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进展

2019-01-05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年19期
关键词:阵发性病机房颤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以心慌、胸闷、气短、眩晕、黑曚、乏力等为主要临床症状,具有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脑卒中、肺栓塞、周围血管栓塞等,是其致残与致死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健康。据欧洲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球房颤人数约3 500万人,且随病人年龄的增加,患病率逐年增加,预计2060年全球房颤病人人数将再增加1~2倍[1-2],而我国发病率更高,可达到0.77%[3],已成为全球经济与医疗的巨大负担。目前房颤的治疗以西医为主,主要是通过药物与手术治疗,但抗心律失常药有较大的毒副作用,对肝、肾、肺、甲状腺等器官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射频消融术效果不稳定、易复发,其治疗缺陷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药物与手术治疗的不足及一定的风险性日渐凸显,中医药治疗房颤的优势逐渐突出,近年来,通过大量临床研究发现,中医药在治疗房颤中具有独特优势,如副作用较小、毒性低、作用持久、依从性高等,发挥了积极作用,临床应用广泛。

1 中医对房颤的命名

根据房颤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当属中医学“心悸”病范畴,心悸病名首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有“心悸”“心动悸”“心中悸”的不同记载[4],1997年中国中医药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首次将房颤的中医命名为“心动悸”[5],自此房颤的用名得到规范化使用。

2 中医对房颤病因病机的研究现状

中医学医家经过上千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对心悸的病因病机认识不断完善。春秋时期,《内经》就对病因病机有了一定的认识,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素问·痹论》曰:“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等,认为病因病机包括宗气外泄、心脉不通、外感六淫、突受惊恐等。张仲景在《伤寒论·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云:“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创新性地提出伤寒是心悸的主要病因。《诸病源候论》对心悸病因病机的认识较前完善,包括虚劳、金疮失血、七情内伤、产后虚损、伤寒误治[6]等。清代李用萃提出心悸的8种病因病机,分为肝胆心虚、气虚、血虚、郁痰、饮停、痰结、气郁、阴火。近代医家通过大量临床研究,对于心悸病因病机的认识百家争鸣,如丁书文教授认为心悸是由心脏阴阳气血虚衰失调,产生阳亢、火旺、痰湿、痰热扰及心脉产生的[7]。周次清教授提出以阴虚不能敛阳,阴阳不相顺接为心悸的基本病机[8]。樊瑞红教授认为其根本在于阴虚火旺,血瘀化热,总属“虚”“热”“瘀”[9]。房颤的病机不外乎虚实两端,以虚为本,以实为标,本虚在于心之气血阴阳的亏虚,实在于痰火、水饮、血瘀。

3 中医治疗房颤的治疗研究现状

3.1 经方 文利红等[10]将74例阵发性房颤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予炙甘草汤联合归脾汤加减,对照组予西药基础治疗(Ⅰc类药物),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心电图改变、24 h动态心电图改变、房颤发作频率各项均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丁小妹等[11]将气阴亏虚兼血瘀证型的阵发性房颤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予生脉散合丹参饮联合胺碘酮治疗,对照组单纯予等剂量胺碘酮治疗,经过3个月治疗后,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左房内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陈继春等[12]以52例房颤心阳不振型病人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以胺碘酮加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与单用胺碘酮对比,结果发现加用桂甘龙牡汤组的总有效率及平均心率改善情况高于单用胺碘酮组(P<0.05)。陈成等[13]对80例气虚血瘀型房颤病人的研究发现,补阳还五汤改善血栓弹力图各参数优于西医常规治疗,证实补阳还五汤能够改善房颤病人血栓状态,减少血栓事件的发生。

