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派中医高鼓峰“不得见病治病”医案浅析

2019-01-04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四明益气汤内伤

浙江中医药大学 杭州 310053

“见病治病”,语出清代医家杨乘六评高鼓峰《四明医案》第七案[1]130,“顾见病治病之医家……见其胃口胀,不思饮食也,则有消导而已矣;见其口渴下利也,则有寒凉而已矣”。可见,所谓见病治病者,即见有热之症,则用寒凉一法;见有出血之症,则用止血一法;见有汗出之症,则用止汗一法;见有腹泻一症,则用止泻一法;见有咳嗽一症,则用止咳一法。犹如兵来将挡,见招拆招,为一般医家治病之常法,看起来是治一病,其实是只治一症,不得中医审病求因,治病求本之法,易出现误治坏证。清初浙派中医名家高鼓峰,被章次公先生誉为“清代医中奇人”,以擅治杂病见长,“传其起痼扶衰,悬决生死日时,多奇验”,并“夙以奇论鸣世,而治疾又独擅其奇”[2]。他的《四明医案》共收医案28则,其中大多病例都体现了高氏不囿于常法,“不得见病治病”的观点。

1 不得见血止血

血证以出血为突出表现,随其病因、病位的不同,而表现为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临床上出血证的治疗,多以见血止血为常法,如清代唐宗海[3]《血证论》中说:“血之原委,不暇究治,惟以止血为第一要法。”但也有医家,如明代的盛启东[4],就在《医家秘旨》中明确提出“见血休止血”的告诫。高鼓峰用医案说明,出血证,特别是妇女的产后恶露、月经崩漏等,不能见血止血,应当追究出血根源,如有瘀血留著,甚至可用活血法治之。

四明医案案9:妇人产后恶露不尽,至六七日,鲜血奔注,发热口渴,胁痛狂叫,饮食不进,或用四物汤调理,或用山楂、青皮、延胡索、黄芩等行血药,卒无一效。予至,见诸医议论纷纭,无一确实。细切其脉,洪大而数。予曰:此恶露未尽,留泊血海,凡新化之血,皆迷失故道,不去蓄利瘀,则以妄为常,曷以御之。遂以醋制大黄一两,生地黄一两,桃仁泥五钱,干漆三钱,浓煎饮之。或曰:产后大虚,药毋过峻否?予曰:生者自生,去者自去,何虚之有。第急饮之,果熟寐竟夜。次早下黑血块数升,诸病如失矣。复用补中益气调理而安。

按:鲜血奔注,说明出血量大,多数医家会考虑用见血止血之法,多采用苦寒收涩的止血药,然而有时效果并不显著[4]。高鼓峰认为,出血如果一味止血,就会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不去蓄利瘀,则以妄为常,曷以御之”。此时用大黄、桃仁等止血,实合大禹疏浚治水之意,有因势利导,不止自止之妙。当代医家如孙伟教授[5]在治疗肾炎性血尿时,也提倡在益肾清利的基础上,可以用活血法作为治疗尿出血的大法。

2 不得见汗止汗

出汗首先为人体的生理现象,如在天气炎热、穿衣过厚、饮用热汤、情绪激动、劳动奔走等情况下,出汗量增加,都属正常生理调节现象。而在感受表邪时,出汗又是驱邪外出的一个途径,外感病邪在表,需要发汗以解表。所以,临床上对于汗症的治疗,普通医生多采用止汗之法,而高鼓峰认为,不得见汗止汗,应当追究出汗根源,查找疾病病因,求因治本。

四明医案案8:桐乡曹献扆室人,十一月病疟,发则头重腰痛,寒从背起,顷之壮热烙手,汗出不止。予曰:此太阳经疟也,用大青龙汤。献扆曰:病来五六日,委顿甚矣,且病者禀素怯弱,又他医言有汗要无汗,带补为主,今汗如此,而子复用此药,恐不能当。予笑曰:第服此,其病自除。当晚汗犹未止,进一大剂即熟睡,次日不发,逾日以补中益气调理而痊。

按:本案原有“汗出不止”之证,故他医言“有汗要无汗”,即以“见汗止汗”之常法治疗,用补法收汗止汗。高鼓峰信守己见,不被“汗出不止”迷惑,坚持辨证求因,反而用含麻黄、桂枝发汗之药的大青龙汤治疗,竟获疗效,谁不惊奇?

