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气阴两虚论治老年冠心病

2019-01-05孙晓霞韩旭

中医药信息 2019年4期
关键词:气阴胸痹气虚

孙晓霞,韩旭

(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

冠心病(CHD)又称缺血性心肌病,是各种原因导致冠脉发生粥样硬化,使心肌急剧的短暂的缺血所引起的综合征。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一类心血管疾病,时刻危及着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健康[1]。临床上通常以西药作为主要治疗方案,但总体疗效欠佳[2]。导师韩旭认为,老年冠心病属本虚标实,以气阴两虚为本,痰瘀互结为标,该病与中医胸痹心痛病相似,从胸痹心痛论治,常取得良好的疗效。益气养阴汤是根据老年胸痹病本虚标实的病机而设,体现了治病求本,益气养阴为先的治疗特色,经多年临床实践证实该方能有效防治老年冠心病。现从气阴两虚论治冠心病的临床经验如下。

1 冠心病的病因病机

中医学虽无“冠心病”这样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症状及体征,多数医家认为其属于中医学 “胸痹心痛病”的范畴。《黄帝内经》就有系列描述,如《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素问·脏气法时论》云:“心病者,胸中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不仅描述冠心病的症状,亦明确的阐释其病机,即脉痹日久不愈,脉道不通,病由脉及心,终成心痹。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首先提出“胸痹”病名,并设专篇进行讨论,认为其病因病机为“阳微阴弦”,后人论述此病也多从此发挥。

1.1 气阴两虚是老年冠心病病机的基础

《医方考》曰:“气化则物生,气盛则物壮,气弱则物衰,气正则物和……”。 气是推动和调控着人体内的新陈代谢,是构成人体的精微物质之一,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故古人有“气聚则生,气散则死”之说。老年冠心病气阴两虚证的形成与人们生活习惯、心理和年龄等因素密切相关。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入较多高蛋白、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从而化火伤阴;老年忧愁多思,生活压力加大,“五志过极而化火”,则火热内生,耗气伤阴;《黄帝内经》言:“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年六十,阴痿,气大衰……”,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脏腑功能渐衰,气血津液渐少,加之年迈体虚,以气阴两虚为首要,故气阴两虚为老年冠心病常见的证型。

1.2 痰瘀互结是老年冠心病病机的关键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老年人脏器渐衰,尤其是脾胃的功能减退,使“人气”生成障碍。脾气虚弱,气血生化乏源,心气不足,鼓动无力,则发为胸闷心慌、胸部疼痛等症状;气虚无以行血,常致血瘀之症,瘀血留于胸部,常致胸闷刺痛感,发为胸痹心痛;脾胃虚弱,阴津生化乏源,心失所养,则胸部隐痛不适;阴津亏虚日久,阴虚则阳亢,虚火灼阴,久而煎灼心之阴津而成瘀,心脉痹阻不通,不通则痛,发为胸痹心痛。气虚无力推动水液运行,则水液内停,日久痰湿痹阻,胸阳不振,易形成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导致胸痹的发生。此外,气虚温煦作用减弱则阴寒内生,寒邪具有凝结、收引的特点,故阴寒凝液为痰、凝血成瘀,发为胸痹心痛。反之,瘀血痰凝日久,影响气血津液的运行和气血津液的生成,使气阴两虚加重。总之,气虚和阴虚,均可生痰成瘀,两者又可互为病因,致痰瘀互结,壅滞胸中,脉道闭塞,心脉痹阻,气血瘀滞,发生胸痹。正如张俭等[3]言,阴阳两虚,阴虚内盛,虚火炼津成痰,痰浊阻滞脉道,造成心脉不畅,引起瘀血而致冠心病。

然而,胸痹的病机常相互转化即因实致虚。痰瘀凝滞心脉,病延日久,常耗气伤阳,引起心气不足或阴阳俱损等;瘀阻脉络,血脉不通,瘀血不去,新血难生,瘀留日久,则心气痹阻,心阳不振。由此可知,此病是一种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复杂性心血管疾病,临床治疗胸痹当治病求本,标本兼治。

