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意识形态建设机制探讨
2019-01-04代长彬
代长彬
(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 思政部,安徽 合肥 230012)
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关乎旗帜、道路和政治安全,关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要“高度重视做好知识分子工作,坚持团结引导,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最大限度地把知识分子凝聚在党的周围”[注]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习出版社2018年版,第220页。。高校教师的重要使命和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决定了要把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意识形态建设作为重点,保证全面准确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及在“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上不走偏。当前,意识形态相关研究中鲜有专门针对高校青年教师这一特定群体的,而现实生活中部分青年教师缺失理想信念、突破职业底线等违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现象屡屡出现,致使意识形态的核心影响力在高校被削弱,违背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旨归。鉴于此,研究高校青年教师意识形态建设的特征、挑战及培育机制,拓宽意识形态问题研究域,对于维护高校甚至是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师的根本任务,是强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独特战线,其意识形态建设事关学习、宣传和推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注]吴晶、胡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教育报》2018年9月11日,第1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广大青年教师是振兴本科教育的重要力量。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占比超过70%[注]侯锡铭:《论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8年第3期,第68页。,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需要打通高校青年教师群体意识形态建设这个“最先一公里”。
(一)高校青年教师的使命担当决定其意识形态建设尤为迫切
振兴高等教育、培育时代新人的时代要求,成为加强青年教师意识形态教育的时代坐标。高校青年教师肩负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使命,既是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对象,又是这项工作本身的重要力量。他们处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其言行和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实践观。高校青年教师只有先接受意识形态教育、提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方可传播好声音、传输正能量、传递主旋律,进而成长为培育时代新人的筑梦者和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坚定守护者。
(二)高校青年教师的群体特征决定其意识形态建设势在必行
高校青年教师思维活跃,与大学生有较多的共同话语表达方式,较中老年教师更容易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和情感距离,进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青年教师成长于改革开放年代,没有经历过严峻的意识形态斗争,和平稳定的生活环境易使其天然地缺少意识形态的敏锐性。较中老年教师而言,青年教师更容易受到多元价值导向和社会思潮的影响,一部分人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泛化的倾向,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随着高等教育的壮大与发展,高校对海归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这部分青年教师学历高、学识广、学养深、学缘好,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呈现分化趋势,一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悦纳程度较低、接受意愿较小。与此同时,很多青年教师“从高校到高校”,教师角色定位尚不成熟,立德树人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不强,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不了解、不熟悉。因此,只有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才能使青年教师自觉学习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只有增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和统摄力,才能使他们在理想信仰、道德选择和价值观念上紧密团结,在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上坚定立场。
二、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
在全球化、市场化以及信息网络化时代,增强高校青年教师意识形态建设刻不容缓,主要面临引领、认同和宣传方面的挑战。
(一)引领挑战
全球化弱化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全球化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它的作用是通过它使其看上去非常有益和不可阻挡来减少这个过程的阻力。”[注]爱德华·S.赫尔曼:《全球化的威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5期,第56-59页。随着西方思潮的不断涌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多样化思潮的挑战。超越制度差异和意识形态分野的全球化问题,掩蔽了制度性的冲突与斗争,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减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引领力。“现代资本主义的文化战略是着力在全球层面打造一套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体系”[注]苏长和:《确立民主政治的中国坐标》,《求是》2014年第11期,第49-52页。,美其名曰为资本主义“正名”,实为“资产阶级借以压抑其他各种异质或对抗声音的一种意识形态‘伎俩’”[注]雅克·德里达著,何一译:《马克思的幽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面对全球化的渗透与冲击,一些青年教师把资本主义某些理论或政策神化,以为意识形态弱化是全球化的必然产物和特征,加上缺乏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和统摄,出现了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苗头。“一些错误思想观点特别是西方‘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仍然伺机冒头,妄图挑战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攻击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政治制度、发展道路,竭力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注]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习出版社2018年版,第215页。
(二)认同挑战
