗位的要求,难免影响企业的生产,由于企业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进而导致参与的大企业数量少,出现了“政府热、学校热、企业冷、学生冷”的局面,如何调动企业、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已成为学徒制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亟待解决的问题[4]。
实践证明,探索现代学徒制,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能有效促进产教融合,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于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5]。但是实施不当将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基于以上问题,以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食品类专业为例,以“工作室”为平台探索了现代学徒制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方案,试图通过该培养模式研究职业学校教学改革问题,进而寻求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方向,并为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的技能人才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技能。
2 以食品类专业为例,以“工作室”为平台进行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的基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食品营养和安全的关注也进一步提高,加速了我国食品行业的迅速发展,同样随着我国近几年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陕西省的食品行业利润总额超过煤炭与机械行业,紧随石化行业居全省第2位,由于该省在食品工业对品牌培育取得了显著成效,因而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落户陕西,引领了地方食品企业快速成长,带动了全省食品工业快速发展。因此,这些企业对食品类的专业人才的需求剧增,导致高职院校培养的食品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出现了较大缺口[6]。
学院设置了食品生物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2个专业,自招生以来与与多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关系,并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并与企业相互聘请人才担任校内专业技能师傅、企业理论指导教师;同时与企业合作在校内建立了酸奶工作室、烘培工作室进而实现了“校中厂”的校企合作模式,且建成了可以对外服务的农产品食品检验与检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检测中心),这些硬件设施的建立为学校食品类专业师生的一体化教学、科研任务提供了保障。学院食品类专业的学生在工作室、检测中心接受工作、学习任务,使其专业技能在学校内已得到了提高。
3 以食品类专业学生为例,实施的以“工作室”为平台进行的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方案和措施。
3.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学校食品生物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学生均为高职三年制,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且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同时具备扎实的职业发展基础和基本职业素质,能够在食品领域从事品检验检测、质量安全管理、生产技术管理、营养指导与管理、产品销售流通领域的管理与服务等一线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
3.2 教学方案制订
以陕西渭南经济为平台,以陕西乳品有限公司等3家食品企业为重点,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即采用“2+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入校的前2学年在学校里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进入学校的“工作室”进行工作实践,在该期间,教师为在校的技能“师傅”,学生完成“准职业人”的角色转换,并可得到一定的报酬,进而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最后1学年,学生进入企业拜企业技能工作人员为“师傅”,完成顶岗实习实践,同时学校配备实习指导教师,定时回访补充学生欠缺的理论知识并参与管理、考核。由于学生在校已完成了“准职业人”的转变,学校将与企业共同制定学生的有关待遇并要求兑现,在熟练阶段要求同工同酬。
3.2 教师进企业“拜师”完成师资培养
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形式鼓励教师利用假期驻扎企业,跟食品企业的工作人员面对面交流,了解企业工作人员真正所需的理论知识,同时与企业技能师傅建立“师徒”关系,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使教师不仅是在校理论教师,也能成为学生的在校技能“师傅”,实现实质型的“双师型教师”,进而避免了学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现状。
3.3 校内基地的建设,在校教师完成技能“师傅”、学生完成“徒弟”的转变
企业和学校联合在学校建立了酸奶工作室、烘培工作室,成立了食品加工与安全检测委员会,模拟社会服务、工作场景,与企业紧密联系,进行产教结合。以在校“师傅”、“徒弟”为主体,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生产酸奶、面包、蛋糕等,检测、分析生产所需的原料与产品等,同时在校内进行销售,工作室经过近几年的运行很顺利且得到全体师生的认可。通过该“工作室”教学平台,使学生边学边实践,解决了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相脱离的教学困境,使教师成为在校“师傅”,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成为了“准工作者”。提高了学生的工作技能,为学生进入企业拜师学习提供了技能保障,进而能够更顺利地进入企业生产服务,同时提高了企业参与探索现代学徒制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性。
3.4 学生进入企业“拜师”学习技能知识
学生在最后1学年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拜企业技术人员为“师傅”,对其进行实习指导,同时实习指导教师定期回访,与企业师傅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工作动态,并为学生解决所需理论知识的不足,同时参与企业师傅对学生的考核。由于学生在学校里进行过“学徒制”模式的实践,进入企业后学生能够快速地适应工作节奏为企业服务,进而提高了企业的满意度,也愿意为学生提供薪水,进而避免了参与“现代学徒制”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出现的“企业冷,学生冷”的局面,使学校能够更有效地完成工学结合。
3.5 教学质量监控
学生在校进行食品生产、销售、检测与分析等任务时,学校将会参照企业用人标准,行业技术标准建立相关的评价机制,构建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立体多元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行职业能力评估考核,并试行部分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统一。通过该考核机制,为学生进入企业能够更快、更顺利的适应企业管理提供保障。在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定期回访指导,并参与学生再企业的考核,进而解决了企业“师傅”对“学生”身份的“徒弟”考核力不足的缺陷。
3.6 以食品类专业学生为例,学校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成效与思考
以学校农学院食品类学生为例,通过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探索、实践以“工作室”为平台的现代学徒制食品类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该模式对学校食品类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师资培养方式革新,课程评价体系改革,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进而形成了以培养“准职业人”为主线,避免了“现代学徒制”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中出现的“政府热、学校热、企业冷、学生冷”等现象,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着重校企双主体育人,能有效促进产教相融合,对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但是,在实施基于“工作室”平台的现代学徒制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学生对自己在校的“学生”“徒弟”双重身份认知能力有待提高,同时也需企业对学生在校“工作者”身份的认可度进一步提高。
4 结语
该模式通过以“工作室”为平台进行现代学徒制食品类技能人才的培养,形成了以培养“准职业人”为主线,体现了我国对高职学生的理论和技能水平相结合的素质要求,有助于推动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进而引导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