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与传统文化
2019-01-05文/柳林
文/柳 林
国内多数医学院校推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的培养模式。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教育方式不容乐观,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教育模式有待探讨。特别是传统文化的学习,应引起足够重视。
当代医学研究生教育的特点
医学教育以追求人类健康为出发点及终极目标,以救死扶伤为天职,这与中国传统文化重伦理、重道德、重生命的思想相一致。研究生层次的教育是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上,以科研为首要成分,以研究为本质特征的教育,集理论与科研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该层次教育对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等提出更高要求,让学生深入到科学研究领域中,且具备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最终达到在自己研究领域能够有新的发现和创造。目前,国内医学院校在推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的培养模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完成学校基本教育后接受的规范化的专业能力培养,是提高医疗水平的重要环节和阶段。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工作的临床医师。但现行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标准与内容、并轨研究生入学毕业考试内容与标准均缺少人文方面的考核。一直未将作为合格执业医师应具有的职业素质、人文素质与专业知识、临床技能一并纳入考核。临床医学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学制长、学业重、社会期望高,也存在社会适应力不足等问题。专业性强也使学生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忽略了人文素质修养。这种医学教育模式不利于医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导致研究生们在毕业后遇到诸多人文方面的问题:如文字表达能力差、医疗文书书写不规范、医患沟通不到位等1。
传统文化的价值魅力
我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积淀,历久弥新,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着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础。传统文化与医学一直是密切相关、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传统文化和祖国医学相辅相成,有着完整的体系;传统文化对于医学有着深刻的认识——“医乃仁术”,对医学本身及从医者的素质、行为均作出了严格要求。如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兼爱”,道家的“寡欲”,佛教的“慈悲为怀”等伦理思想,对从医者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积极推动作用。
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可加深学生对生命、生存、死亡的理解,提升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有助于在将来的医疗实践中能够传承人文关怀,维护患者尊严;而且可树立医者良好形象,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缓解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局面。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2。这对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代医学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缺失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厚重的文化底蕴,其格调高雅、哲理深邃、意境高远的文化内涵极具感染力,对于摆脱消极思想的干扰、树立集体主义、奉献精神、提高道德素质、准确认识把握我国医学现状具有重要意义。今天,现代医学高度发展,而传统文化却陷入令人窘迫的境地:寄托于礼仪,被称为封建;寄托于文字,被称为守旧;寄托于建筑,被相继拆除。不可否认的是,在经济飞速发展面前,我们在否定自己的路上已经走了很远,与人的本质诉求相悖离,譬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凋零:书法没落、国画萧条、武术失传、古体诗词断代……
国内医学院校推行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的学位类型,是为适应职业需求和日益发展的社会医疗服务需求,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工作能力及创新力的医学从业者。但是,研究生、导师和培养机构对这种培养方式的认识还存在不足3,无法兼顾研究生临床能力和科研思维与人文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差距很大。我国浩如烟海的医学宝库中,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融古代医学、哲学和天文、历法、数学、生物学、物理化学于一体,集多学科精华之大成,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奠基之作。扁鹊发明了“四诊法”,《黄帝内经》提出了病理学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基础,华佗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全麻”法;《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制并颁布的药典,孙思邈《千金方》总结了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等。这些令中华民族自豪的医学文化知识,多数研究生毕业后,竟毫不知晓,漠不关心。由此说明学校、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教育仅限于医学专业知识,并未涉及传统文化与人文素养。
有人曾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990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人文素质的认同远低于对临床技能和专业知识的认同;在职业认知、医学人文教育方面表现出认识和行为的矛盾性;近67%的学生课余偏好基于网络的娱乐性阅读,而不是传统文化学习4。呼吸病学专家王辰院士在2016年谈到,中国医学教育中人文课程占比仅5%-7%,而国际上先进国家的医学教育的人文课程占比超过20%,他认为医生人文知识和素养的欠缺是目前医患相互不易理解的一个重要原因。
医学院校人文素养培养的途径、方法也值得反思。不久前在《中华医学教育杂志》上发表的《我国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医学人文课程设置的分析与思考》一文5,分析了2003年我国19所医学院校和2013年33所医学院校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医学人文课程设置上的差异,总结我国医学人文教育10年来的发展变化,为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提出建议,呼吁未来的医学人文教育还需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种授课形式相结合和多元评价体系相结合。相较于本科学生,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知识面更为纵深,临床技能训练更有目的性,自然传统文化学习、人文教育课程设置的时间占比更少,人文素质的修养形成更是无法考核评价6。
优秀的教育氛围的特点在于合理运用文化传统对医学知识进行传承与弘扬。近代许多科学巨匠也是文学大师,文武兼修。当代的医学教育过于注重专业技能、注重外语,注重国外学者的资料。毫不讳言,著书立说、著作等身是学者为学毕生的最高追求,但忽视人文素质的养成则有可能成为医学教育的硬伤。当下,急功近利的思想充斥各级医院,并由此产生诸多负面影响。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三甲医院,一年中发表SCI收录100余篇,北大核心期刊文章20余篇。为什么出现这种状况?因为SCI文章比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的分值高,挖掘这些论文发表的途径,有请公司润色语言的,有找人代写代投的,甚至是通过互联网上买的。臆造数据,花钱买论文,孰之过?这些都是在职称评聘中赋加分的导向所为。众所周知,SCI论文需要1-2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我们的作者呢?当然我们不乏朝气蓬勃的博士硕士,年富力强的教授;但那些工作几十年面临退休、为职称最后一搏的人的论文,如何保证真实性?