市场化降低了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奠定了坚实基础,更好地彰显了社会主义的优势所在。同时,市场的逐利性也在挑战着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在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意识形态建设上,认同是基础。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市场逐利性挑战这一现实,“能否在多元的社会中建构起被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普遍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念基础和基本行为准则,关系社会转型的成败。”[注]陈秉公:《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3期,第19-24页。市场化进入意识形态领域,深刻地消解着高校青年教师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形成了物对人的包围之势。“市场经济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它诱发了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极强占有欲望,滋生出个人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等倾向。”[注]郭慰慰:《夹击与突围: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问题探赜》,《焦作大学学报》2018年第4期,第99-100页。利益矛盾日益突出、利益诉求日益分化,挑战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效果。
(三)宣传挑战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提供了意识形态宣传的新渠道,有助于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亲和力和凝聚力,也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的传统表达和传播方式。
1.网络新媒体冲击了马克思主义传统意识形态表达和传播的绝对主导角色。网络空间存在形式各异的思潮和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一统天下的格局在信息时代不复存在。据《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网络已成为大部分人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达8.02亿人[注]《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8-08-20,http: //www.cac.gov.cn/2018-08/20/c_1123296882.htm。。“随着新媒体快速发展,国际国内、线上线下、虚拟现实和体制外体制内等界限愈益模糊,构成了越来越复杂的舆论场,更具有自发性、突发性、公开性、多元性、冲突性、匿名性、无界性和难控性等特点。”[注]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习出版社2018年版,第216页。网络新媒体打破原有国家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的约束,实现不同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交叉融合,超越主权国家传统界限的信息交流日益迅捷、内容日益繁杂,使一些高校青年教师表现出意识形态观念淡薄、道德观念下滑、理想责任缺失和行为失范等现象。
2.强调“宏大述事”的意识形态表达方式弱化了高校青年教师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认同。当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表达方式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话语环境中面临诸多挑战和困境,传统的意识形态表达方式大多停留在目标期许、呆板说教的宏大叙事、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和狭窄单一的传播途径,多以党和国家的政策文件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解读的方式出现,与受众存在一定的心理距离、思想距离和情感距离。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形式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意识形态的宣传效果,卓有成效的意识形态引领机制、认同机制和宣传机制,离不开相应的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机制。富于生活色彩、亲和通俗的表达方式,有助于意识形态深入人心、植根人民。“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注]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能否获得青年教师的认同,是衡量意识形态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维度,要积极对现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传播进行创新转化,把党言党语、学言学语转化为民言民语、青言青语,调节、消弭高校青年教师价值观念与“宏大叙事”之间的矛盾冲突,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
三、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意识形态建设机制的构建
面对高校青年教师意识形态建设的诸多挑战以及部分教师理想信念缺失、精神生活功利和价值取向错位等现象,“面对这一潮流,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闭关自守、独善其身。”[注]倪邦文:《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8年第2期,第46页。高校青年教师意识形态建设机制,是对实现高校青年教师意识形态建设目标过程中各要素的构成方式、作用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意识形态建设的整体运行方式和有效调节方式的总称,即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并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具备系列保障的高校青年教师意识形态建设方式和方法。依据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意识形态建设的客观环境、现实情况和未来需要,应尽快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科学系统的工作机制,把原则性的要求具体化,虚功实做。
(一)优化领导机制
优化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机制,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提升青年教师对意识形态的认同。
1.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高校青年教师意识形态建设关键在于党,必须始终坚持、不断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强化学校党委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将高校青年教师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抓在手上、扛在肩上、放在心中。高校领导要勇于担当,在大是大非面前站好立场、管好阵地、举好旗帜,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要从培养时代新人和维护中央核心地位的高度,认清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要坚定“四个自信”、强化“四个意识”,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长期性、尖锐性和复杂性,旗帜鲜明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构建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牵头协调,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青年教师意识形态建设机制,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教师的影响如空气一样无所不在。
2.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管理。明确意识形态建设的管理依托,有助于促进高校青年教师意识形态建设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有序化,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意识形态建设离不开先进的、合乎时代要求的管理。高校意识形态的管理是一门科学,应遵循全球化、市场化发展规律和青年教师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立足现代技术,构建领导有力、运行有序的管理机制。高校要明确意识形态管理目标,将其分解到具体部门,落实到相关单位的绩效考核之中。要规范意识形态运作过程管理,制定一系列科学有序的运作程序,对意识形态领域各部门的职权进行界定,使高校青年教师意识形态管理走向制度化。在全球化、市场化条件下,要创新高校意识形态调控手段,围绕高校青年教师意识形态建设的总目标,形成意识形态合力,使主流意识形态成为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的文化共识和自觉追求,保证意识形态前沿阵地永不丢失。