3 不得见热清热

自《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提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则,“热者寒之”即成为治疗热性疾病的常法,直到金元时期李杲倡内伤热中证,提出内伤发热可用“甘温除热法”治疗,丰富了中医对热性疾病的治法,至元时朱丹溪又提出“滋阴降火法”治疗阴虚发热,清代王清任提出“活血化瘀法”治疗瘀血发热,弥补了《内经》的不足,使中医理论不断向前发展,“不得见热清热”也成为粗工与高手的区分线。

四明医案案14:一妇患内伤症,值孕八个月,身体壮热,口渴,舌胎焦黑,医用寒凉治之。予曰:无论内伤,即麻黄桂枝症,也须先安胎,后攻邪。今两手脉数大无伦,虚热盛极,乃复用寒凉,阳受阴逼,其能久乎。投以滋肾生肝饮,一剂热退,继用补中益气汤而愈。

按:身体壮热,口渴,舌苔焦黑,都是热证的表现,常法当是“热者寒之”,也是符合《黄帝内经》之旨。但高鼓峰诊断此症为内伤证,属内伤发热,所以当用补中益气汤治之。但考虑证见壮热口渴、舌苔焦黑、脉见数大无伦,是阳邪燔灼,脉已无阴,故此时不能遽投参芪升补之剂,否则阳火愈旺,而阴愈受伤。因此,高氏先以滋肾生肝饮甘温滋润之品救阴,继用补中益气汤而愈。可见高氏治病,能不囿于经旨常法,坚持辨证求因,最终以甘温之法退去了热证,显示了其“治病多奇中”的特点。

4 不得见酸制酸

临床上有反酸、烧心的患者,容易陷入“胃酸过多”的误判之中,由此导致的滥用碱性药制酸,使胃炎患者即使有时症状减轻,病情却步步加重。实际上,反酸并不能说明胃酸过多,通常是胃气上逆的表现。胃烧心感也极易误判为胃酸过多,换个说法也许更为合适,即“胃酸反噬”。高鼓峰医案充分说明“不得见酸制酸”,而应当审证求因,追究病本。

四明医案案24:杭人沈孟嘉妻,患吞酸膈痛屡年矣,肌肉枯削,几于绝粒。予诊之,六脉细数,此肝木乘脾土也。先投六君子汤加炮姜,十余剂觉吞酸减半。继用补中益气汤加半夏、炮姜,十余剂而吞酸尽去,膈痛亦除矣,次用归脾汤倍加木香、炮姜,吞八味丸而愈。

按:中医认为,木曰曲直,曲直作酸,故凡酸症,悉属肝木,以酸为木气也[1]140。普通医生用“以酸制酸”为常法,通常会加以瓦楞子、海螵蛸之类制酸药,以致胃酸过于抑制,反至加重病情。高鼓峰从六脉细数中,看出是肝木乘脾,所以用六君补中等剂,以培脾土,并加炮姜之辛,以制肝木之酸,复用归脾八味,补火生土,以善其后。

5 不得见秘通秘

便秘为常见之病证,汉代张仲景对便秘的治疗,有承气汤的苦寒泻下,麻子仁丸的养阴润下,厚朴三物汤的理气通下,以及蜜煎导诸法。至金元医家李东垣,指出治疗便秘不可妄用泻药,如《兰室秘藏·大便结燥门》谓:“大抵治病,不可一概用巴豆、牵牛之类下之,损其津液,燥结愈甚,复下复结,极则以至引导于下而不通,遂成不救。”[6]高鼓峰医案更是用生死教训,说明“不得见秘通秘”,而是应当深究原委,辨证治疗。

