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疍家人的民俗文化及其旅游开发
2019-01-04黄丽华
黄丽华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海南岛长时间与祖国大陆隔海相望,相对闭塞的地理环境,使得海南岛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文化,疍家人文化就是海南岛诸多特色文化中的代表。海南作为我国最大的热带岛屿,有着许许多多的海湾,其中三亚湾就是海南岛众多海湾之中的代表。三亚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极为重要的一个贸易海港。随着时代的发展,三亚港被现在的高楼大厦和拥挤的现代化道路所包围。但其仍然保留了一丝质朴民风,而这份难得的质朴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数百年来以船为家的疍家人。
几百年来,疍家人一直过着与世隔绝的海上捕鱼生活。直到近年,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一部分疍家人才开始陆续迁徙至陆地生活。尽管与陆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但是还是有部分疍家人不愿意进入陆地,继续维持着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生活。以前的疍家人,受捕鱼技术的限制,只能在近海打鱼,海上气候多变,疍家人练就了一身劈波斩浪的捕鱼技术,也会夜观天象来确定是否适合出海捕鱼。独特的生活环境造就了疍家人勤劳勇敢、坚韧顽强的性格。同时,为躲避海上恶劣的气候,疍家人的船与船会紧密联系在一起,也使得疍家人养成了睦邻友好、互帮互助的民族特性。
一、海南疍家人的起源
据清朝《崖州志》记载,疍家人有着近四百年的历史,但是对于他们真正的起源,却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疍家人也可能不是单纯的民族,也可能是在数千年的历史中融合了不同民族、不同人群最后形成了的。有一种普遍认同的说法是,疍家人可能是蒙古族成吉思汗的后代。元朝末年,战乱不休,一部分蒙古人为了躲避战乱,南下迁徙,其中一部分做了海盗,另一部分依海而居的就是今天疍家人的先民。根据沙田疍家人文化博物馆提供的资料显示,从元朝末年到清朝,疍家人一直受当地人的欺凌,他们没有自己的土地,自己的部落,靠海而居的原住民甚至不允许他们上岸居住,不允许他们读书习字,参加科考,更不能与岸上的原著居民通婚。后来,为了更好地在海上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一部分疍家人开始慢慢地向岸上发展,最后演变成为独具特色的“两栖疍民”[1]。
据人类学家考察分析证实,疍民不属于一个独立民族,而是我国沿海地区水上居民的一个统称,属于汉族。疍民祖籍多为阳江、番禺、顺德、南海等县的水上人家。现在主要分布在广东的阳江、番禺、顺德、南海,广西的北海、防城港,海南三亚、陵水等沿海地区 。而海南岛的疍民据传则是由广东和福建等地迁徙而来,后经过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南疍家人文化。海南省陵水县是疍家文化的主要聚集地之一。陵水新港村散落着600多个疍家渔排,居高俯瞰,船与船之间的网状木板犹如海上阡陌,远望仿佛威尼斯,被冠以“海上街市”之称,是陵水为人称道的“八景之一”。
二、海南疍家人的主要民俗文化
截至目前,海南省陵水、三亚的疍民人数只有1.2万个。海南疍家人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些民俗文化,如:咸水歌与疍家婚礼、疍家棚、疍家服饰等,下面从这三个方面来具体说明疍家人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民俗文化:
(一)疍家婚礼与咸水歌[2]
海南疍家人长期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风俗,其中以疍家婚礼和咸水歌为代表。由于海南疍家人过去是以海上生活为主,平时的沟通交流受到环境的影响需要大声呼喊吆喝才能达到说话的目的,慢慢形成了咸水歌。海南疍家人的咸水歌唱法简单而形式多样,不仅可以单人哼唱,还可以双人对唱和多人合唱,是海南疍家人在日常生活中随意哼唱的小曲,咏唱男女恋情,感叹生活艰辛,没有固定的歌谱,基本上就一个调。咸水歌没有固定的曲谱和曲调,也没有人专门去学习和教授,疍家人用古老的流传方式将这个特色文化传承了下来。咸水歌是疍家人最具特色的文化习俗之一,而将咸水歌运用最具神韵的就是疍家婚礼了。
在婚礼前期,亲朋好友会将制作疍家衣的布料赠送两位新人,以表示祝贺。新娘子就会从这些赠送的布料中选取红色的来亲手制作新服。据了解,按照当地风俗,每一个疍家出嫁女,娘家人会赠送六尺的布料作为嫁妆。疍家婚礼一般是晚上举行,所有的亲朋好友会驾驶着自家的渔船齐聚到男方家赴宴。几十只船,船头相对,停泊在一起。新娘会边唱咸水歌,边敬茶,新郎则会拿着茶盘收取红包。
尽管受到现代文明的剧烈冲击,但至今,疍家婚俗中仍然保留着新娘出嫁时所唱的“叹家姐”和“喃伴郎”两大咸水歌系列[3]。在接亲时,船工会故意将船摇来晃去,来证明新郎有着良好的海上行船能力。
(二)疍家棚
疍家人是一个在海上生活的群体,过去疍家人以船为家。大部分疍家船是上面有顶的篷船,篷的大小与船的大小相近,船篷是由竹篾织造构成,弯成拱形,做成瓦状,漆以桐油,起到遮风避雨的效果。船尾用橹,拖着橹为舵。一般一个疍家棚有两只船桨,外出打鱼时,将船桨架在船体上支撑,称为“掉桨”。到了夜间休息时,疍民便将船篷放下到船舱,就成了休息的地方。