(二)创新宣传机制
意识形态工作是高校思想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高校青年教师意识形态建设为抓手,推动宣传工作创新。
1.创造性转化高校青年教师传统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机制。根据新时代的要求,创造性地改造那些仍具有实效的话语表达方式,创新意识形态表达方式。“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不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注]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页。意识形态的宣传机制创新,就是以大众化、日常化、生活化和形象化的话语落小、落细、落实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就是要将政治话语、学术话语、文件话语和权力话语转化为人民群众熟悉的生活话语。”[注]李海、范树成:《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新机制的建构》,《求实》2014年第7期,第46-49页。借助话语表达方式的转换,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青年教师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内化为青年教师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其自觉的行动。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意识形态建设必须有所改变,要抓得住人、入得了心,要依据网络技术的发展规律和青年教师网络化的生活特点,解构传统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方式,重构、再造网络话语范式。科学的理论应该是通俗化的理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Umschlag)”[注]列宁:《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67-468页。。要创新理论思维和话语体系,应从传统文化、现实生活和青年教师群体中挖掘理论语言的内涵,运用简单、鲜明和具体的事实,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广大青年教师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相结合,使话语逻辑符合教师思维、话语内容契合教师诉求、话语表达贴近教师生活,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成为其日常生活工作的基本遵循。把逻辑的力量与情感的力量统一起来,实现理论逻辑向生活逻辑转向,化繁琐为简要,变晦涩为清晰,以生动活泼、通俗晓畅的表达,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可爱、可亲、可敬、可信和可用。
2.创新性发展高校青年教师意识形态的传统传播机制。按照新时代、新要求对传统传播形式进行丰富、发展和完善,提高意识形态宣传的时代感和吸引力。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制约着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生成方式和传播方式,改变了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高校要健全网络信息传播机制和手段,了解青年教师的情趣、愿景和需求,增强信息化条件下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重中之重是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注]张晓松、黄小希:《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中国教育报》2018年8月23日,第1版。要切实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传播界面的防范能力,借助创新网络文化内容,依靠精神力量和信息力量引领网络舆情朝着健康方向发展。要不断研习网络舆论传播的规律,增强对网络舆论的捕捉、分析与研判能力,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信息化条件下主动发声、积极作为,迅速占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要改变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采取高校青年教师喜闻乐见的话语风格和传播方式,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从政坛、论坛和讲坛走向民坛,使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贴近实际、生活,确保青年教师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认同。
(三)强化保障机制
为更好地发挥意识形态领导与管理机制、宣传机制的作用,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意识形态保障机制。
1.建立并强化激励与约束机制。要发挥高校青年教师意识形态建设的实效,需要构建行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以最大限度地调动高校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实现意识形态建设目标。建立高校青年教师意识形态工作激励与约束机制,对全心投入意识形态工作并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进行奖励和宣传,努力形成人人关心和参与意识形态工作的氛围。在社会经济深刻变革的今天,要积极回应高校青年教师合理的利益关切,着力解决关系其切身利益的问题,因为“领导权的前提是要考虑那些行将被领导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和倾向,是要产生一定的妥协的均势,也就是领导集团要做经济团体性质的牺牲”[注]安东尼奥·葛兰西著,葆煦译:《狱中札记》,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35页。。忽视对青年教师利益诉求的关切,就可能降低这部分群体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接受度和认同度。
2.建立并强化反馈评估机制。要保证高校青年教师意识形态建设的成效,激励、约束是前提,反馈评估是关键。反馈评估机制是高校青年教师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的基本环节,是对意识形态建设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以馈促教、以评育人,进而实现高校青年教师意识形态建设的既定目标。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意识形态建设实效性,需要完善领导与管理机制、创新宣传机制、构建保障机制,更需要对已经实施的意识形态建设是否取得效果、取得什么效果、效果如何等进行反馈评估。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目的性活动,人们接受、认可了某种意识形态后,会按照该意识形态的价值标准去做,而这种行为的结果能否得到其他社会成员的肯定、赞赏、鼓励,会形成一种信号,反馈到主体那里,从而强化对意识形态的认同,或者改变、修正已形成的意识形态认识,产生新的意识形态认同,以适应社会的要求”[注]聂立清、张燕:《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实现机制探析》,《领导科学》2012年第11期,第22页。。充分借鉴、运用管理学和系统论中的反馈评估手段,对高校青年教师意识形态建设进行多元立体、交叉融合的反馈评估,有助于认识意识形态建设已取得的实际成果,把握意识形态建设的实施情况,有效规避风险,探索背后原因;有助于认清意识形态建设的指导思想、内容、原则、途径、方式和方法等是否合理,在多大程度上合理。进而根据反馈评估的结果,引导相关部门自觉研究高校青年教师意识形态建设的客观规律,探索培育有效途径和科学方法,丰富培育经验,增强培育针对性。建立健全反馈评估机制,可为全面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意识形态建设效果、保证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有效管理和正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分析问题的崭新视角。
面对全球化、市场化境遇下意识形态交流、交融、交锋的新态势及信息网络化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挑战,需要培育和构建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与管理机制、宣传与保障机制。只有当广大高校青年教师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时,才能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领导权,才能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和守土尽责,继而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