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大棚羊肚菌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总结
2019-01-05王国书冉隆俊段发远
王国书,冉隆俊,田 霜,段发远
(贵州省凤冈县农牧局特色产业发展与培训中心,贵州 凤冈 564200)
羊肚菌(Morchellaspp.)是名贵的珍稀食用菌之一,因结构与盘菌相似,上部菌盖形似羊肚菌而得名。羊肚菌具有较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具有抗肿瘤、抗氧化、降血脂、护肝等功效[1],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备受欢迎。为探索室外大棚羊肚菌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将其在同等生态条件下进行大范围推广,为凤冈县农牧局特色产业发展与培训中心于2015年从四川绵阳地区引进该技术。经过3年的多点试验栽培,产量达 3 000 kg·hm-2~3 750 kg·hm-2,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了进一步扩大栽培面积、促进菇农增收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障,同时,对室外大棚羊肚菌优质高效栽培研究提供参考。
1 母种准备
目前人工栽培只限野外仿生大棚栽培,对于大面积栽培还有相关问题尚待解决。如对羊肚菌的物种形成机制知之甚少,且人们对羊肚菌多样化的生态特性所具有的生物学意义并不了解等[2]。目前可以进行纯人工栽培的羊肚菌品种有变红羊肚菌(Rufobrunnea clade)、梯棱羊肚菌 (Morchella importuna)、尖顶羊肚菌(Morchella conicaFr.)、六妹羊肚菌(Morchella sextelata)、七妹羊肚菌(Morchella septimelata)等。
通过3年的试验,在凤冈现有生态条件下栽培,确定以六妹羊肚菌、梯棱羊肚菌品种为宜。对上述2个品种比较,又以六妹羊肚菌较为突出,其产量高、品种优,对环境适应性较强。
2 原种和栽培种
原种和栽培种配方基本相同,最好采用高温高压灭菌,常见配方如下。
配方1:杂木屑65%、麦粒30%、石膏1.5%、生石灰1.5%、腐殖土2%;配方2:杂木屑70%、麦粒 20%、麸皮2.5%、黄豆粉 2.5%、石膏 1.5%、生石灰1.5%、腐殖土2%。
以上配方任选一种即可。
2.1 原种接种方法
原种由母种接入,每支母种可接原种4瓶~5瓶,选用750 mL玻璃瓶作为原种瓶,把接好种的原种玻璃瓶,在18℃~20℃黑暗条件下培养,15 d~20 d即可长满菌丝,最迟在25 d时用作生产栽培种。
2.2 栽培种接种方法
栽培种由原种扩繁而来,每瓶原种可接栽培种40瓶~50瓶。栽培种通常选用(14 cm×28 cm) ~(14 cm×30 cm) 的聚丙烯菌种袋,袋口用透气菌种套环封口,每袋装料湿重约500 g。
2.3 原种和栽培种的培养
原种或栽培种接种后,移入培养室养菌,培养室要求:墙面清洁、地面干燥、无病虫害、门窗遮阳避光。原种或栽培种培养前期的10 d~15 d期间,温度应控制在20℃~22℃;培养后期可将温度调整为18℃~20℃;低于3℃或高于25℃都不利于菌丝生长;室内空气相对湿度需保持在70%左右;保持室内通风透气;定点检查菌丝生长情况,及时挑出受污染的菌种,以菌龄20 d~25 d为佳。
3 外援营养包
3.1 配方
杂木屑35%、谷壳25%、麦粒35%、石膏1.5%、生石灰1.5%、腐殖土2%。
3.2 制备方法
选用12 cm×24 cm聚丙烯塑料袋,每袋湿重300 g左右,用U型扣扎口机扎口。常温常压或高温高压灭菌,在大田播种7 d~10 d后,将营养包单面扎孔,使扎孔面朝下,平放在厢面上,与表层土壤要充分接触,以利于菌丝尽早长入袋中;营养包间距保持在40 cm左右,营养包的用量为每亩用量1 600袋~1 800袋,营养包内菌丝长满后35 d~45 d即可移走。
4 栽培方法
4.1 羊肚菌大田栽培的工艺流程