随着时代的发展,海南疍家人的地位慢慢提高,被当地原住民允许在近海地方活动,疍家人就在水边搭建棚寮居住,被称为“疍家棚寮”。棚寮一般是使用原木、竹子、茅草等制作而成。这种茅屋冬暖夏凉,居住舒适。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鼓励疍家上岸居住,疍家人耕种沙田,或组建渔业合作社,疍家人分得土地,他们依海边河涌的高处而居,改住砖瓦房,现在多建小楼房。
(三)疍家服饰
海南疍民的服饰与汉服差别不大,最具特色的就是妇女的竹笠和短裤了。他们一年四季皆喜顶戴上高下宽的筒式竹编斗笠——疍家帽,这种用竹篾竹叶做成的斗笠,直径约40厘米,帽檐会微微下垂5厘米左右,帽子顶部是一个正六边形,这样的设计可以防雨水,起到遮风避雨的效果。出于美观的需要,疍家的姑娘们还会在疍家帽上面点缀各种佩件,材质各异。此外,疍家帽还会配置一个四耳笠带。该做法不仅使斗笠不易被吹落,而且还能起到装饰美观的作用。疍民妇女还有专门的短裤,长度只到膝盖上,蓝色或灰色的色调显得朴质而纯美。裤子的后面则是往外翘,以免下田或者下海捕鱼把裤子弄湿。妇女一般还在裤子上系着银腰带,腰带上雕刻着美丽的图案,银腰带的作用主要不是美观,而是疍民出海的时候,海上潮湿的空气容易使腰部沾上水气,引起风湿。银腰带避免风湿,美观而实用。
(四)疍家信仰
由于疍家人靠海而生,而海上天气变幻莫测,出海打鱼吉凶难料。因此,疍家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疍家文化,他们认为“出海三分命,上岸低头行”,信仰神仙鬼神的传统保留至今。疍家人主要信仰与“水”相关的道教神仙,例如:妈祖是海上救难之神、北帝是调水之神,龙王是水族之神等。疍家人希望这些神仙保佑自己出海打鱼顺利平安,鱼鲜满获。疍家人在进行祭祀活动时,主要集中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疍家人会让族中的巫祝一边唱咸水歌,一边撒三杯烧酒。烧酒的寓意是:一杯保佑子孙生满地,二杯保佑出海顺利,三杯保佑白头偕老。疍家人对妈祖有着独特的信仰,他们在陆地上建妈祖庙,船上放妈祖神龛和神像,妈祖的神恩在疍家文化中已深入人心。长期以来,疍家人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疍家人在海上遇到危难时,只要焚香叩拜,就会看到有红灯或者红鸟出现,甚至还有部分疍民看到民女装扮的妈祖降临来解救他们。可能是由于生存环境比较恶劣,疍家人的忌讳也十分多。例如:疍家人认为水中存在水鬼,每当有人溺水时,大部分疍民不敢营救;疍家人认为妇女的身体是污秽的,不允许妇女到船头去,唯恐触怒神灵,招致灾祸;疍家人害怕船毁人亡,吃鱼时不允许将鱼翻过来吃另一面,他们认为 “翻鱼”会导致“翻船”。疍家人将诸多的禁忌统称为“棹忌”,是行舟的同义词。后来这一特殊的俗语,逐渐融入疍家人的方言中,泛指生活中的“不好”“麻烦”“糟糕”等。
三、海南疍家文化的没落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疍家人也紧跟时代潮流,上岸居住、生活,现代疍家人已经不再过祖先传统的生活。随着渔业资源的枯竭和国家对海洋渔业的保护,单纯的捕鱼为生已经不能满足疍家人生活的需要,所以上岸居住成了疍家人的必然选择。疍家人主动融入时代的大环境中,他们不再时刻哼唱咸水歌,不再以舟为家。同时,西方的文化习俗和本土汉族文化也不断地冲击着疍家文化,加上疍家文化没有形成理论体系,只是用古老的方式进行传承,没有完整的文字记载,也没有人对咸水歌等疍家文化进行研究、记录,导致了疍家文化的不断没落。为了使疍家文化不在未来中国民俗文化中消失不见,应该加强对其保护与传承,使其焕发生机,用以丰富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
四、疍家文化的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
(一)从新视角研究疍民
随着保护民族本土文化政策的提出,没落的疍家文化也引起了许多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注意,尤其是近几年,成为研究的热潮。研究内容和研究范围都比较广泛,包括疍家人的起源、历史、经济、分布等,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也十分丰硕。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没有突破与创新,只是将疍家文化进行了总结与归纳。所以,为了使疍家文化更好地流传下去,运用地方认同和文化认同的方式来保护和传承疍家文化是十分必要,也是刻不容缓的。很多知名历史学家和研究疍家文化的学者,也曾倡议过将疍家文化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进行系统和理论的研究。但是作为一个几乎没有文献记载的独特的民族,成为一门单独学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提升疍家文化价值
尽管疍家人没有成为我国56个民族之一,但不能否认也是我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鲜明的文化特色与文化内涵。疍家文化重要的标志之一的咸水歌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仅仅这样是不够的,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疍家文化,彰显疍家文化的魅力,应该提升疍家文化其本身的价值,让疍家文化真正成为人人耳熟能详的、深入人心的文化。 疍民作为一个有着特殊文化和民俗的族群,它的发展必须从疍家人自身开始。
当地政府应该积极支持疍家文化的复兴与发展,重视疍民的教育,加大宣传力度,为疍家文化走出去提供政策保障。同时政府应该鼓励将疍家文化作为文化产业进行外销,将文化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从根本上解决疍家人经济问题。最后,政府应该积极保护疍家人的文化栖息地,保护疍家人的利益,保障他们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环境。
