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的研究进展
2019-01-05,,
,,
慢性心力衰竭作为各种器质性心脏疾病的发展终末阶段,不仅严重危害病人机体,常给病人带来严重精神心理障碍[1]。抑郁是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死亡和主要临床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有研究报道,病人抑郁等心理障碍状态下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过度分泌儿茶酚胺、皮质醇等物质,加重心肌缺血、重构,诱发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加重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且严重影响病人预后[2]。我国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抑郁发病率为40.1%,并与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关系,慢性心力衰竭伴发抑郁病人死亡率明显高于非抑郁心力衰竭病人[3]。
目前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治疗多采用抗抑郁药物结合心理治疗[4],虽取得一定疗效,但临床常用的抗抑郁药物对心血管及其他系统有不同程度的毒副反应,且价格较高,严重影响其在心血管领域的临床应用[5]。近些年来,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表现出较好的临床优势,如安全稳定、作用较持久,且在改善病人症状,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疗效理想。
1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病因病机认识
根据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临床症状,可将其归属为中医学“水肿”“痰饮”“胸痹”等范畴。心力衰竭的最早论述出现于《内经》中,认为其病位主要在心。现代医家普遍认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主要为外感六淫、饮食不节、七情内伤、脏腑及经脉传变,其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多属气虚、阳虚,标实多为血瘀、水停。抑郁归属于中医学“郁证”“脏躁”等范畴。中医认为,情志以心为主导,神由五脏精气化生而成。现代医家普遍认为,抑郁病位主要在心、肝、肾,主要病机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病理性质多初起为实,日久则虚或虚实夹杂,末期发展为脏腑气血阴阳虚衰。
心主血脉,心主神明,二者互根互用,互为因果。“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作为君主之官,统帅脏腑之气,统领精神活动,心之病变常影响情志改变,故慢性心力衰竭常合并抑郁发生。“神明之心”异常影响“君主之心”,进而形神俱损,“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情志调畅则气血营卫和,情志不遂则心气郁结、耗伤气阴、心失所养,此与现代医学中焦虑抑郁影响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程和预后研究一致。由此可见,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病机总属形神俱损,心脉损伤、神机不振为主。
2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的中医治疗
2.1 经方 薛红莉等[6]将148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病人随机分组,在常规慢性心力衰竭治疗合并心理疏导治疗基础上,观察组口服真武汤合逍遥散加减,治疗12周,结果表明真武汤合逍遥散能改善慢性心力衰竭伴抑郁病人症状,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病人生活质量。聂皎等[7]以62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病人为研究对象,在心力衰竭规范化治疗基础上,随机取33例病人口服百合地黄汤治疗,结果表明百合地黄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
2.2 自拟组方 顾燕频等[8]将90例慢性心力衰竭后轻度抑郁病人随机分为3组,均予常规慢性心力衰竭基础治疗,其中两组分别加用舍曲林、益心解郁汤加减持续治疗8周,观察得出益心解郁汤组血浆脑钠肽(BNP)含量显著下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清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均有明显提高(P<0.05)。顾健霞等[9]研究发现,运用怡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能升高LVEF,降低BNP,显著减轻抑郁症状,提高病人生活质量。范辉等[10]研究芪红解郁方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病人影响发现,芪红解郁方能改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症病人临床症状、心功能及实际生活能力,并能促进病人心理康复过程。乙伶等[11]将80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病人随机分组,研究组40例在慢性心力衰竭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舒郁散,经8周治疗后发现: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BNP、中医证候积分及抑郁量表积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蒋赵琳等[12]在双心汤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的干预研究中发现,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及Zung抑郁自评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薛金贵等[13]选择30例慢性心力衰竭伴抑郁病人,在慢性心力衰竭常规治疗基础上予疏肝解郁、活血利水中药(柴胡、枳壳、赤芍、当归、川芎、猪苓、茯苓、白术、郁金、炙甘草)治疗3个月,治疗组中医证候及生活质量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廖易等[14]将170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病人随机分组,观察组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上加用疏肝利水中药(茯苓、白术、合欢花、白芍、丹参、制附子、巴戟天、葶苈子、桂枝、红景天、香附、川芎、柴胡、地龙、甘草),治疗2个月后发现:疏肝利水中药可缓解临床症状体征,减轻抑郁、焦虑情绪,有助于下调炎症细胞因子、BNP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
2.3 中成药 华先平等[15]将155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慢性心力衰竭治疗联合疏肝解郁胶囊治疗8周后,病人抑郁程度及生活质量明显改善,BNP明显下降。姚淮芳等[16]通过研究发现:欣舒颗粒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能明显改善中医临床证候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提高病人生活质量。苏便苓等[17]选取123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加用乌灵胶囊,结果显示治疗组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BNP及心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王艳飞等[18]对48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病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结果表明:两组抑郁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研究组评分降低情况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
2.4 其他中医疗法 雷东亮[19]通过对36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病人追踪调查研究,发现运用心身护理结合中医穴位按摩(合谷、太冲等穴位)病人生存指标及自评抑郁量表(SD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谷玉红等[20]在研究耳穴埋豆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影响中发现,治疗组在常规心力衰竭治疗及中医情志护理基础上加用耳穴埋豆(心、肾、交感、皮质下、神门),治疗14 d后,治疗组SDS评分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袁礼洪等[21]发现太极拳练习能明显改善病人的抑郁症状及生活质量。
3 小 结
近年来,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方面取得诸多进展,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筛选出一系列有效方剂,在提高生存质量、改善症状和临床指标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目前中医药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的病机联系缺乏深刻的认识,证候方面尚无统一标准,缺乏规范化辨证治疗体系及疗效评价体系。现有的中医研究主要是以临床经验为主导,较多研究样本量较少,设计不完善。今后应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的中医药治疗研究中,整理挖掘古代医家的宝贵经验探究深层次的病机联系、证候及规律,提高辨证论治的水平,研制开发有效方药,为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的临床治疗,提高病人生存质量,减少再住院率及病死率做出更大的努力,减少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