医生的书法形成了诸多的段子。一个不会写字的医生让病患怎么相信他的医术?书法在古代原本是读书人的门面。因为文字是记录事物语言的符号,古人常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文字书法的存在与传递可超越时空界限。直到今天,人们在读到某人的文章或书信时,总会以见文如晤、见字如面来形容亲切的感受。在古代科举制度下,文字的书写是最基本的要求,其必须工整、庄重,笔墨浓淡相宜,卷面整洁。若是字迹潦草或卷面玷污,有时不但得不到功名,甚至会由此获咎。当代中国,并不要求每位学医的研究生都写出一笔好字,但是至少要做到清晰、工整。现在的医学生生活在中华复兴的时代,利用电脑打字、手机搜索,书写速度之快绝非手写所及,这当然是伟大的进步。据一位医学院的临床老师讲,每年批阅的试卷,写错字别字的在校研究生不在少数,能够正确书写、完美表达的不多了。
思索与建议
当代社会对医疗服务需求全方位增加,医疗行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强烈冲击,医疗场所处处留下时代的印记,医师的职业精神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教育模式有待探索。
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明确了医学人文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对医学生的人文关怀、伦理意识和道德水准教育均提出了要求。但我国医学人文教育教材编著、课程体系、师资建设方面有待加强,还缺乏有效规范和评价体系7,特别需注重将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有机结合,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起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医学人文是研究医学源流、医学价值、医学规范及与医学有关的其他社会文化现象的学科群。开展医学人文教育旨在提高医疗队伍整体人文素养和人文品性,是对从业者医学人文精神、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态度与行为、人际沟通等能力素质的培养8。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与社会需求的增加,人们不仅需要医术精湛、专业技能强的医师,更需要有人文素养的医师。临床医学研究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层次人才,除应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外,还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传播者。因此,在对研究生进行临床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应该重视对医学人文素养、特别是加强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注意引导学生把医学和人文紧密联系起来,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有效促进人文知识与医学专业知识的相互渗透和恰当融合。
人总是要有精神的。医生的职业精神是在就学、从业过程中逐渐建立的,反映的是医疗职业和医疗活动的价值观,体现着医师在医学领域的个人精神和社会精神9。医师的职业精神由认知、情感和意志三个维度构成。特别是职业意志,是在从业过程对个人行为有导向作用的品质。需要从入学时就要重点关注,在实践中由导师恪守育人操守、身体力行作出表率,在三五年的修业中努力修养形成,在一生的执业生涯中用心呵护发扬。在这点上导师有很大责任。导师是学业上的引导者,更是人生道路的领路人。为师严谨,学生自然不会懈怠;为师勤奋,学生自然不能偷懒;为师正派,学生自然中规蹈矩;为师严格,学生自然会志存高远。海明威在《真实的高贵》中写道:高贵的是自我修炼的过程。你高贵是因为你愿意为了比昨天更优秀而努力。若因此获得财富,那也是命运附加的馈赠。诚然,自古奇香发寒苦,莫胜寒,从来云烟客。
当今社会拜师学艺不再需要程门立雪。考核一名教授是否合格,不应仅看他带教的学生数量,而应考核他培养出的比自己更优秀学生的数量。韩愈说:师不必贤于弟子。能有如此的胸怀、做到如此的老师会令世人敬仰,能够遇到这样的老师是学生一生的荣幸。这样,将来学生成为了老师,再培养学生,在人格上向老师学习,专业水平在老师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如此循环,国家才能发达,民族才能兴旺。
(图片摄影/胡小平,旅途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