2 从气阴两虚辨证

2.1 辨证要点

舌为心之苗,舌与心在生理和病理上密切相关,心之精气盛衰及功能常变可从舌象的变化得以反映。气虚者,可见舌质淡,苔薄白,若气虚气化不利,则水湿痰浊内生,则见白腻苔或水滑苔;阴虚者,则舌质淡、苔干或见苔光质红;若痰湿瘀血阻滞脉道,血脉不和,则见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还可见舌下脉络迂曲青紫增粗呈虬状。另外,心主血脉,心气推动和调控着心脏的搏动,老年冠心病患者脉象多虚细缓,或结代。临床症状也是诊断的重要依据,气阴两虚型老年冠心病患者常兼有心悸胸闷,气短乏力,自汗,动辄尤甚,易于感冒,纳差痞满,或虚烦不寐,五心烦热,夜间盗汗,便秘等症状。临证中应四诊合参,综合辨证,全面认识疾病的性质,用药时才能直达病所,疗效显著。

2.2 治法治则

气阴两虚是老年冠心病病机的基础,故临证治疗当以益气、养阴为基础顾护正气,痰瘀互结是老年冠心病病机的关键,临证用药当佐以活血化瘀、化痰通络之品祛除邪气。治疗冠心病时,益气养阴为主,祛瘀化痰为辅,每获桴鼓之效。《理虚元鉴》云:“治虚有三本……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治肺、治脾、治肾,治虚之道也。”自古以来,医者治疗老年性疾病多从肾论治,以补益肾精为基础。然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肺的津液来源于脾胃,心肝肾之经血亦源于脾胃的不断充养,《灵枢·营卫生会》言,“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若脾胃功能不健,津液生化不足,则气血生化乏源,气虚难补,阴虚愈甚。因此,治疗上应重视调养脾胃功能,使脾胃功能健运,气血津液充足,则气阴两虚之证自愈,则胸痹病心痛得愈。

2.3 方药应用

随着中医药在临床的应用不断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许多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中药有改善心肌缺血状态,改善糖、脂质代谢紊乱和降低血管炎性反应等作用[4]。临证以益气养阴汤治疗老年冠心病,此方为益气健脾、活血通络之方,脾胃气足,则脾胃纳运相助,气机升降相因,气血生化有源,则气阴充足,血运通畅;活血通络,脉络通畅,则气血循于常道。其药物组成包括:黄芪、黄精、太子参、炒白术、茯苓、熟地黄、赤芍、丹参、当归、川芎、枳壳、桔梗、甘草。临证辨证施治,若气虚水停,痰湿痹阻心脉者加陈皮、法半夏燥湿化痰,瓜蒌、薤白化痰通阳;气虚日久及阳,阳气虚者,加桂枝、仙茅、杜仲温补阳气,通阳止痛。阴虚火旺者,加牡丹皮、生地黄、黄柏、知母滋阴清热,活血通络;瘀血痹阻严重者,配伍水蛭、地龙、鸡血藤、络石藤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3 病案举隅

3.1 验案1

李某,男,72岁,2017年8月12日初诊。患者于今年3~6月感胸闷心慌、胸部隐痛等不适,外院诊断为冠心病。口服西药如速效救心丸、单硝酸异山梨酯等能缓解一时。近来发作频繁,胸闷心慌、偶有胸前憋闷疼痛,劳累后加重,伴见全身乏力,气短、自汗,加重时口服速效救心丸,约3~6 min缓解。患者平素觉全身乏力,纳谷欠佳,夜寐欠安,二便调。舌苔薄白,质暗红,有紫气,脉细弱无力,偶结代。辨证为气阴两虚,气虚血瘀。治以益气养阴、祛瘀通络为法,以益气养阴汤为基础方加减。组方:炙黄芪10 g,太子参15 g,炒白术10 g,茯苓丁10 g,熟地黄10 g,全当归10 g,川芎10 g,丹参15 g,麸炒枳壳10 g,桔梗6 g,合欢皮15 g,酸枣仁30 g,生甘草5 g。共14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温服。西药继服。14天后复诊,自觉胸闷心慌、胸前憋闷疼痛感较前皆有好转,食欲渐佳,但仍夜寐欠佳,舌苔薄,质暗红,脉细弱无力,伴结代。原方加茯神10 g,炒酸枣仁50 g,首乌藤15 g,煅龙骨(先煎)24 g,煅牡蛎(先煎)24 g。服30余剂后,胸憋闷疼痛未作,夜寐尚佳,嘱患者在家里或在家人陪同下慢步行走,适当运动,保持心情愉悦,清淡饮食。

