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卫气不得入于阴”理论谈不寐临证发挥
2019-01-05朱淑瑜
●林 杰 吴 强 朱淑瑜
不寐乃临床常见病,现代医学称之为失眠病。是指无法入睡或入睡困难或睡眠多梦,睡眠质量下降和睡眠时间减少,使注意力下降,严重影响生活。相关研究还表明失眠是冠心病发作和糖尿病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1]。同一病人不同的临床医生辨证可有不同,这并不是说一些医生的辨证不准确,只是所采取的辨证方法不同。如有些医生采取的是脏腑辨证,有些则是六经辨证,故临床辨证,贵在选取。现以《黄帝内经》的阴阳学说为基,浅谈卫气不得入于阴而引起不寐的病机及其临证发挥,以期能为临床医生对不寐的辨证论治扩宽思路。
1 阴阳失交,卫气不得入于阴而致不寐
《灵枢·邪客》曰:“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则阳跷满,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暝。”通过此理论可以清楚了解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的运行规律。一旦卫气正常的运行受到影响,就会出现卫气不得入于阴,人即出现不寐现象。是何造成了卫气不得正常入于阴呢?从本质上来说便是阴阳失衡。“营卫之气,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寐”,阴阳一旦失去平衡,则营卫运行失常,夜晚卫气无法入于阴分,故出现“目不瞑”。因此对于不寐的治疗应以调和阴阳、恢复阴阳平衡为治疗原则,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阳气盛者则应泻其有余,阴气不足者则必须补其阴气。补虚泻实,方能恢复人体正常功能。疏通人体卫气,沟通阴阳跷脉,交通阴阳以达消长平衡,卫气方能入于阴,从而实现正常寤寐。因此,在卫气不得入于阴的病机上,应从阴阳失交的角度来进行辨证论治。
1.1 卫气不足《黄帝内经》理论认为一个人睡眠的好坏与人体卫气的循行正常与否有密切关系[2]。《灵枢·卫气行》中详细地阐明了卫气的人体运行规律:“阳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藏”。这说明卫气昼夜运行,无休无止,如环无端,但却有行于阴分、阳分之别。白昼卫气运行于阳经及体表,使人体之阳气盛于外,人寤则得以正常活动;夜间人之卫气入于体内,运行于阴经和五脏,人寐而得以休息。阴阳正常交接人体方能正常入睡,一旦出现异常,即像《灵枢·大惑论》中说到的“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目不瞑矣。”王洪图等现代名医基于以上观点认为“留于阳则阳气满,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暝”可为一切不寐之总纲[3]。在《灵枢·口问》中亦说到:“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李中梓对于此注解:“凡人之寤寐由于卫气,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则动而为寤,夜行于阴,则静而为寐”。寤寐是人体随自然阴阳消长变化规律产生的一种生理现象。卫气的昼行于阳、夜行于阴的生理特点,是保障人体阴阳消长变化的关键,是获得正常睡眠的关键[5]。
案一肖某,女,24 岁。2017 年7 月18 日初诊。患者失眠近6 个月,表现为入睡困难且每日凌晨5~6时自动醒来,醒后再难以入睡,伴烦躁易怒,乏力,口干,易汗出,平素带下正常,月经规则,但量偏少,饮食二便均正常。因夜不能寐,对此深感痛苦。视其舌尖红,苔薄白,精神不佳,面色略黄,脉弦细,无其余不适。追问病因,自诉一向体健,但近半年来开始减肥,运动量大,时常大汗淋漓。吾乃悟此不寐必是因过汗误伤阳气,卫气不与荣气协调所致,遂致卫气不得入于阴,而造成不寐。故予桂枝汤为基础方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药用:桂枝12g,白芍12g,生姜9g,炙甘草9g,大枣6枚(掰),龙骨15g,牡蛎15g,酸枣仁3g,香附9g,黄芩6g。5 剂,水煎服,第2 煎于睡前1.5小时左右服。并嘱患者运动适度,不可大汗,忌食生冷。服完5剂后,患者已能正常入睡,且能睡到7~8时再醒,情绪亦好转良多。
