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丰“佛手瓜”有机栽培技术
2019-01-05张圣旭
张圣旭
(韶关市华实现代农业创新研究院,广东 韶关 512026)
佛手瓜根系发达,主根为肉质根,到初冬可形成较大块根,侧根也可形成块根。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具有适应性广、易于种植及管理、产量高、耐运输及贮藏等优点,在山旁、路边及房前屋后的零星小地块均可种植,1年种植多年收获。佛手瓜是广东省新丰县的特色蔬菜产品,2010年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以其鲜嫩、厚大、爽脆的优势在粤港澳大湾区及粤东西北地区都拥有广阔的市场和竞争力。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更倾向于高品质蔬菜,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可有机蔬菜的品质。
1 产地环境要求
1.1 产地选择
有机生产需要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基地应远离城区、工矿区、交通主干线、工业污染源、生活垃圾场等区域,并与常规生产区间设置缓冲带或者物理屏障隔离[1]。
1.2 土壤选择
佛手瓜土壤选择以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通透性良好的中性砂壤和壤土为宜。土壤要求有机质含量≥1.0%,表土层厚度在50 cm以上。
1.3 水分
佛手瓜对水分的需求量大,不耐干旱和内涝。栽培土壤的湿度以70%~80%为宜;空气要保持相对湿润,湿度在80%~90%,干燥和较干旱的气候条件均不适宜佛手瓜的生长发育。灌溉用水的水质需符合GB 5084的规定,水温≤35 ℃,pH值5.5~5.8,悬浮物100 mg/L。
1.4 空气
生产基地的环境空气质量需符合GB 3095中的二级标准[2],空气污染物年平均值:二氧化硫(SO2)≤60 μg/m3、二氧化氮(NO2)≤40 μg/m3、总悬浮颗粒(TSP)≤200 μg/m3。
1.5 温光条件
佛手瓜性喜温暖,但不耐高温。佛手瓜根系10 ℃以上才开始生长,但根茎在冬季可覆盖越冬。茎叶18 ℃开始萌发,生长以18~25 ℃为宜。开花结果期适温为15~25 ℃,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坐果。佛手瓜适宜在中等强度的光照条件下生长,光照充足能提高其产量,但在强光照射下,生长发育受抑制[3]。佛手瓜为典型短日照植物,对光照长短要求严格,长日照条件下不开花结果。
2 整地、施基肥
种植地优先选择海拔400~800 m的稻田地、坑窝地、山脚坡地,土壤pH值为6.8~7.0的地块,种植前土壤要先深翻、晒白,每667 m2瓜地表面均匀撒施150 kg新鲜石灰粉,用于表层土壤消毒。每667 m2瓜地表面撒铺1 000 kg有机认证的商品有机肥料。起种植畦,每畦畦面需175 cm阔度,畦间按距离50 cm起行、开沟,开沟深度以50 cm为宜。每块自然块瓜地沟间相通,设置进、出水口,利于灌溉排水[4]。
3 有机栽培技术要点
3.1 育苗技术
3.1.1 品种选择
根据《GB/T 19630.1—2011有机产品》标准,种子或繁殖材料不能采用有机标准禁用的试剂和药品来处理,更不能选用转基因的种子或市面上的一些包衣种子。有机种植时,要选择抗逆性强、抗病性好、高产、肉质嫩滑致密、品质优良的品种。佛手瓜按果色分为绿色和白色2个类型,绿皮佛手瓜生长势强,蔓粗壮且长,结果多,产量高,并能产生块根,果形较长而大,上有硬刺,皮色深绿,味稍淡。白皮佛手瓜生长较弱,蔓较粗而短,结果少,产量较低,果形稍小,光滑无刺,皮色白绿,糯性,味较佳。
3.1.2 育苗方式
育苗方式主要包括:种瓜育苗、光胚育苗和扦插育苗。较为常见的方式是种瓜育苗。
选择个头肥壮、表皮光滑润薄、蜡质多、微黄色、茸毛不明显、芽眼微微突起、无伤疤破损、充分成熟的瓜作种瓜。用刀把首端的合缝处切开,装入25 cm×15 cm的塑料袋里,将种瓜套塑料袋放入筐中贮藏,置于15~25 ℃处催芽,经15 d左右,种瓜由首端合缝处长出根系后,用肥沃的田间土和细沙各50%拌匀,加入清水,湿度以不粘手为宜,装入直径20~30 cm、高20 cm的花盆中,把发芽的种瓜芽朝上,直立或斜栽其中,上面盖4~6 cm厚的土,放在温室中育苗。育苗期间严格控制浇水,以防幼苗徒长或烂瓜,若有烂瓜,只要幼苗根系正常,可用手轻轻扶住幼苗,取出烂瓜,填土盖好,这样仍不影响育苗。育苗适温15~20 ℃,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若幼苗徒长,则留4~5片叶摘心,发出侧芽后,保留2~3条蔓即可,多余的芽要及时摘掉[5]。
3.2 定植
3.2.1 定植穴
种植前应预先挖好种植穴,按照直径1.2~1.5 m、深0.5~0.8 m规格挖掘。每穴内施足人畜粪(20~25 kg)和石灰(1~2 kg),并与挖出的表皮土充分混合均匀,再覆盖20 cm厚的土壤,用脚踩实。