按语:本案患者老年男性,脏腑功能减退,脾胃运化功能减弱,故纳谷欠佳,致气血生化乏源,日久则气阴两虚;气虚则血液运行不畅,血瘀心脏,则胸部憋闷疼痛。故治以益气养阴、祛瘀通络为法。方中炙黄芪甘温,补中益气;太子参归脾肺经,益气健脾,补气以行血;炒白术补益脾胃之气,且以苦温健脾燥湿,助脾运化气虚水停之痰湿;茯苓丁渗利湿浊,并使参、术补而不滞;孟华等[5]发现当归、川芎、丹参里的有效成分对微血管内皮细胞均有明显促增殖作用,同时具有促进微血管再生的作用,遂予熟地黄滋补阴血,当归补血行血,川芎活血行气,丹参活血祛瘀,四药合用,共成补血活血、祛瘀通络之功。气虚日久,气血无力运行则气滞,故常以枳壳降气宽中,桔梗开宣肺气,一升一降,调节全身气机,取其“治瘀须调气,气调瘀易去”之意。生甘草甘温益气、调和诸药。诸药相合,故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3.2 验案2

张某,女,68岁,2017年8月12日初诊。患者心绞痛8月余,现服抗凝、扩冠、调脂等西药,但疗效不显。院外冠脉CTA:左前降支冠脉粥样硬化,狭窄约33%。刻下:胸骨后隐隐灼痛,伴见心烦少寐,胃脘隐隐灼痛,手足心热,夜间盗汗,小便调,大便秘结,2~3日1行。苔光质红,有紫气,脉沉细数。证属阴虚火旺,虚火煎灼心阴成瘀。治以滋阴清火、宣痹通脉为法。处方如下:蒸黄精10 g,炙黄芪10 g,太子参15 g,炒白术10 g,茯苓丁10 g,生地黄10 g,熟地黄10 g,赤芍10 g,白芍10 g,肥知母10 g,炒黄柏10 g,全当归10 g,川芎10 g,牡丹皮10 g,丹参15 g,桔梗6 g,麸炒枳壳10 g,火麻仁10 g,郁李仁10 g,生甘草5 g。西药继续服用。14天后复诊,患者胸骨后灼痛缓解,盗汗稍有好转,大便渐调,中药原方去火麻仁10 g,郁李仁10 g,加浮小麦30 g,糯稻根15 g,麻黄根12 g,五味子6 g。2017年9月9日三诊,胸骨后灼痛明显减轻,上方继作调整,善后调理。

按语:本案老年女性患者,气阴亏虚,阴虚火旺,煎灼心液成瘀,心失濡养,不荣则痛,心脉瘀阻,不通则痛,发为胸痹心痛。治以滋阴清热、宣痹止痛为法。患者胃脘隐隐灼痛,为脾胃阴虚之征,脾胃失于健运。《格致余论》认为老年人多“内虚脾弱,阴亏性急”,故老年疾患常以养阴理脾之法治之。《本草纲目》云黄精能“补诸虚……填精髓”,故方中黄精养阴生津,以“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太子参、炒白术、茯苓丁、生甘草四药合四君子汤之意,补气健脾促进气血津液的化生;“气机不转,一苛难除”[6],临证常以治气为关键,采用补气、 理气之品调畅气机,四君子汤虽可益气健脾,但升发气血之力不足,气血不能升发上升至胸中,宗气不能贯脉中以助血行,故予枳壳、桔梗宣畅全身气机,使胸中气血充沛,血脉通畅,胸闷等自可改善。陈仁富等[7]报道,四物汤配方颗粒可维持血管紧张度的平衡状态,保护心肌免受缺血损伤,故配伍熟地黄、赤白芍、全当归及川芎补血养血、祛瘀止痛;另外,吾师从“一味丹参顶四物”之意,且丹参可改善血液流变学、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血小板活化[[8],遂伍丹参活血祛瘀。综观全方,益气养阴为治病之本,祛瘀通络为治病之标,以达标本兼顾之功。

4 结语

余跟师于临床,知师崇尚脾胃学说,继承并发扬了“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以胃气为本”的中医学理论。对于现代老年高发的冠心病,强调脾胃虚弱致气血生化乏源,以此引发气虚、血少、痰凝、血瘀的证候,临证寻求发病之根,论治重视“调中央以通达四旁”,益气养阴治本为主,组方升降相宜而兼顾祛瘀化痰,用药四两拨千斤。临证以益气养阴汤加减治疗冠心病,治病求本,辨证施治,遣方用药随证加减,取得了较显著的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气阴胸痹气虚
张艳治疗胸痹临床经验
活血化瘀法论治胸痹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气虚便秘用白术莱菔汤
气虚了,病多了
生脉饮在气阴两虚型心力衰竭中的应用
糖网1号方治疗气阴两虚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积血22例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辨证施护胸痹60例
加味炙甘草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气阴两虚型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