3.2 自拟方 赵丽等[14]将82例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房颤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予西药治疗(美托洛尔、丙硫氧嘧啶),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疏肝潜阳方(玄参、柴胡、贝母、延胡索、大枣、香附、黄精、天竺黄、玉竹、龙骨、白芍、清半夏、丹参、山药、牡蛎),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田晓婕等[15]通过对40例心阳不振型长程持续性及永久性房颤病人的研究观察,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抗凝、控制心室率)上加用自制稳心合剂,4周后,发现治疗组改善生活质量(症状、日常活动、治疗满意度)及降低心室率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王晶等[16]对100例房颤病人在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基础上加用纠颤复律汤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心排血量、射血分数、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评分、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李舟文等[17]研究发现,定心汤对气虚血瘀型永久性房颤有显著效果,能明显改善病人的心室率、左心房内径、f波振幅,并有良好的转复率。戴梅等[18]运用自拟清凉滋补调脉汤治疗阵发性房颤,发现其可以明显改善房颤病人临床症状。王跃蕊[19]运用生脉桂枝汤治疗房颤,发现生脉桂枝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组与西医常规治疗组在转复率、转复事件发生率及复发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快速复律、减少复发率可将房颤血栓风险及不良反应降到更低。高红梅等[20]观察房颤病人单用阿司匹林组与阿司匹林加益气活血方组(组方:黄芪30 g,水蛭10 g,地龙9 g)血栓前状态的指标评价,治疗组可以有效减缓血栓形成,表明益气活血是预防房颤血栓的一种有效方法。

3.3 中成药 窦新宇等[21]将60例符合气阴两虚的房颤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均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加注射益气复脉(冻干)治疗,14 d后发现,治疗组症状改善、心电图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王联德[22]通过宁心宝胶囊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2个月、4个月、6个月、12个月窦性心律转复率及不良反应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陈波等[23]选取68例阵发性房颤病人,随机分为对照与治疗组,各34例,对照组予美托洛尔治疗,治疗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定心颗粒,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心率、房颤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P波改变、hs-CRP炎症因子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刘俊等[24]研究发现,早搏灵胶囊能减少阵发性房颤发作次数,且对心率无明显影响。党亚南等[25]在华法林治疗基础上加用参松养心胶囊(观察组),治疗12周后发现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房颤发作情况、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hs-CRP的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张荣珍[26]将200例房颤病人随机分为3组,单用华法林治疗组、单用活血通络胶囊组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结果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改善6 min步行实验明显优于单用活血通络胶囊组(P<0.01),在脑卒中发生率方面,中西医结合组明显优于单用华法林治疗组(P<0.01),证实中医药抗血栓治疗疗效明确。

3.4 其他中医疗法 严亚红等[27]将60例阵发性房颤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陈力等[28]观察西医单纯治疗原发病、抗凝与结合中医内关穴埋线治疗,发现治疗组的中医证候改善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李楠[29]选取87例阵发性房颤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予常规治疗,实验组4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初、中、末三伏贴敷法(药物:麝香、白芥子、丁香、延胡索、麻黄、细辛,选穴:心俞、膻中、内关),研究发现,实验组左心房前后径的缩小、左心室射血分数的提高、心功能的改善、房颤的发作比率、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总的有效率及预后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运六气是中医的一种特殊治疗方法,通过结合天地人分析房颤的发病原因与发病规律,从而指导房颤的治疗与预后,目前运用五运六气来治疗房颤的案例较少,但为中医治疗房颤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4 小 结

中西医结合治疗房颤不仅可以提高疗效,还有效降低了其毒副作用,对房颤的治疗与预后有广阔发展前景。随着医学对于房颤的认识发展,发现房颤危及生命的主要原因为左房血栓形成脱落后造成的血栓事件,脑卒中为房颤病人死亡的首要原因。西医血栓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可以明显降低房颤病人的死亡率与致残率,分为预防与治疗血栓两个方面,即抗血小板聚集、抗凝及溶栓治疗,但其具有出血等副作用。现代中医药研究表明,活血化瘀类药物具有抗栓功效,且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研究。中医药利用辨证论治的思想,着眼于整体,抓其发病的主因,针对本虚标实的病理基础,治疗采用补阴阳气血同时祛痰、利水、化瘀,对各种类型的房颤均有良效。现阶段关于中医药治疗房颤的研究多为经验总结,观察结果多局限于临床疗效,同时实验样本量较小,设计不完善,缺乏科学性与规范性,希望未来能有大数据的研究论证其对房颤治疗的有效性及科学性。

猜你喜欢

阵发性病机房颤
基于“取象比类”法探讨肝细胞铁代谢紊乱与肝纤维化中医病机的关联
眩晕宁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80例临床研究
阵发性高血压暗藏危机
脂肪酸与心房颤动相关性研究进展
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
心脏康复护理对阵发性室上速消融术后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分析
房颤别不当回事儿
从瘀探讨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中医病因病机
预防房颤有九“招”
糖尿病从脾论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