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方集解》的编撰特点及学术思想※

2019-01-05陈巧云

中医药通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医方中焦方剂

●陈巧云 林 渊

《医方集解》系明末清初著名医家汪昂所著。汪氏认为古今方书数量繁多,然仅于方前标注用治某病,而未深刻揭示发病之由、病变所在;一方之中仅罗列药物,亦未阐释所用药物的性味、功用、归经以及配伍等意涵。因此深慨:“方书徒设,庸医浅术……乃拘执死方以治活病”,有鉴于陈言之后“未有继踵而释方书者”,至明兴方有吴崑《医方考》之作,“词旨明爽,海内盛行”,乃仿照《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及《医方考》体例编撰成书。《中国医籍通考》赞曰:“是书既出,遂为后世方剂学之圭臬……无不人手一册”。

1 《医方集解》的编撰特点

《医方集解》全书共分为三卷,书中收罗古今名家之方,以正方及附方的形式选录古今临床常用方剂700 余首,其中正方388首,并汇集众家之硕论名言,详加注释,内容广博扼要,文浅义朗,为后世医者所喜读[1]。

1.1 创新方剂学分类法汪氏在创作时别出心裁,采用独具特色的方剂分类法,表现为以功用分类为主导的综合分类法,并根据医理和病证演化规律依次分为补养、涌吐、发表、攻里、表里、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清暑、利湿、润燥、泻火、除痰、消导、收涩、杀虫、明目、痈疡、经产等21类[1]。既体现了汪氏“以法统方”的学术思想,又结合了方剂的具体证治功用。如此分类则纲举目张,切合临床实际,令学者开卷即益,受到后世医家推崇和喜爱[2]。此分类法一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如清代吴仪洛、张秉成都仿其法而成其作,至今全国中医院校的方剂学教科书仍沿用此法分类方剂。

1.2 选方考究注重临床实用汪氏选方以“诸书共取,人世常用”为宗旨,务求临床疗效确切且药性平和中正,即使书中有一二“厉剂”也是依病情需要,作“攻坚泻热”之用。至于药味幽僻,采取购置不便者,以及标榜治疗奇病怪证之方,概不选录;或虽为古方,但今时少用者,亦不选录。汪氏认为古人制方的特点是药味少而药量重,犹如精兵悍将破垒擒王,所谓“兵贵精不贵多”;今人制剂则药味多而药量轻,以期广撒网而碰巧为治,但毕竟药类繁杂,药力不专。因此,凡药味超过20味者,皆不选录。此说诚颇有见地,然稍显束缚,不免有所偏失,以致一些良方因此遗漏。诸如《局方》至宝丹药味超20味而未见摘录,但其临床疗效还是值得肯定的。

1.3 以方归经,按语别具新意《医方集解》每于录方之后即附署“此手足某经药也”,做出了总结性归类,更有以三焦归属者,如将瓜蒌薤白白酒汤归为上焦膻中,独具创意。此法虽非汪氏首创,然确经汪氏之书而得以广泛为人接受。在注释方面,该书博采广纳,集古今诸名家之解,正如《医方集解凡例》自述道“裒合诸家,会集众说”,以期使学者便于博览群说,免去泛寻浩瀚医海之繁。汪氏每发己论,则以“昂按”作为标识,便于读者辨别,并且“昂按”的内容多为对相关方剂的特殊注意事项进行总结,或针对前人之见进行辨析。这样的按语,对于方论的理论阐述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并能引发学者的思考,实为良法。

1.4 重经方而不非时方汪氏对仲景经方十分推崇,认为“方之祖始于仲景,后人触类扩而充之,不可计殚,然皆不能越仲景之范围”[1]。因此特别注重《伤寒杂病论》的经方选录,全书21 门中,超过半数以上皆以仲景经方为首选。其中发表剂所录正方18 首,仲景经方就占了6 首。然而汪氏尊古而不非今,对于疗效确切的时方也多所录选,如藿香正气散、七宝美髯丹、秦艽鳖甲散、痛泻要方等。