搭竹杆棚架、盖棚膜、盖遮阳网或钢架大棚盖网→大田清除杂草→撒生石灰粉→旋耕→耙细→划线→开厢→补水→播种→覆土→安装滴灌系统→覆地膜→揭开地膜摆营养包→保温→菌丝生长阶段水分管理→揭除黑地膜→取营养包→浇催菇水→出菇阶段水分管理→采收→烘干→包装销售。
4.2 栽培时间和生长周期
羊肚菌是低温型品种,不同地区秋季温度略有不同,需要在气温连续几天都稳定在20℃以下,才可播种。
凤冈县可在每年10月底至11月中旬播种。最佳播种时间是:霜降节气后7 d内播种,即10月23日~10月30日。
播种后,根据厢面土壤干湿情况补足水分,然后覆盖厚度为0.014 mm的黑色地膜,播种7 d~10 d后摆放营养包,放好营养包后,即进入菌丝生长期水分管理阶段,保持空气相对湿度65%~70%,地表层土壤绝对含水量20%~25%;在次年元月下旬气温回升到8℃以上时,揭开黑色地膜,并及时取走营养包,同时浇催菇水催菇,催菇3 d~7 d后,地表有原基出现,由此进入出菇期水分管理阶段。在元月底至3月底原基或子实体生长期间,空气相对湿度需保持在85%~90%,表层土壤绝对含水量在22%~28%。使用95%遮光率的6针遮阳网,棚内地表光照强度在400 lx~800 lx,有利于羊肚菌原基和子实体生长。羊肚菌具有好氧性,因此在子实体生长期间注意棚内通风透气。昼夜10℃左右的温差,有利于子实体的生长。地表土层温度(12±3)℃是羊肚菌子实体最适宜生长阶段,当地表土壤温度超过15℃,环境气温超过18℃,不再形成原基。当环境温度连续3 d超过25℃时,即将结束生产季节。
4.3 栽培场地选择
水稻土更适合羊肚菌栽培,沙土不易涵水,菌丝易干死亡。加上沙地腐殖质含量不高,水稻土属于壤土,保水保温性能好,易于菌丝萌发生长,且含有大量的水稻根腐殖质,是出菇最高的根本原因[4]。羊肚菌栽培场地应选择地势平坦、接近水源、避风向阳、交通方便、排水良好、土地肥沃且无污染源的地块,以黑色沙壤土为佳。
地块要平整,坡度0°~5°,不能太陡。海拔在100 m~3 000 m均可。
大田要及时清除杂草、秸秆及其农作物残留,一般不使用除草剂。
大田要提前1个月整地,用旋耕机翻耕土壤前,先在地表撒生石灰粉消毒,使用量为1 125 kg·hm-2~1 500 kg·hm-2;旋耕时,第1步先深耕20 cm以上,第2步再将土块破碎成小于5 cm的细土待用;大棚四周需开好排水沟,田块水分大的应及早排水沥干,水分不足的应补足水分。
地表旋耕耙平后,用生石灰粉划线,按白粉线开沟,开沟后,整理沟面做厢,厢面宽80 cm,厢与厢之间沟宽40 cm,沟深20 cm~30 cm,可人工开沟或用开沟机开沟。
大田整地前,如是钢架大棚先要盖好遮阳网,如是竹杆拱形大棚,要先搭建好大棚,才可以整地。建棚盖好遮阳网后,在日出前8 h或阴天或日落后耕地整地,这样可减少地表70%的杂草萌发。
4.4 土壤pH调节
羊肚菌在偏碱性的土壤中具有生长优势,土壤以pH值7~7.5为宜。根据羊肚菌在分类、成分、生态及药理方面的相关研究和报道,目前人工栽培只限于野外仿生大棚栽培,且不能大面积推广,还有相关问题有待解决。如对羊肚菌属的物种形成机制知之甚少,人们对羊肚菌多样化的生态特性所具有的生物学意义并不了解等[5]。使用生石灰粉1 125 kg·hm-2~1 500 kg·hm-2调节土壤酸碱度。
4.5 搭建遮阳大棚
在没有钢架大棚的条件下,要用竹杆搭建拱形大棚,棚宽6 m,棚中高1.8 m~2.0 m,长度因地势而定,一般不超过50 m。棚外先覆盖厚度为0.1 mm~0.15 mm、宽9 m的聚乙烯薄膜,再覆盖黑色遮阳网,应选用遮阳率95%、密度为6针的遮阳网,宽度8 m,长45 m~50 m。最外层遮阳网上用绳索固定好,大棚四边用土压实。棚内每5 m加1个支撑竹杆,大棚两头要用棚膜和遮阳网封好,大棚两头中间还要各开1个进出简易棚门。竹杆大棚要搭建牢固,防止种植期间被风吹走或被雪压垮。