按正如《灵枢·大惑论》中所提到的,正常睡眠是必须满足“卫气夜行于阴,阴气盛则目瞑”。一旦机体受内外之邪所扰,则易致营卫之气不和,进一步导致失眠。该女为年青女性,既往体健,因减肥过度运动,令汗出淋漓似水,长久于此,使卫气大伤,营卫之气的循行失其常度,故出现明显入睡困难且早醒现象;长期失眠,故烦躁易怒、精神疲惫不佳;卫气受损不能顾护于外,致营不安于内守,故见易汗出、乏力等症。患者虽患病日久,因其饮食情况一直较好,化源充足,尚未引起其他变证。营卫失度、阴阳失调是本患者的总病机。故以桂枝汤和阳滋阴、调和营卫,并配以龙骨、牡蛎重镇潜阳安神;酸枣仁宁心安神;香附疏肝解郁。诸药合用,使卫阳得复,营卫得调,卫气恢复正常循行,故目得瞑矣。本证切合卫气不得入于阴的病机,用药合理,故效如桴鼓。
1.2 卫阳过盛《灵枢·寒热病》中讲到:“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在项中两筋间,人脑乃别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出,阴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卫气依靠阴阳跷脉通过其循行而散布全身,“卫气行于阳,则阳跷脉盛,目张而不欲眠;行于阴,则阴跷脉盛,目闭而欲睡。”[6]通过本条经文的阐述,阴阳跷脉交会通项入于脑,可直接影响到人体睡眠。跷脉经气正常运行,卫气于夜晚得以正常行于阴分,才能正常调节眼睑之开合来控制人体睡眠。同时《灵枢·寒热病》也提到:“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从经文中可见,阴跷脉与阳跷脉功能失调,易导致阴阳消长不协调,使人体发生阴阳偏盛的变化。阳盛则阳跷盛,阳不入阴,阳浮于外,故阳气聚结于阳跷脉,人体之阴阳不能相交互,卫气便难以入阴,从而导致不寐的产生。张洪等通过实验表明针灸阳跷脉循行路线上申脉、跗阳并配合阴跷脉的照海等穴来治疗失眠,相对西药来说有明显的治疗优势[7]。此类例子提醒我们当卫阳过盛时,应调整其阳偏盛程度,泻其有余,使卫阳正常入阴,人便得以正常寤寐。在中药治疗方面,当卫阳过盛时,我们必须泻其有余,或清热潜阳,或清热滋阴,使阴阳合和,失眠得治。
案二蔡某,女,44 岁,以“肌酐升高14 年,失眠4月余”为主诉入院。近4个月来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常以四肢支撑着身体入睡,睡前多自服玉叶解毒颗粒以助睡眠。伴夜热身痒,但体温正常,后背多发疔疮,易大汗出,性急,稍感疲乏,口干欲饮,纳可,无尿,大便正常。4 年前已绝经,绝经前月经正常。舌质暗红伴有点刺,苔薄黄中间稍剥脱,脉稍沉大而有力。患者热象明显,卫分热甚,夜晚影响卫气正常运行于阴,同时又见疲乏,口干欲饮,舌苔见剥脱。综合分析,遂以白虎加人参汤清热滋阴以治疗。药用:知母15g,生石膏20g,甘草9g,人参12g,麦冬15g,炒麦芽30g,丹参20g,连翘12g,赤芍9g,生姜6g,陈皮6g。3剂,水煎服,第2煎于睡前1.5小时左右服。3剂后睡眠质量明显提高,半小时内便能入睡,且未再用四肢支撑着身体入睡,夜热身痒也明显缓解,后背疔疮明显较前消退。
按本案虽未完全符合白虎四大症,但患者热象明显,且易汗出,并于夜晚自感发热,脉虽稍沉,却沉而有力,乃一派实证之象。晚上睡时辗转反侧,出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因此通过四肢支撑着身体入睡以外泄阳气。同时常睡前自服玉叶解毒颗粒,使过旺的阳气消耗,从而借助外力使卫阳于夜晚入阴,方以入睡。结合患者舌象及口干欲饮症状,又有明显的气阴不足表现。故予白虎加人参汤,于清热之中兼以益气阳阴,同时加用麦冬以增加养阴生津之力;连翘清热散结,并配以丹参、赤芍活血消臃;陈皮以理气化滞;炒麦芽以防大量寒凉药物伤胃。诸药合用,泻阳有余,补阴不足,使阴阳得调,卫气入阴,故不寐得愈。
2 邪扰脾胃,卫气不得入于阴而致不寐
