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医“气血津液”学说分析中风病病因病机

2019-01-05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中风病脑水肿津液

作者单位 广东省中医院(广州 510120),E-mail:mazhaohui2008@aliyun.com

中医学理论认为,卒中(即中风)的病因病机,主要以“风”“火”“痰”“气”“瘀”“虚”为主。随着近现代医学发展,目前中医脑病专家对卒中有一些新的认识:如病位在脑,且与心、肝、肾关系密切。情志内伤为其常见的诱发因素。风(肝风)、火(心火、肝火)、痰、瘀乃其重要的病理因素,常相兼互化,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等[1-4]。本文从中西结合治疗中风临床实践过程得到一些认识,现总结如下。

1 “血”是整个中风发病及演变的核心

风、火、痰、瘀、气等是影响“血”运行导致脑血管的血瘀或血溢脉外,从而引起中风,中风之后可继发新的病理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和证候改变。

从西医来讲,中风基本等同于脑卒中,脑卒中分为两类: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是由于脑局部或大部分血液灌注不足或血管堵塞及继发血栓引起,而出血是由于血溢脉外引起。中医古籍较早认识到这一点。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指出气血逆乱,气血上逆(脑),是中风病发生的根本机制。《诸病源候论》论中风病因病机为:“风偏枯者,由血气偏虚,则奏理空虚,受于风湿”等,这与中西理论不相悖,气血逆乱及血气偏虚均可引起中风。笔者亦认为风、火、气逆是引起血液流动加速导致血溢脉外的诱因,痰、瘀等引起经络血脉阻塞导致缺血。中风之后多继发肢体偏瘫,久之亦可引起“血气不行,故半身手足枯细”,继发呕吐、昏迷等易引起肺部感染、发热、生痰等。故对血溢脉外之急性脑出血病人,应以祛肝风、清热去火、通腑降气等治法以摄血,防止血溢脉外为要,西医以降压、降低血流速度以防止再出血为主要手段。急性脑缺血病人不应祛风、降火、降气,而应以补气、活血、化痰为法以增加血流速度、疏通血脉,如此采用通腑降气等可能导致腹泻,气血津液不足加重脑缺血。

2 提高“津液”对中风病的重要性

传统中风理论中“津液”未作为主要的病理因素,但从现代医学对中风认识观察,“津液”在中风发病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中医对气血津液的认识: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分的总称,可细分为津和液两部分,质地较清稀、流动性较大的称为津;质地较为稠厚、流动性小的称为液,一般合称津液,通俗地讲,就是人体内有用的水。津液可化生血液,津血同源。因此保存津液是保留气血。

“津液”对缺血性中风有重大意义,在发病原因中,除了血管本身结构引起的变化导致脑血流量减少中风外,血液来源——津液的严重丢失亦可引起中风。如大汗、大吐、大泄等,若汗、吐、下过多,津液会丢失。目前有干燥综合征引起中风报道[5-8]。按现代医学解释,体液减少,血液浓缩黏稠,易形成血栓,若出现在脑部,可能出现中风;若出现在心脏血管,可能出现心肌梗死;若丢失体液过多,严重时出现低血容量休克,抢救不及时随时可能出现生命危险。

“存津液”是《伤寒论》治疗疾病的主要原则之一。对缺血性脑卒中而言,保持良好的体液及脑灌注亦重要。从可逆性缺血到不可逆梗死是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功能正常与死亡脑组织之间存在缺血半暗带。脑血流量<30 mL/(100 g·min)时,出现临床症状;<20 mL/(100 g·min)时,出现电衰竭;<15 mL/(100 g·min)时,出现膜衰竭,细胞进入不可逆损害;<10 mL/(100 g·min)时,细胞凋亡。如何恢复脑灌注是急性脑卒中的治疗核心。对非闭塞性病变增加补液扩容可明显

改善血流,增加灌注,开通侧支循环。故中医治疗除补气、活血、化痰之法外,补血生津亦可作为策应之法。

中量、大量脑出血或大面积脑梗死病人易继发脑水肿,脑水肿是细胞性,也可以是血管源性脑水肿、渗透压性脑水肿和脑积水性脑水肿。总体而言,是脑局部的水液代谢循环障碍,以局部水液集聚过多引起脑窍受压闭阻,西医多采用脱水,脑积水行脑室引流等措施。中医虽无“脑水肿”病方,但明·王肯堂所著《证治准绳》明确指出:“瘀则成水”,从病机上阐明脑水肿的发生,先是“瘀于脑府”,而后迅速由瘀生水。清代唐宗海所著的《血证论》亦云:“瘀血既久,化为痰水”“血病不离水,水病不离血”,因瘀致水,因瘀血而致津停液聚,为水为浊,终致六淫病理因素之外新的病理因素“水浊”产生[9-13]。故治疗以“利水祛瘀”为法,急性脑出血病人“祛瘀”应在出血稳定后进行。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祛瘀”应在引起出血的脑动脉瘤、血管畸形等得到处理后给予治疗。

总之,中医、西医均有不同的发展源流和理论基础,从不同角度审视疾病的病因病机可增加对疾病的理解,从更多角度获得治疗疾病的理论和手段。拘泥于中医、西医学之壁垒,于病人无益也。

猜你喜欢

中风病脑水肿津液
从刘渡舟“津液链”理解伤寒瘥后劳复的证治
基于《伤寒论》从广所论“津液”探讨“津液载邪”的理论内涵
眼针疗法治疗中风病的机制探讨
脑出血并脑水肿患者行甘油果糖联合甘露醇治疗的效果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联用吡拉西坦与甘露醇对脑出血所致脑水肿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分析
吡拉西坦注射液联合甘露醇治疗脑出血后脑水肿的疗效观察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
中风病机及用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