2 《医方集解》突显脾胃为本的学术观点

全书所选金元时期的方剂总共252首,出自金元四大家的就有168 首,占约66.7%[3]。而汪昂深受李杲脾胃学说影响,其中出自《脾胃论》之方多达83 首。此外,《医方集解》开篇即列补养之剂,并于提纲中摘录《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可见其养重于治的学术思想。如《医方集解凡例》自述:“以治病之道当治于未病,故先补养”。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脾胃纳运协调才能化生并布散水谷精微以濡养全身各脏腑、形体、官窍,故有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一称。要之,汪氏意在于告示后学,重视顾护脾胃之气,摄生必先调养脾胃。

3 归属脾胃二经的方论分布概况

《医方集解》于每方之后即署“此手足某经药也”,做出了总结性归类。经统计,汪氏归入足太阴或足阳明之方共199首,占全书正方约51%,覆盖全书21门,脾胃观点贯穿其中。试将以上199 首方剂按其功用大致总结为5类:补养类、祛邪类、理气类、和解类、其他类。并依次略举阐述,以突显汪氏重视脾胃养治的学术观点。

3.1 补养类汪氏于补养剂提纲中论述道:“补者,补其所不足也;养者,栽培之,将护之,使得生遂条达而不受戕贼之患也”,指出补养的目的在于培补正气,使正气内存,邪气不侵。凡以补养药为主组成,具有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治疗各种虚损病证的方剂,统称补养剂[4]。以黄芪鳖甲散、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为例,此三方均使用人参、黄芪、炙甘草、茯苓顾护脾胃、调理中焦,东垣老人曰:“医不理脾胃及养血安神,治标不治本,是不明理也[5]。”此四药药性较平和,不使过峻,补中有渗,不使过滞,实为补脾健胃之佳伍。临床常用参、芪、甘草之属,补脾胃泻阴火,如东垣曰:“参、芪、甘草,泻火之圣药。”汪氏于《本草备药》有曰:“得茯苓补下焦,泻肾火;得黄芪、甘草,乃甘温退大热。”[6]脾胃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气血生化之源,必俟脾胃健旺,始能运化布散精微充养全身,故欲补养必先健益脾胃。

3.2 祛邪类本类方通过发汗、吐下、祛风、胜湿、活血、清热、化瘀、消痰、通利等治法或兼以扶正为辅,以达到祛邪外出的目的,取邪去则正自安之意,涵盖书中发表、涌吐、清暑、攻里、化痰、利湿、祛寒、祛风、润燥、泻火、杀虫等门。本类方中脾胃观点主要体现有三。一是祛邪之剂难免伍有峻利之品,恐有耗伤脾胃之弊,故多于方中酌加顾护中焦之药,以保脾胃生生之气。如白虎汤作为清热峻剂,药性大寒,恐伤胃阳,故方中用粳米护中,甘草缓石膏、知母之峻,以达到祛邪而不伤正的目的。二是通过调理脾胃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或标本同治之意。如汪氏在祛痰之剂提纲中引《准绳》曰:“治痰宜先补脾,脾复健运之常则痰自化”。以二陈汤为例:二陈汤乃临床常用祛痰名方,然而亦可和胃。汪氏早已明言:“二陈非特温胆,亦以和胃也”。方中茯苓健脾渗湿;甘草补虚和中;陈皮、半夏健脾燥湿化痰。四药均入中焦,中焦健旺,气机升降如常,气行则津液四布,自然不会停聚为痰、为饮,可谓标本同治。三是根据病证与脾胃的密切关系,通过补益脾胃,以调和气血营卫,从而促进病证的好转和恢复。如升麻葛根汤、柴葛解肌汤、柴胡升麻汤三方皆以升麻、葛根为主药,同具发散风热、升阳透疹之功,用于发表清热透疹。汪氏引云歧子言:“升麻、葛根乃阳明正药”,说明采用清热透疹常法外,尚应着眼于理脾胃之气,助其升降之能。因脾主身之肌肉,疏理脾胃畅达气机则疹易于透发。可见脾胃之气健旺与否,对于疾病的向愈转归和预后起到重要作用。

