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脑梗死患者粥样斑块诊断中应用颈动脉彩超检查的意义及作用
2019-01-05周娜娜
周娜娜
脑梗死在临床上是老年患者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之一,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脑梗死患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颈部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因此对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正确诊断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意义重大,随着医学超声技术的完善与发展,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彩色超声技术在全身动脉病变的检查中得到较好的应用[1-3]。为了探讨彩色超声技术诊断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意义和作用,本院对70 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以及70 例老年健康体检者进行了彩超颈部动脉检查,现将检查结果作一详细总结,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 年3 月~2018 年3 月本院神经内科收入院治疗的70 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70 例老年人作为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均经CT 或磁共振成像确诊为脑梗死,对照组均经CT 或磁共振成像诊断为无脑梗死,两组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两组研究对象均无精神类疾病,均无认知障碍,均经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组患者中,男43 例,女27 例;年龄47~76 岁,平均年龄(63.7±5.6)岁。对照组中,男42 例,女28 例;年龄45~79 岁,平均年龄(64.1±6.4)岁。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器,探头频率是5~12 MHz,型号是SSA-660A。术者对需要检查的对象摆好体位,一般取平卧位,肩下可垫一软枕,被检查者头微后仰,将颈部完全暴露伸展,以方便医生的操作顺利进行。告之被检者头偏向一侧,头偏侧与检查部位方向相反,扫描时从被检查颈部总动脉开始,沿着锁骨上胸锁乳突肌外侧进行纵切扫描,之后扫描双侧颈部总动脉,交叉部位以及外部颈动脉,一直到被检查者的颅内处的位置,以上检查结束以后,将彩超仪的探头进行旋转90°,进行血管走向的横向扫描,观察二维图像中血管壁、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血管内径、管腔内有无斑块、出现斑块位置以及回声特点等。对被检查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进行测量应控制在3 次左右,结果取3 次测量的平均值。对检查中紧张的患者应进行安慰,保证被检者体位正常,以保证检查的顺利进行。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 观察比较两组颈动脉粥样斑块数量和类型 通过扫描过程中粥样斑块的回声情况,对颈部粥样斑块的数量和类型进行判断。其中有脂质型、纤维型、钙化型以及纤维脂质型四种类型。
1.3.2 观察比较两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态。对扫描到的颈动脉粥样斑块进行影像学分析,形态有规则型、轻中度不规则型、重度不规则型。
1.3.3 观察比较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如果厚度<1.0 mm 为正常厚度,中膜厚度在1.0 mm~1.2 mm 之间视为内膜粗糙,如果中膜厚度>1.2 mm 则被视为动脉粥样斑块。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颈动脉粥样斑块数量、类型比较 研究组患者中检测出斑块数量为107个,斑块类型分别为脂质型斑块88个,纤维型斑块8 个,钙化型斑块7 个,纤维脂质型斑块4 个,以脂质型斑块居多,脂质型斑块发生率为82.2%;对照组中检测出斑块数量为27 个,斑块类型分别为脂质型斑块7 个,纤维型斑块6 个,钙化型斑块8 个,纤维脂质型斑块6 个,脂质型斑块发生率为25.9%。研究组患者斑块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斑块类型中脂质型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态比较 研究组患者中检测出斑块总数为107 个,其中规则型斑块34 个,轻度或中度不规则型斑块39 个,重度不规则型斑块34 个,不规则型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68.2%;对照组中检测出斑块总数为27 个,其中规则型斑块26 个,轻度或中度不规则型斑块1 个,重度不规则型斑块0 个,不规则型斑块发生率为3.7%;研究组患者颈动脉不规则型粥样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为(1.20±0.4)mm,对照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为(0.64±0.13)mm,研究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临床出现脑梗死的患者数量也不断增多,脑梗死发病急,病情发展非常迅速,病后出现残疾率高,重症脑梗死可致患者死亡[4-6]。因此对脑梗死急救原则为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为主。对于脑梗死的患者及时诊断,对于患者的预后治疗意义重大,因此为脑梗死的老年患者进行科学诊断就成为了临床关注的重要问题。临床研究发现,颈部动脉出现粥样斑块与患者突发脑梗死关系相当密切。患者颈部动脉出现粥样斑块,粥样斑块突入管腔,管腔内部有压力,在压力作用下,粥样斑块会出现破裂,脂质等物质就会暴露在外,激活血小板,直接导致机体内部的凝血机制启动,导致血栓形成,患者还容易出现出血、斑块脱落,导致患者出现脑梗死,因为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直接原因,因此临床上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诊断意义重大[7]。对颈动脉粥样斑块诊断常用的技术有彩超、螺旋CT 及磁共振成像等,螺旋CT 及磁共振成像因成本较高,而且操作复杂,需应用造影剂,所以一般情况下不是患者常规检查项目。应用多普勒彩超检查颈动脉具有明显的优势,彩超操作简便,是无创检查,可重复检查,因人体颈动脉的位置较浅,彩超既可直观地观察颈动脉情况,还可以将患者颅外脑动脉的状况进行观察,医生可以根据扫描图像分析出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态、数量、大小,可直观血管具体狭窄程度,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可及时显现。因此应用彩超对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进行检查,对患者的病情、诊断以及预后的治疗具有积极作用[8-10]。
在此次试验中,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70 例老年脑梗死患者及70 例健康体检的老年人均进行了颈部动脉检查,检查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数量为107 个,对照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数量为27 个,研究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斑块类型中脂质型斑块发生率82.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5.9%,颈动脉不规则型粥样斑块发生率68.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为(1.20±0.4)mm,对照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为(0.64±0.13)mm,研究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颈动脉彩超检查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检测具有明显的可靠性及优越性,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脑梗死患者的后续治疗康复及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适宜临床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