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的精神家园
2019-01-05孙洪军
文/孙洪军
儒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主流,至今在世界上有着深刻的影响。“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败于世的根本,对现代医学伦理道德建设发挥着重要影响。儒家思索人性,思索“人之所以为人”的问题。要求人们关注“人情”与“人义”,研究“人心”和“道心”,思考“人欲”和“天理”。“医乃仁术”已成为中国传统医学伦理思想的核心。
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其2400多年前的誓言,时至今日仍然影响着西方医学界。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要在心灵上走近孔子、贴近儒学,才能自觉维护医学职业的真诚、高尚、道德与荣耀。
自古以来,儒医同源,医者仁心。从神农尝百草的探索与奉献到张仲景“坐堂行医”、范仲淹“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责任与进取,都是医务工作者应当遵循的道德理念和自我要求。与几十年前相比,现在的医生面对的诱惑更多,只有坚持信念,心里才会笃定,才会在没有路的时候找到路,多条路的时候找对路。
当然,医学人文涉及哲学、美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由于社会大环境及个人情况的差异,要做到人文素养的实质提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转化为社会效益,显然不如经济效益来得快、易操作。
我们党现在讲不忘初心,卫生行业的初心就是仁心仁术。心怀仁慈,怜悯苍生,大医精诚,不为诱惑所动,像孙思邈、李时珍都是很好的榜样。裘法祖教授说:“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人文学习的材料丰富多彩,人文学习教育是让人享受的学习,也是值得用于实践的。
当大家都习惯于这种优秀的医学人文时,文化就形成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就是习惯。当然,习惯是有标准的。高标准的、优秀的习惯,才是我们要倡导的文化。
仅仅是认识到了,没有外化于行,这只能说有知识。知识和文化不能相混,有知识不一定有文化,但有了文化一定是有知识的。
价值观念形成了,作为医务人员,需要规范我们的行为。除技术过硬外,怎么与患者沟通,怎么给予无私的帮助,及至衣着容貌,举手投足,言语微笑,医患沟通,都体现为职业素养,人文修养。好的文化氛围形成了,在这种环境中,敬畏之心也自然就有了。这些都需要一定时间的历练、学习和培训。
我们说一脉相承,共产党员要起到带头作用,大家跟着学习,后来的职工也跟着做,这样一代代学习,文化传承就形成了。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完成了从一穷二白到全面发展的蜕变。技术的追赶甚至超越,需要精神和灵魂的支撑!上世纪90年代后期,医疗机构的市场化进程,是医疗管理围绕经济利益展开,随之过度检查、过度治疗、大处方等问题浮出水面,行业风气、医患关系等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用优秀传统文化为医学守住精神家园,加之改革开放40多年积淀的丰厚物质基础,未来我们拥有的必将是一个无比强大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