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经明教授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经验*
2019-01-05邵素菊
赵 璐,邵素菊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8)
邵经明教授是著名针灸专家,创立了河南邵氏针灸流派,擅长针药并治治疗各种疾病。中医学术流派的研究对中医学术思想的沿革、发展和对医家学术思想的深入研究均有着积极的意义[1]。现将邵师在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方面的经验整理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 辨治思路
糖尿病最常见的神经病变包括胃肠功能紊乱、神经源性膀胱、周围神经病变,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邵师对其病因病机及其治法的认识如下。
1.1 糖尿病并胃肠功能紊乱
本病的主要表现除2型糖尿病本身固有症状、体征外,伴有上腹部饱胀、嗳气、恶心,甚至呕吐、呃逆;便秘或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据其临床表现归属于中医学“痞满”“呕吐”“便秘”“泄泻”等范畴。邵师认为:本病多因消渴病久,气阴两伤,脾胃亏虚,运化无力,升降失常,精微不布,湿邪内生,清浊混淆,在上发为嗳气或呕吐,在下为肠鸣而下利或便秘等之寒热互结、虚实夹杂之证。其病位在中焦脾胃,故治疗宜针药并治,健脾和胃,益气养阴。
1.2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本病占糖尿病患者的26%~87%,是糖尿病的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2],临床表现为尿潴留、尿失禁、排尿时间延长及排尿与中断交替出现。B超检查示:膀胱残余尿量≥100 mL。本病属中医学“消渴”“癃闭”范畴。邵师认为:消渴日久,脾肾受损,阴阳俱虚,脏腑失调,痰瘀互结,膀胱不利,出现排尿无力、淋漓不尽、尿频、尿急、尿线变细、尿等待等症。病变在膀胱,与脾、肾密切相关,属本虚标实证,故治疗宜健脾固肾,疏理膀胱,疏泄三焦,自拟中药验方邵氏化瘀软坚固气汤内服联合针灸调理。
1.3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
本病的发病率随病程延长可达90%,位居其他并发症之首,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的主要因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消渴”“痹证”“痿证”等范畴。邵师认为:该病病因病机为消渴日久,耗伤正气,脏腑气血阴阳俱损,脾气亏虚,湿浊内生、痰瘀阻滞,久病入络、筋脉痹阻则痛且痿。近年来,大量临床报道显示:针灸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有效,且取得了较大进展。河南邵氏针灸运用针刺加中药自拟方外洗治疗本病,效果颇佳。
2 病案举例
2.1 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
例1 患者,男,62岁,2015年9月12日初诊。主诉:间断胃痞、腹泻2年。现病史:大便5~7次/d,糊状或水样便,伴肠鸣、胃脘嘈杂,口苦,渴不欲饮,食少,乏力倦怠,腹部痞满。体格检查:腹部饱满,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活跃;舌体胖大,质淡红稍暗,苔腻微黄,脉沉滑。2年前,患者无诱因出现腹泻、肠鸣、胃脘痞满、干呕等症,曾于信阳某医院住院治疗3个月(用药不详),出院后交替服用蒙脱石散及左氧氟沙星、黄连素片等药物。糖尿病史10年余,血糖控制尚可。西医诊断: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中医诊断:①痞满;②泄泻,证属脾胃不和。治宜健脾和胃,消痞止泻。给予中药汤剂口服,药物组成:姜黄连9 g,黄芩10 g,姜半夏9 g,干姜9 g,党参10 g,甘草片6 g,大枣5枚。