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肠梗阻手术与小肠内排列术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体会
2019-01-05佟雷
佟雷
在临床外科中,广泛粘连性肠梗阻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种急腹症,一般由腹腔炎性反应以及手术创伤等因素引起,发病率约占所有肠梗阻的20%~60%,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以及排便障碍等,对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1]。对于此类患者,采取保守治疗的方法无法获得理想的效果,而且还会延误治疗时机,容易引起多种并发症(如腹膜炎、肠坏死等)发生。采取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虽然可解除肠粘连,缓解症状,但会对患者产生新的创面,导致新的粘连出现,增加再次梗阻的发生率。由此可见,探寻出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2]。本文以本院90例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为例,对其分别应用传统肠梗阻手术与小肠内排列术进行治疗的效果展开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90例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34~82岁,平均年龄(60.24±10.00)岁;病程0.5~4.0年,平均病程(2.53±0.85)年。观察组患者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35~83岁,平均年龄(60.52±10.55)岁;病程0.5~5.0年,平均病程(2.57±0.95)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经实验室检查均符合广泛粘连性肠梗阻的诊断标准,均为首次发病,且近期内没有接受其他治疗,同时排除存在严重脏器性疾病、精神疾病、由其他疾病导致的肠梗阻以及中途放弃治疗等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传统肠梗阻手术进行治疗。给予患者全身麻醉及气管内插管,待麻醉起效后,在侧腹直肌处开一个切口,对肠梗阻的部位进行定位,然后用剪刀或手将粘连部位松解,术中注意避免对腹膜以及肠壁浆膜层等正常组织造成损伤。观察组患者行小肠内排列术进行治疗,具体操作方法:首先给予患者全身麻醉,待麻醉起效后对小肠进行定位,并采取游离操作,如果患者存在严重的血液循环障碍或是肠梗阻粘连成团,则需将其粘连部位先松解,接着将盲肠壁进行荷包缝合,缝合的位置与阑尾根相距1 cm左右,并切除阑尾。在肠内采用M-A管对残端开口进行支撑,对实施过阑尾切除的患者需将M-A管从残株处插入,途经阑尾根部,回盲瓣处逆行插入小肠,在与屈氏韧带相距15~25 cm的地方折叠小肠袢并排列成盘状,每段长度为16~20 cm,然后结扎阑尾的残端,荷包缝合结扎后的阑尾残端,在腹外将M-A管固定好,展开腹腔引流。术后15 d,待患者造口与孔腹壁之间形成了隧道,然后包埋残端,将M-A管从患者右下腹的穿刺口引出,与腹壁部与腹腔固定好。结束手术后,采用石蜡油进行治疗,遵循80 cm/次的原则,连续治疗3 d,瘘口即可自行闭合。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术后排气时间等。并发症包括间断性腹胀、肠管损伤、术后肠瘘、再次肠梗阻。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 为(116.24±21.52)ml、手术时间为(108.35±12.50)min、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为(2.01±0.15)d、术后排气时间为(2.04±0.21)d,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60.57±32.46)ml、(138.08±12.62)min、(3.61±0.65)d、(3.69±0.72)d;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术后排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出现1例间断性腹胀,1例肠管损伤,并发症发生率为4.44%(2/45);对照组患者出现4例间断性腹胀,3例肠管损伤,3例术后肠瘘,2例切口感染,1例再次肠梗阻,并发症发生率为28.89%(13/4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80,P<0.05)。
3 讨论
粘连性肠梗阻是腹部手术一种常见的术后并发症,而腹部手术粘连会对治疗效果及患者的康复造成不利影响。有报道显示,当肠粘连患者存在血液循环障碍时,其发生肠梗阻的几率更高[3]。通常来说,当肠内容物可顺利通过肠道时,便能避免出现肠梗阻的情况。临床以往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时,会采取保守治疗的方法,有的患者能够痊愈,但有的效果不佳,未能恢复正常的生活,还需进一步接受手术治疗。但是,手术会加大再次梗阻的风险。现阶段,将术后粘连真正解决已成为临床医学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难题。
本实验中,通过对观察组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行小肠内排列术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116.24±21.52)ml、手术时间为(108.35±12.50)min、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为(2.01±0.15)d、术后排气时间为(2.04±0.21)d,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60.57±32.46)ml、(138.08±12.62)min、(3.61±0.65)d、(3.69±0.72)d;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术后排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1例间断性腹胀,1例肠管损伤,并发症发生率为4.44%(2/45);对照组患者出现4例间断性腹胀,3例肠管损伤,3例术后肠瘘,2例切口感染,1例再次肠梗阻,并发症发生率为28.89%(13/4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80,P<0.05)。这是因为采取传统肠梗阻手术时由于患者肠排列比较复杂,在肠管长短把握方面有着不小的难度,从而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加对患者的创伤,限制了临床应用。而小肠内排列术借助M-A管重新排列患者的小肠,通过肠道减压功能,可有效促进胃肠道的蠕动,能够给患者提供早期营养支持,并且术中不会损伤到患者的肠黏膜,效果理想,在将患者出血量及并发症大大减少的基础上,有效降低了再次梗阻的发生率[4-6]。
综上所述,对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进行小肠内排列术治疗,可有效改善其的症状,加快其胃肠功能的恢复,且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相比于传统肠梗阻手术,疗效更为显著,安全性也更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