3.2.2 定植时间
定植最佳时期为每年3月中旬—4月初,在已备好的种植穴中点开浅穴,放入种瓜秧、扶正,四周放入细土,形成直径30 cm、高于畦面20 cm的圆形瓜墩。定植后淋足定根水。
3.2.3 定植密度
定植密度要根据培育方式来定,采用扦插繁育的小苗定植,株距2 m、行距3~4 m,每667 m2栽植以80~120株为宜。采取种瓜育苗的大苗定植时,每667 m2大概可栽20~30株。
3.2.4 定植技术
种瓜瓜蔓长出4~5片真叶时,选择良种壮苗,并在移植园地定植。定植时,将育苗花盆或塑料袋取下,带土放入种植穴内,使土坨与地平面相齐,掩埋土壤略高于土坨,浇足定根水,以促进缓苗。
4 田间管理
4.1 肥水管理
4.1.1 有机肥沤制
佛手瓜作为喜肥水作物,除施足基肥外,在生长期内还要多次追肥。有机栽培原则上禁止使用化肥。肥料宜使用豆饼、钾、磷和人畜粪沤制的有机肥。沤制方式:将豆饼、过磷酸钙、氯化钾按1∶2∶20的质量比混合投入肥料池,加入人畜粪尿浸泡,密封沤制60 d以上,制成母液,施肥前需将母液∶水按1∶15的体积比稀释成水肥使用,以避免烧根。
4.1.2 施肥时间及方法
幼苗生长前期需肥量少,适宜勤施、少施,若生长良好可不用追肥。从初花期开始施肥,在离佛手瓜植株40 cm处挖浅环沟或放射状沟,每条沟施入人畜粪15~20 kg,施肥后盖土。夏季应勤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增加空气湿度。进入结瓜期,应勤施肥水,每隔15 d淋施水肥1次,有利于多开花和促进果实膨大发育。施肥方法:在距离主蔓头颈25 cm处周围一圈,进行环状洒施。
4.2 生长管理
4.2.1 搭建棚架
6月份前,佛手瓜生长较慢,当苗株高0.5~1.0 m时,及时搭架引蔓上棚。架面可用铁丝、竹竿、木棒等搭成。架搭成倾斜式为佳,南低北高,便于通风透光。一般棚架高2 m,每株需棚架面积约15~20 m2。棚架要求结实牢固,以防被大风吹倒或被繁茂枝叶及果实压塌。
4.2.2 整理枝蔓
当蔓长到1 m以上时,除主蔓外可保留2~3个健壮侧蔓上棚,并摘除多余侧枝。7月后植株生长加快,主蔓上棚后长至2~3 m时进行1~2次摘心,促进分枝生长多发,增加结瓜数,使瓜蔓在棚架上呈放射状均匀分布[6]。佛手瓜的子蔓和孙蔓结瓜较早。当植株高40 cm左右时,主蔓及时早摘心,子蔓要适当摘心,促使早生子蔓和孙蔓,以缩短结瓜时间,提高产量。
4.2.3 授粉管理
佛手瓜繁殖通常采用人工授粉技术,授粉时间以8:00—9:00为宜。在花盛开时采集雄花,剥掉花冠,1朵雌花用1朵雄花授粉。
4.2.4 修剪管理
修剪应在采果后至3月萌芽前开展,结瓜前,修剪以拉枝、扭枝为主,保留一定的生长量,结瓜后,以修剪交叉枝、衰弱枝、病虫枝、枯枝等为主,目的在于减少树体养分消耗。短枝大多为结果母枝,要多留;夏天抽生的徒长枝全部剪去;秋梢可留部分作为结果母枝,有利于扩大树冠,使通风透气性更好,促进光合作用。
4.3 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
有机栽培作物的病虫害防治,要尽可能在害虫的低龄阶段和病害的发生初期进行防治,同时配合使用其他农业措施和物理措施等。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通过选用健康种瓜,培育壮苗,加强栽培管理,科学施肥,改善和优化生产条件环境,采用农业、生物、物理防治方法,必要时配合科学合理的化学防治措施。
4.3.1 农业防治
首先在种植前要合理布局,与非瓜类作物轮作套种,前期加强中耕除草,清洁田园,降低病虫源数量。调整和安排适宜的栽植密度,增加田园的通透性。培育壮苗,提前对种子、种苗及土壤进行消毒灭菌处理,对施用的有机肥料要经过充分的腐熟发酵,合理浇水施肥。
4.3.2 生物防治
采用保护和释放天敌的方式进行害虫防治,在进行药物防治时,要选择对天敌无毒或低毒的杀虫剂、杀菌剂,以保护害虫的天敌,重点保护捕食性昆虫,如螳螂、草蛉、食蚜蝇、七星瓢虫等,用益虫治害虫的方式进行生物防治。
4.3.3 物理防治
幼苗定植后,通过覆盖地膜,能够有效防止幼苗受病虫侵害。田间栽培可在佛手瓜行间挂粘虫板、诱虫灯等防虫设施。温室栽培可在定植前设置直径为1.00~1.50 mm的防虫网密封温室通风口和放置灭菌粉等方式进行防虫灭菌。虫害发生时连续施用2次烟剂,可有效防治虫害。虫害发生较严重时,可采用人工捕捉方式进行防治。
4.3.4 生物农药或天然药物防治
利用茚楝素、矿物油、阿维菌素等高效、低毒生物或天然药物,对红蜘蛛、白粉虱等主要害虫进行防治,效果显著。
5 采收和贮存
佛手瓜开花结果时间较为集中,会大量消耗植株养分,影响茎蔓的生长,因此需及时采摘,才有利于后茬瓜的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嫩瓜一般花后15~20 d即可采收,采收条件:瓜皮纹理清楚,表皮由深绿色变为浅绿色,果实膨大达到基本要求。采摘后可在室内3~12 ℃的地方贮存至翌年4—5月份出售,以充实市场淡季的蔬菜品种,提高市场竞争力。种瓜采收后应贮存在6~10 ℃的阴凉处,或埋在含水量为5%~10%的细沙里,放在室内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