7剂,水煎服,1 d 1剂,早晚分服。同时给予邵氏针灸组穴选穴,主穴:中脘、关元、神阙、气海、天枢、足三里(双)。加减:肝气犯胃者,加太冲;脾胃虚寒者,加脾俞、胃俞、大肠俞。神阙只灸不针。1 d 1次,10 d为1个疗程,疗程期间休息3 d。9月19日二诊:舌脉无明显变化,述腹泻、肠鸣有减轻,给予上方加葛根5 g、白扁豆15 g、炒白术15 g、茯苓20 g、黄芪30 g,益气健脾、渗湿止泻,继服7剂,针灸并用,诸证减轻。10月3日三诊:综合治疗2周,腹泻次数减少,痞满、肠鸣基本缓解,西药服用间隔延长。舌质舌体同前,苔白腻。在原方基础上加桂枝10 g、制附子9 g,继服14剂,随访3个月无反复。
按 中脘为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关元为小肠募穴、强壮要穴;足三里是治疗胃肠腑病必取之穴;气海穴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补益、祛湿之功。神阙位于脐中,通过冲任督带四脉通属全身经络,联系五脏六腑,增强脾胃功能[3];天枢为足阳明胃经穴,属大肠募穴,调中和胃健脾、善治泄泻。诸穴合用,可通过调补脾胃,使清者升、浊者降,则运化功能正常。所用中药方剂中黄连、黄芩苦寒泻火清其热;半夏和胃化湿除其满;干姜辛温散寒,合半夏辛温开结除痞;党参、甘草片、大枣甘温补虚,以复脾胃升降之职。诸药相配,寒温并用,辛开苦降,恢复中焦升降之功,诸症改善。“湿盛则濡泄”,二诊本方加白扁豆、茯苓、白术、黄芪以健脾益气、渗湿止泻;葛根、甘草片合黄芩、黄连以葛根芩连汤清热燥湿、厚肠止利之意。三诊苔白腻,加桂枝、附子以加强温阳行水之功,针、灸、药物并用,脾胃升降之枢运转,诸证悉除。本案针药并用,疗效显著[4]。
2.2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例2 患者,男,60岁, 2015年9月14日初诊。主诉:口干16年,尿频、尿急2年,加重2个月。现病史:尿频、尿急、尿线变细、排尿费力、排尿时间延长、乏力、怕冷。舌质淡黯,苔薄白,脉沉、涩。患者16年前发现血糖高,口服药及胰岛素治疗(具体用药不详),近2年来血糖控制差,经服非那雄胺、坦索罗辛等多种西药治疗月余,效果欠佳,近2个月诸症加重。前列腺肥大6年。B超检查示:膀胱残余尿量150 mL。西医诊断: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中医诊断:消渴,证属气虚血瘀证。治宜活血化瘀、软坚固气。给予针灸治疗,主穴:肾俞、膀胱俞、大赫、足三里、三阴交、中脘、关元、气海、中极。操作方法:肾俞、膀胱俞、足三里、三阴交4穴均用40 mm毫针直刺30 mm左右,大赫用40 mm毫针向耻骨联合方向刺30 mm左右,令针感传向会阴部;关元、气海、中脘、中极用艾条温和灸20 min,以局部发热、潮红为度[5]。也可用中号灸箱治疗[3]。合邵氏化瘀软坚固气汤,处方:当归12 g,川芎10 g,赤芍12 g,丹参20 g,穿山甲9 g,王不留行籽15 g,茯苓15 g,败酱草15 g,黄芪30 g,甘草片6 g。加减:气虚明显者,加党参、升麻、白术等;阴虚者可加熟地黄、牡丹皮、知母;阳虚者,可加附子、桂枝、肉桂,仙茅、淫羊藿、红参。治疗1周。9月21日二诊:尿频、尿急、尿不尽减轻,仍乏力、怕冷,中药上方加桂枝10 g、生附子(先煎)15 g、红参6 g,治疗10 d。10月2日三诊:上述症状明显改善,胰岛素减量,血糖稳定。改为隔日针刺,中药邵氏化瘀软坚固气汤制成水丸,6 g/次,1 d 3次,口服。3个月后复查膀胱残余尿量50 mL。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按 三阴交穴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针刺该穴可益气疏肝健脾,补肾利水等;大赫穴是足少阴肾经的常用腧穴之一,现代常用于治疗盆腔炎、尿道炎等;中脘具有和胃健脾、降逆之功用;肾俞、膀胱俞为背俞穴,有补肾调膀胱、壮腰肌、清热利湿、利水通淋的作用,研究[6]报道:二穴联合对治疗遗尿、尿潴留、前列腺疾病疗效显著;中极为膀胱募穴,膀胱俞与中极俞募配穴,促进膀胱气化,通利小便。诸穴常配伍使用,有疏利膀胱气机,疏通经络,醒脾益肾利湿、消除瘀滞、通利小便之功。内服方邵氏化瘀软坚固气汤中黄芪,味微甘,能补气,兼能生气,小便不利而肿胀者,可用之以利小便[7]81,其益气健脾,合茯苓健脾固气、化气行水为君;当归、川芎、赤芍、丹参、穿山甲活血祛瘀、软坚;合王不留行籽[7]166通血脉、利小便为臣;少佐败酱草为点睛之笔,清热解毒利湿、活血行瘀消肿,治疗蓄泄无权;甘草片调和诸药、补益中焦、培土制水。诸药相伍,活血化瘀、软坚固气。二诊尿频、尿急、尿不尽减轻,仍乏力、怕冷,中药上方加桂附及红参温阳益气、健脾补肾。三诊内服联合针、灸,直达茎中,疏通经络,诸证明显改善。
