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检查在上肢动脉中的应用价值
2019-01-05吴桂兰
吴桂兰
(昆山市淀山湖人民医院影像科 江苏 昆山 215345)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分析2018年12月-2019年6月超声检查的90例上肢动脉患者的资料,其中男性70例,女性20例,年龄56~94岁,平均年龄(68.5+-10.9)岁。1.2 方法
患者体位:取仰卧位,上肢外展外旋,手掌面向上,手臂置检查床上。
仪器及扫查方法:肢体血管相对表浅,常规使用线阵探头,探头的频率一般选择在7.5~10MHz范围,如果受检查者肥胖,四肢粗壮或较深部位的血管(锁骨下动脉起始部)时,应使用较低率的探头。在扫查的过程中要注意仪器的调节:适当的增益,适当的速度量程,正确的选择彩色取样框的倾斜角度,调节频谱的取样容积。
探查步骤:检查首先从胸骨上窝锁骨下动脉开始,应尽量显示双侧锁骨下动脉起始段、无名动脉,依次检查腋动脉、肱动脉、尺桡动脉,注意左右锁骨下动脉起自不同部位,左起主动脉弓,右起头臂干。
2.结果
动脉内膜增厚伴斑块:75例,多位于锁骨下动脉起始部及右侧头壁干,若锁骨下动脉起始段显示欠佳,应观察椎动脉血流方向,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锁骨下动脉近段严重狭窄。动脉中内膜增厚伴斑块,老年人多见,主要表现为动脉内膜增厚,毛糙,回声增高,血管呈不规则扭曲,动脉内壁可见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强回声斑块,管腔呈不规则狭窄和扩张,可有血栓形成,血流成像可见管腔血流束变细,管累血管以中大型动脉多见,常伴有其它动脉的硬化。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6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发展缓慢的动脉和静脉节段性炎性病变,青壮年多见,受累动脉中以中小型动静脉多见,管壁全层增厚,外膜模糊,管腔节段性狭窄或闭塞 。
动脉瘤:9例,其中假性动脉瘤7例,真性动脉瘤2例,动脉瘤包括真性动脉瘤和假性动脉瘤,发病原因主要为外伤性,其次为动脉粥样硬化,医源性吻合口动脉瘤及感染性。真性动脉瘤主要表现为搏动性肿块,真性动脉瘤超声主要表现为梭形或囊状膨大的无回声区,瘤壁仍具有动脉壁的各层结构。假性动脉瘤主要表现为动脉旁无回声或混合性回声区,破口处见双向血流。夹层动脉瘤主要表现为受累动脉内膜分离,分离的内膜呈线状弱回声,将血管分为真假二腔。
3.结论
在上肢动脉的超声探查中,首先要选择恰当的探头,探头放置在需要检查的部位,沿血管走行连续扫查,然后要了解正常肢体动脉的超声表现,动脉管壁的组成,熟悉肢体动脉的解剖走行及变异。清楚的显示血管的二维图像,观察血管内有无血流信号,血流信号的充盈情况,血管内有无血流充盈缺损及血流信号中断,动脉管腔有无斑块,有无狭窄或扩张[1]。注意难以显示的血管部位,锁骨下动脉不易显示全貌,此时要注意多切面仔细查找,几种探头的交替使用。寻找动脉,难以显示时,横切扫查,由最易寻找处下手。在检查中注意分叉处的动脉,多方位探查。对初学者来说,要学会识别动脉和伴行的静脉。肢体动脉检查常需要两侧对照检查[2]。多普勒超声检查时要注意调节仪器[3-4],避免仪器设备不当引起的伪像,尽量消除血流参数测量时的误差。因为缺血时动脉内压力低,所以检查时尽量减小探头对血管的压力,但有时也需要轻压探头来鉴别血管腔是否空虚。上肢动脉疾病中[5],主要有动脉中内膜增厚伴斑块、动脉狭窄、动脉闭塞、动脉瘤或动脉瘘等,虽然血管造影已被公认为上肢动脉诊断的“金标准”,但它是有创,昂贵,不宜重复检查和长期追踪观察的检查方法,另外血管造影提供只是解剖形态方面的信息,不能提供血流动力学方面的信息,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同时提供解剖和血流动力学方面的信息,且方便,价廉,准确性高和可重复性,因此已成为上肢动脉疾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