(三)开发中传承疍家文化
旅游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已经成为许多少数民族地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尽管疍家人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少数民族,但是疍家文化还是可以作为单独的文化产业来进行宣传和发展旅游。近几年,文化旅游成为旅游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部分,在这个大潮流下,疍家文化也可以作为文化旅游产业来寻求适合自身文化发展的途径。在开发中保护和传承疍家文化,不仅可以解决疍家人的经济问题,还可以将疍家文化推广到全国,甚至是全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疍家文化,这样疍家文化才能实现复兴,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不至没落。政府可以与企业进行合作,建立一些疍家文化体验区,先对疍家文化进行初步的推广和宣传。同时,成立疍家文化博物馆,使更多人走近疍家文化。最后,鼓励中外学者积极为疍家文化的复兴献言献策,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更加科学地让疍家文化“活起来”。
(四)结合“ 一带一路”把疍家特色文化推广出去
“一带一路”作为我国近几年提出的重点倡议之一,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战略意义。而三亚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港口之一,有着独特的战略地位和优势。海南疍家特色文化本身的独特魅力,借助“一带一路”这一国家战略平台进行宣传和推广,可以使疍家文化更好地走出去,走向国际。历史悠久的疍家文化,在我国海上丝绸之路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是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更是我国优秀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咸水歌作为疍家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与众不同的文化魅力。从咸水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疍民先祖广阔的胸襟和博大的情怀。可以说不会咸水歌的疍民就不是真正的疍民,但是现在年轻疍民会咸水歌的寥寥无几。疍民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断层,如果再这样继续下去,疍家文化有可能就会被历史的大潮流淹没。所以,只有将疍家文化进行良好的内部传承,才能走出去,变成大家所了解、熟知的文化。其次,疍家文化也应该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文化的发展是不能闭门造车,保守守旧的。在保留优秀疍家文化的同时,也应该为疍家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这样文化才能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借助“一带一路”这个发展契机,疍家文化有了“走出去”的条件,只有积极推广疍家文化,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疍家文化,才能使疍家文化更好地保留和传承下来。
(五)疍家饮食文化的旅游开发
尽管在疍家文化中,美食不是其最为突出的部分。但是作为“海上吉卜赛人”,疍民也有着属于自己本民族的别具一格的美食,例如:钵仔禾虫煲、蒜蓉薄荷蒸桂虾碌、大奶鱼焖酸菜等。疍家文化将特色的海洋美食文化与其传统的疍家棚结合来进行开发。比如将海南疍家饮食文化与传统景点开发相结合,游客在游览景点之余可以在疍家海上渔排品尝海鲜,感受渔排风情。
海南疍家饮食文化与海洋休闲活动的结合也是发展的路径之一。目前海南海洋休闲活动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以海上观光、垂钓活动为主。可以开拓一些参与性、趣味性、文化性较强的活动,把疍家风情、疍家饮食文化引入其中,形成一条龙产业化服务,例如游客可以参与捞鱼、出海,还可以欣赏疍家人展示的赶海、哭嫁、唱咸水歌等民俗内容,最后学做疍家菜,品尝疍家菜。让海洋休闲活动与海南疍家饮食文化和风俗有机结合。
五、结语
疍家人,一群神秘的生活在水上的民族,被认为是除黎族和苗族等海南少数民族外最早来到海南岛生活的汉族居民。日月如梭,弹指之间,代表着原始海洋渔民文化的疍家文化慢慢地面临着被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命运。尽管现在我们在不停地积极推广和宣传疍家文化,但是疍家文化的复兴之路仍旧面临着诸多的问题。这种原始传统的渔港文化已经很难跟上现今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谁也无法阻挡历史车轮的滚滚前行,对于疍家人来说,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努力收集和保护好疍家人传统的风物风俗,让子孙后代不要忘记了自己的根祖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