2.3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例3 患者,男,2016年5月31日初诊。主诉:口干、乏力16年,肢体麻木、疼痛1年。症见:肢体麻木、疼痛,以手足为甚,或有刺痛,或有闪痛,双足有踩棉花样感觉,手足怕冷、纳差、乏力、气短、便溏;舌质淡黯,苔薄白,脉涩。16年前口干、乏力,检查后诊断为“糖尿病”(治疗不详),近1年来出现肢体麻木、疼痛,初起以下肢为主,渐及上肢,曾在某医院做肌电图等检查,诊断为“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经服甲钴胺片等多种西药月余,效果欠佳,近3个月加重,血糖控制仍不理想,空腹血糖8.6 mmol/L,餐后2 h血糖 12.1 mmol/L,糖化血红蛋白7.6%。西医诊断: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中医诊断:消渴,证属气虚血瘀证。治宜益气、活血通络,给予针刺,主穴:上肢取肩髃、曲池、外关、合谷;下肢取环跳、阳陵泉、三阴交、悬钟。加减:上肢麻痛者,配阳池;下肢麻痛者,配足三里、解溪、丘墟、八风。操作手法:平补平泻法,进行提插捻转,得气以使气循经感传至四肢末梢为佳,1 d 1次,留针20~30 min,1周 5次,2周为1个疗程。联合中药汤剂外洗,药物组成:艾叶30 g,苏木60 g,丹参30 g,桂枝30 g,川牛膝30 g,鸡血藤30 g,伸筋草30 g,炙黄芪30 g。水煎外洗,1 d 1次。6月14日二诊:诉麻、痛减轻,余症无改善。6月21日三诊:麻、痛减轻,手足凉好转,纳差、便溏有所改善。又治疗2周,上述症状基本消失。胰岛素减量,血糖稳定。10月16日四诊:述其几月来未再复发。
按 肩髃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主要用于治疗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等病证。曲池穴治疗特点是清热泻火,疏通经络,双向调节血糖。合谷穴通经活络、舒筋利节,还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外关通于阳维脉,“维络诸阳而主表”,“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上肢麻痛常联合阳池等。环跳为下肢运动之枢纽,主治下肢痿痹半身不遂,腰胯腿痛之主穴。阳陵泉是筋会,主治偏风,足痹不仁,脚气筋挛。足三里、三阴交善调气血,利湿养筋。悬钟为八会穴之“髓会”,既可治气血不足筋脉失养之下肢痿痹、半身不遂,又可疏通少阳经气。下肢麻痛配足三里、解溪、丘墟、八风。诸穴搭配,可改善神经传导速度、缓解症状[8-10]。外洗方中炙黄芪功专益气帅血,使气旺以促进血行;桂枝辛散通络,温经散寒,通瘀散结;丹参、苏木、鸡血藤补血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伸筋草祛风散寒除湿,舒筋活血;“艾叶……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川牛膝补益肝肾,引血下行。诸药合用,不仅化瘀通络之力强,且祛瘀而不伤血、养血补虚而无留瘀之弊,协同相伍,相得益彰;浸泡于患肢,作用于局部,药力直达病所,可迅速缓解临床症状。
3 小 结
清代吴师机《理瀹骈文》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中药或内服或外用,加上针刺穴位的刺激,通过循经感传,透达脏腑,达到改善微循环、调节神经的作用,能使症状减轻,从而最大限度地治疗糖尿病并发的神经病变。梳理河南邵氏针灸学术流派学术思想的脉络和临证经验,对指导针灸临床诊疗、提高中医诊治技术水平、启迪中医学术创新、弘扬中医学事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