棚内地面要安装滴灌设施,厢面滴灌软管为黑色聚乙烯材料,直径 20 mm,厚度 0.10 mm~0.15 mm,在软管上每隔10 cm设有1对0.07 mm滴水孔,并将软管铺设在厢面上;支管可采用直径5.1 cm的硬质塑料管,在棚内横向进行单条式支管供水;在厢面长度方向铺设滴水软管,通常每个厢面铺2 cm的软管3条,如铺单条软管,应选用5 cm的微喷软管放在厢沟中,每条沟中放入1条软管,软管上每隔25 cm~35 cm打有1对0.07 mm喷水孔;最好用3条2 cm软管滴灌,可使地膜覆盖的厢面,实现膜下全覆盖补水,也有利于原基和子实体生长期间,厢面无害补水,每小时每个滴水孔滴水量在1 L~1.5 L;软管与支管联结处及软管未端要扎紧,以防漏水,软管铺设后应通水检查滴水情况,使滴水孔朝上,如软管滴水正常,水管即绷直拉长,软管未端要用木棍固定。应根据滴灌面积的大小配备水泵和水过滤器,以确保出水量和滴灌效率。在播种后、覆地膜前,将软管安装到厢面之上;当季生产结束后,滴灌软管可拆卸收藏,以便下季继续使用。
4.6 播种
当环境最高温度稳定在20℃以下时,即可播种。凤冈县可在10月底至11中旬播种。播种前地表土层绝对含水量在25%~28%,即土壤可手捏成团,但不出水或手上无明显水印,且泥土不粘手,土团丢地即散开。采用沟播或撒播,用种量4 200袋·hm-2~4 500袋·hm-2,菌种湿重约150 kg,实际可播种面积约400 m2,即每平方米用种约0.75袋。
播种方法:先将拆开菌种的生产工具、盛放菌种容器、菌包和工作人员双手进行消毒后,再将栽培种从菌袋中取出放入盆中,用手捏碎菌种,均匀撒在厢面或播种沟内,然后覆土3 cm~5 cm,覆土后如水分不够要补足水分;播种时,要同步覆盖黑色地膜,黑地膜有保温保湿和遮光抑草作用,地膜需每隔50 cm压上土块,以防止其被风吹走。
5 摆放营养包
播种后7 d~10 d,揭开黑色地膜摆放营养包,按每亩1 600袋~1 800袋进行摆放。并用排钉在营养包单侧扎9个孔~12个孔,且扎孔面朝下,呈梅花型摆放在厢面上,需保持营养包与表层土壤充分接触,营养包摆放在厢面上的时长约为45 d左右。
6 菌丝生长和出菇管理
羊肚菌菌丝生长阶段,土壤绝对含水量在20%~28%。地表覆膜后,可不考虑棚内空气湿度,只要保持好土壤水分即可。菌丝生长阶段无需光照,其生长一般在播种后60 d左右,营养包摆放45 d左右。凤冈县约在次年元月中下旬时环境温度回升到10℃~12℃以上,地表土壤温度回升到8℃以上,此时羊肚菌菌丝就要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阶段。这时可揭除黑色地膜,取走营养包,浇催菇水催菇。且只能浇水浇透,而不能大水漫灌,浇水可分2 d浇足。催菇后3 d~7 d,地表有原基出现。原基出现后就不能再浇水,可用滴灌保持地表土壤的绝对含水量在20%~28%,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85%~90%。还需保持棚内通风透气,可在上午9点以后打开两头的棚门,下午4点以前关门;晴天可正常开门,阴雨天晚开或不开门。在8℃~12℃时,原基和子实体生长很慢,需要20 d~25 d才能达到采收标准。
7 采收
当首批原基出现后,在温度(12±3)℃条件下,羊肚菌子实体生长很慢,需要20 d~25 d,羊肚菌菌盖凹坑才完全张开,此时即可采收。当日均气温15℃以上时,子实体生长速度很快,10 d~15 d就能达到釆收标准。采收后及时烘干,以免影响品质。如速冻可保存1年。
8 烘干
采收后的羊肚菌,要在4 h内进入烘房及时烘干。烘干时,需注意把温度控制在35℃~40℃,烘干4 h~6 h,及时排湿;升温到45℃左右,烘干8 h,注意保温排湿;升温到45℃~50℃,烘干 4 h~6 h;降温到40℃,烘干4 h~6 h。检查货物己彻底干燥后,将其装入透明塑料袋密封,避光低温在干燥阴凉处保存。
人工栽培的羊肚菌子实体制作的鲜干菇比一般为 (8~13) ∶1,平均值为 10 ∶1。
9 病虫害管理
因贵州地区气候温和,空气湿润,羊肚菌易发生虫害,主要有跳虫、线虫等。
在菌丝生长阶段,可在地表面撒施1次浓度为6%的四聚乙醛颗粒以诱杀蛞蝓、蜗牛等软体动物,其每667m2用量为40 g~60 g,虫口大时,可补施1次。
出菇期间棚内外可悬挂粘虫黄板或安装诱虫灯以诱杀各种害虫。不能使用任何农药杀灭害虫。
10 病害
病害主要包括镰刀菌、细菌性病毒病。只要保持大棚内通气良好,防止土壤湿度和空气湿度过大,即可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要注意及时清除染病子实体,且不能施用农药对其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