四明医案案10:范中行自省归石门,感冒风寒,又过于房劳,发热昏闷。医以为伤寒也,羌活、柴胡,投之不应;又以为阴症也,肉桂、木香,投之又不应。热且愈甚,饮食俱废,舌黑如炭,八日不便。医正议下,予往诊之。脉细数而沉,因语之曰:阴亏甚矣,胃气将绝矣,非温和甘润之剂,弗能救也。急以左归及滋水清肝等药,重加参、芪服之。他医以为不大便,奈何议补?予曰:子以为承气症耶?误矣。第服药自得便。至第四日果下黑矢升许,热退,舌亦红润,但尚未进食,病家犹以用补为嫌。予慰之曰:本内伤症,一补中益气疗之足矣。无奈粗工杂投,胃气转伤,不能即复,今以药补之,以稀粥调之,不过数日,自然知味,公等勿忧。病家不信,另延一医,重用承气汤,服至二剂,不得便,病势反剧。无颜再恳予,往禾中延薛楚玉。楚玉至,病家叙述病情及用药次第。楚玉曰:既用熟地而便,效可知矣,何至举将收之功而弃之耶?今无能为矣。逾数日果殁。病家目楚玉为予党,究不之信。嗟夫!举天下学问之人,而尽目之为党,为彼之医,不亦难乎?

按:该案过程中,病人出现八日不便的症情,众医以“见秘通秘”之常法,商议以承气汤法治疗,高鼓峰认为本为内伤症,应当用补中益气汤足以治疗。无奈病人家属以补为嫌,而粗工之医,见便秘则以通便之法,乱投攻下之药,损伤胃气;加之病人家属毫无定见,患者又犯房劳,加重内伤,自就死地。该案以生死教训,说明了“见秘通秘”的危害。

6 不得见滞通滞

痢疾是因外感时行疫毒,内伤饮食而致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具有传染性的外感疾病。古代亦称“肠游”“滞下”等,含有肠腑“闭滞不利”的意思,故常以祛邪导滞为常法,即“见滞通滞”之法。高鼓峰认为治滞下当调气不当破气,当和血不当利血,反对“见滞通滞”,可引为治痢之要旨。

四明医案案12:石门镇朱殿臣,病痢,日逾百余次,身发热,饮食不进。殿臣以平日所用药示予,率皆槟榔、大黄之属。予曰:此破气利血药也,治滞下当调气,不当破气。当和血,不当利血。以生地、当归、白芍、黄芩、木香等数大剂饮之,三日而愈。

按:患者病痢,即滞下之证,前医以“见滞通滞”之法,药用槟榔、大黄之属治疗,导致大便日逾百余次,且身发热,饮食不进,是过用破气利血药,脾胃损伤。高鼓峰认为不应当“见滞通滞”,而应当用调气和血为治痢之法,竟得奇效,三日而愈。

7 不得见病治病

中医治病的特点就是不囿于病的表象,而是抓住病根,追根究底。只会常法,只会“见病治病”的医家,不能称为高手,只能算是粗工。此正如李可在2008年3月东莞首届李可老中医学术思想研讨会所作报告《思路与方法》中所说:“见病治病,不顾两本,妄用苦寒攻伐,医之罪也。”

8 结语

浙派中医名家高鼓峰,治病多奇中,根本缘由在于他能够不“见病治病”,而是重视审病求因,务求病本。在他的28则医案中,高氏挽逆救治、起死回生、效若桴鼓的案例,俯首可拾,不可胜举。纵观高鼓峰医案,匠心独运,不囿常法,超于群医之上,深得辨证施治之精蕴,治病求本之精髓,“木必有根,水必有源,而病亦有本,本者所以致病之根源也”[1]144。但必须指出的是,高鼓峰反对的“见病治病”,其实是见一症即是病,无论是见血止血之出血症,见汗止汗之出汗症,还是见热清热之热证,见酸制酸之反酸吞酸证,见秘通秘之便秘证,见滞通滞之滞下证,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病。所以要避免临证误诊误治,领会高鼓峰“不得见病治病”的理念,还得需要临证尽量做到辨病与辨证结合,因为病证结合是中医临床医学发展的趋势,也是现代中医最具特色的诊疗方法[7]。

猜你喜欢

四明益气汤内伤
补中益气汤体内外对脾虚证两种特征菌数量的影响
汉江河口区四明滩段四明上护岸坍岸修复技术
调中益气汤联合外洗汤剂治疗压疮的效果观察
Network pharmacology research and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of Huangqi(Astragalus Radix)and Jinyingzi(Rosae Laevigatae Fructus)in treating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生物反馈治疗仪联合加味补中益气汤对脾胃气虚型功能性便秘的疗效
“四明”护航创业板 “十点”读懂注册制
憋出内伤
治愈系心理学
续幽梦影
自拟理中止嗽散治疗慢性咳嗽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