通过分析卫气不得入于阴所引起的不寐,可知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影响卫气的顺利运行周身,夜晚阴阳不得正常交接。依据《灵枢·营卫生会》中所说:“营行脉中,卫行脉外”,故卫气应与营气相伴而行。以十二经脉运行为基,可知其夜晚阳入于阴的时辰交接的经脉正好为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因此一旦邪扰脾胃,影响此二经经气运行,便易影响卫气的运行,引起不寐。同时这正符合《素问·调经论》中说的:“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观点,脾胃之气运行不畅,不能正常行使“脾为之使,胃为之市”之功,即脾胃“转枢”作用受限,经脉运行不畅,五脏气机阻滞,遂影响卫气运行而致不寐。后世医家创制许多治失眠的方剂,多数都考虑到脾胃状况而用药。这不仅仅是因为脾胃为人体五脏藏神之“枢纽”[8],还有一重要原因是脾胃失和会影响卫气正常运行。因此对于此类卫气不得入于阴的不寐患者,应以调和脾胃,理气导滞为主。王洪图教授通过整理名医名家病案,得出结论为半夏为治疗不寐最常见用药,可见调理脾胃为治疗不寐病关键用药。
案三周某,男,51岁,2018年6月5日初诊。睡眠质量不佳,入睡困难,多梦4个月余。且多为噩梦,纳差,胃部午饭前常感不适。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深夜时常胃脘部有些许疼痛,痛时偶服铝碳酸镁片,时常头晕,乏力,面色略黄,精神略显疲惫,内心烦躁,伴口干口苦,晨起吐黄痰,大便不成形,夜尿2 次,舌尖红,苔黄腻,脉弦。乃辨为痰热内扰,脾胃气机受阻,转枢功能失常,卫气不得入于阴而致失眠。故治以黄连温胆汤加减以清热理气化痰,和胃助眠。药用:黄连3g,法半夏9g,陈皮6g,竹茹9g,枳实6g,赤芍15g,茯神15g,白术12g,生姜6g,大枣2枚,延胡索9g,柴胡9g,珍珠母20g。5剂,水煎服,第2煎于睡前1.5小时左右服。并嘱患者适当运动,忌食生冷油腻、辛辣之物。服完5 剂后,患者睡眠明显改善,除药后第1 天外,未做噩梦,胃痛次数明显减少,疼痛程度亦减轻。
按患者因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时常疼痛不适,加之内生痰热,脾胃气机受阻,气机升降功能失常,长此以往,进一步影响睡眠造成入睡困难,且易做噩梦;长期睡眠质量不佳,加之患者年龄较大,故时常出现头晕、乏力、面色略黄、精神略显疲惫,且久病不愈必影响心情,以致烦躁;痰热内扰,故出现口干口苦、晨起吐黄痰、舌红苔黄腻等症。故治疗上考虑以温胆汤清热理气化痰、和胃助眠,并配合珍珠母重镇安神;柴胡疏肝解郁;赤芍、延胡索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诸药合用,调理阳明,使卫气得以顺利运行,不寐症状得以明显改善。
3 注重调五脏情志对“卫气入阴”的作用
《灵枢·大惑论》中提出:“先其藏府,诛其小过,后调其气,盛者泻之,虚者补之,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乐,定乃取之。”强调了情志调节在人体脏腑功能上的重要性。因此,注重情志调节也是治疗不寐病的一个重要内容,并往往起到治愈不寐病证的杠杆作用。所谓相由心生、形神合一,都体现了心理和生理的密切联系。人的精神活动可以影响自身脏腑气血功能的正常运行。情志太过或不及皆可导致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而使阴阳失衡,导致不寐。因此,在治疗不寐病时,多加留意患者精神、情感状态,再制定解决疾病之法。这即所谓的“先明知其形志之苦乐,定乃取之”。并且肝气性升发条达,若情志不畅,肝气疏泄失常,则可影响卫气的出入走行,入夜后卫阳难寻其道,阳浮于外,卫气不得入于阴,也会加重失眠,形成恶性循坏。
4 小结
《黄帝内经》一书乃中医理论之基石,其中的睡眠理论为研究睡眠生理机制及病因病机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后世不寐的治疗提供思路和原则。因此必须继承其学术思想,深刻理解其理论,方能指导临床治疗。对于不寐病证,运用“卫气不得入于阴”之理法来辨证,其治疗不寐的关键是抓住是否会影响人体卫气的正常运行,进而分析其影响卫气正常运行的病因,最后制定解决之法,不寐证便得以治愈。由于卫气循行特点“日行于阳经(六腑),夜行于阴经(五脏)”,无论何脏腑发生病变,都可影响卫气正常的循行而致不寐[9]。除此之外,卫气的循行也受到其他因素如体质、情志、环境等内外因素的影响,其反映到病因、症状上也具有丰富的内容。临证之时应多加思考,充分领会中医“辨证”的要领及内经“整体观念”,方能药到病除。不可一见不寐病人便一味运用安神定志之药物,或大量养阴清热、交通心肾之品。“卫气不得入于阴”的思想若能灵活应用于临床,必将对一些难治性不寐提供可行性治疗方案,提高不寐的临床治愈率,值得临床医生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