3.3 理气类本类方是以调理气机、畅利气血为主要功效。盖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百脉流通,邪自不能生;气郁则血滞,诸证蜂起。故《内经》曰:“百病皆生于气”,而有九气为病之说。汪氏认为“人身之所恃以生者,此气耳,源出于中焦”。因此,调理气机多从中焦着手,而将诸多理气方剂归于足太阴、足阳明二经,如补中益气汤、木香顺气汤、越鞠丸、七气汤、旋覆代赭汤、丁香柿蒂汤、橘皮竹茹汤等。以上诸方多用人参、茯苓、生姜、甘草、半夏、陈皮等中焦药物,意在补益脾胃之气,以复其健运、升降之能。盖因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功能上互相协调,共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全身气血营卫不仅化生于脾胃,也必因于脾胃之气的升降运动方能运行周身而濡养之,故调理气血从中州着手,往往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3.4 和解类凡以和解少阳,疏利枢机,调和肝脾、气血、寒热等为主要作用的方剂皆归于此类。汪氏认为:“和解之剂用以分理阴阳,调和营卫”,而营属阴,卫属阳,实皆化生于中焦脾胃。因此将诸多具有和解作用的方剂归于脾胃二经,诸如黄连汤升降阴阳、黄芩汤太少两解、芍药甘草汤调和肝脾,以及温胆汤、六和汤、清脾饮、痛泻要方、黄连阿胶丸、芦根汤等。此诚汪氏一大学术创见。此类方剂中多用茯苓、白术、生姜、黄芩、芍药、黄连、甘草等作用于中焦脾胃的药物为主。盖脾胃为转枢之地,在功能上脾主升清,为无形之气,清者属阳;胃主降浊,为有形之物,浊者属阴。脾胃调和则阳升阴降各如其常。营卫气血化生于脾胃所运化的精微物质,通过调理脾胃可使营卫调和,寒热不起,从而达到和解之目的。

3.5 其他类凡主治疔疮痈肿、明目等方都归于此类。其中外科多数方中(诸如托里散、托里十补散、托里温中汤、止痛当归汤等)都伍以人参、黄芪、当归、甘草等入中焦脾胃之药。其用意有二:其一,疮疡疾患多为气血壅滞、血败肉腐之证,易于耗伤气血,《内经》有曰:“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而脾主身之肌肉,营出于中焦,适当配伍补脾健胃之品可以补益气血使痈疡易消、易溃、易敛,有托里透脓之妙;其二,于方中加入调补脾胃之药,可以扶正护中,以防疔疮痈疡走黄内陷。足见外科之剂除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外,尚需调补脾胃,以达促进病愈和防止传变之目的。此外,汪氏认为:“目有五轮,而肉轮属脾土,土藏万物,故包四轮”,明目之剂亦不乏从脾胃论治者。诸如石膏羌活汤、防风饮子等,常用人参、当归、葛根等药物,通过培补中土,达到治疗目疾之目的。

4 小结

综上所述,汪昂秉《内经》治未病以及重视脾胃之旨,在《医方集解》中反复突显胃气的重要性,主张“以治病之道当治于未病,故先补养”,强调治病莫若治未病,而治未病首当补养脾胃之气的“养重于治”的学术观点,其将补养之剂列为《医方集解》第一卷,并将所选录388 首正方中超过半数归属于脾胃二经,覆盖全书21门类,贯穿始末,即是明证。遍览《医方集解》,汪氏的脾胃学术观点可归纳为三:其一,通过培补中土,充养正气,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即治未病思想;其二,在治疗过程中顾护胃气,以防峻烈之药损伤胃气而生他变或加重病情;其三,通过预培胃气,先安未受邪之地,以防病气深入。以愚管见,不揣鄙陋,请广大同仁不吝赐教。

猜你喜欢

医方中焦方剂
蒙医药清瘟杀黏类方剂组方的知识发现研究
基于信任模型的中医药方剂相似度计算方法
态靶结合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
中药方剂,新冠肺炎患者的福音
芳香三味饮加减治验浅析
何谓中医“七方”
王作顺主任运用“因时学说”治中焦病经验举隅
良医拒传方
良医拒传方
良医拒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