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频超声对腱鞘肿块的诊断价值探讨

2019-01-04温慧敏

关键词:腱鞘包膜囊肿

温慧敏

(江门市蓬江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超声科,广东 江门 529000)

腱鞘肿块作为各类手足部位软组织疾病的常见临床体征,是诊断软组织疾病类型的主要检测部位,但由于该体征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对病因和发病位置确定具有一定的难度。临床中主要采用高频超声检测技术对腱鞘肿块进行检测,且由于其具有对软组织成像率较好、便于实施的特点,且对肿块形态、大小、血流及与周边组织关联等情况具有较好的成像反映,因此在临床中对腱鞘肿块的诊断应用较为广泛[1]。为分析研究高频超声在临床中对于手足部位腱鞘肿块所具有的诊断价值,特纳入本院103例患者进行实验。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接受腱鞘肿块诊断的103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58例,女55例,年龄17~65岁,平均(41.03±3.45)岁,病程0.6~5.3年,平均(2.85±0.98)年,肿块面积范围35 mm×30 mm~5 mm×4 mm,所有患者均为单发性腱鞘肿块,且经高频超声和病理检测确诊。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日立小二郎神高频超声检测仪予以诊断,探头频值范围为7~10 MHz,以血流低速位置为检测位置,选择腱鞘肿块切面面积最大处,将检测信号调至最大且无噪点状态,且声束与血流夹角应小于60度。检测时患者呈坐姿或仰卧位,暴露患处,于检测位置表面涂抹耦合剂后,将探头置于肿块处予以连续多切面扫查,并记录腱鞘肿块形态、大小、血流及与周边组织关联等情况的反映结果[2]。

1.3 诊断观察指标

CDFI血流信号分级判定指标:0级:肿块内未见血流信号;Ⅰ级,存在少量血流信号,超声检测中可发现1~2个点状或细棒状血管;Ⅱ级,可见中量血流信号,超声检测中可发现3~4个点状血管或一个长度接近或超过肿块半径的血管穿入病灶;Ⅲ级,可见多量血流信号,超声检测中可发现5至多个点状血管或2个较长血管穿入病灶。影像学检测意义:良性病变为0~Ⅰ级,恶性病变为Ⅱ~Ⅲ级[3]。

2 结 果

参与本次研究的103例患者,经高频超声检测和病理检测后均被确诊为良性手足腱鞘肿块,且共检出腱鞘囊肿患者69例、腱鞘炎患者10例,表皮囊肿患者17例,腱鞘巨细胞瘤患者7例,准确诊断86例,准确率为83.50%,误诊17例,误诊率为16.50%。

2.1 腱鞘囊肿

经检测出腱鞘囊肿的69例患者中,肿块位于手腕处50例,足背或内外踝处19例,肿块面积35 mm×30 mm~5 mm×4 mm。经检测后,超声图像结果显示为边界清晰的近圆形或椭圆形囊性无回声区,包膜明显,形态欠规则,部分内见高回声分隔,后方回声明显增强。CDFI血流信号分级判定均为0级,超声检测诊断结果为腱鞘囊肿,后经病理检测证实。

2.2 表皮囊肿

经检测出表皮囊肿的17例患者中,肿块位于手部,肿块面积30 mm×20 mm~9 mm×5 mm。超声检测结果呈形状近圆形或椭圆形且边界清晰,有包膜回声,肿块内部为低回声,后方回声轻度增强,CDFI血流信号分级结果为0级,超声初步诊断为表皮囊肿,后经病理检测确诊。

2.3 腱鞘炎

经检测出腱鞘炎患者10例,均位于手背部,面积为35 mm×30 mm~5 mm×4 mm。超声检测结果为腱鞘增厚,内回声减低(增生滑膜及渗出物),横切外周腱鞘低回声暗带环绕中间肌腱高回声,动态观察肌腱在腱鞘内滑动受限。CDFI血流信号分级判定均为Ⅰ~Ⅱ级,初步诊断为腱鞘炎,由病理检测确诊。

2.4 腱鞘巨细胞瘤

经检测出腱鞘巨细胞瘤患者7例,均位于手部,肿块面积为35 mm×13 mm~16 mm×11 mm。超声检测结果显示为无包膜,边界清晰且形状规则,内部低回声5例;无包膜,无清晰边界及形态不规则,肿块内部混合回声2例。CDFI血流信号分级结果均为0级。最终病理检测结果为腱鞘巨细胞瘤与超声检测初步诊断结果抑制。

2.5 误诊

本次研究中超声诊断共17例,其中腱鞘巨细胞瘤5例,均位于手部,超声检测结果呈边界清晰,透声性较差肿块,且内部回声极低,未检出CDFI血流信号,误诊为腱鞘囊肿;表皮囊肿10例,均位于手部,超声检测内部低回声且部分边界可见包膜,按压可变形,未检出血流信号,误诊为腱鞘囊肿;2例软骨瘤,均为手部,超声检测结果为无规则形状、无包膜、边界模糊,肿块内存在混合回声,未检出血流信号,误诊为腱鞘巨细胞瘤。

3 讨 论

腱鞘肿块多发于手足部,且多由良性肿瘤病变或囊肿型病变所造成,其中以腱鞘囊肿和巨细胞瘤情况较为多见。临床中利用高频超声检测所具有的对软组织分辨率较高、且能够对肿块形态、位置、大小、血流及与周边组织关联等情况的有效反映的特点,对腱鞘肿块进行初步诊断[4]。

本次研究中超声检测而结果分析:(1)腱鞘囊肿:作为手部多发腱鞘肿块类型,在超声临床检测中诊断难度较小,但或受到肿块位置、体积、患病时间及囊肿弹性等方面影响造成误诊;(2)腱鞘炎:检测中受病程时间影响较大,急性发作患者仅存在积液,超声诊断难度较低,而长期性患者在存在积液现象的同时均伴有程度不一的腱鞘增厚现象,且血供较为丰富,易被误认为CDFI血流信号,造成误诊;(3)腱鞘巨细胞瘤:多发于腱鞘滑膜部位,生长速度缓慢,超声检查中CDFI血流信号存在严重或良性肿块分级判定结果,且部分患者骨骼受到腱鞘巨细胞瘤侵蚀,易被误诊为软骨肿瘤。在实际应用中,易受到相似超声检测结果会影响临床体征的,增加诊断难度,从而造成误诊情况的发生,对此就需要进一步对腱鞘肿块的超声检测结果进行深入研究[5]。

综上所述,高频超声在临床诊断中对于手足部位腱鞘肿块具有较为准确的诊断效果,可作为临床初步检测法进行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腱鞘包膜囊肿
假包膜外切除术治疗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的疗效
WALANT技术在腱鞘松解术中的应用
垂体腺瘤假包膜的研究进展
针药结合治疗巧克力囊肿案
右足底腱鞘巨细胞瘤1例
肥料包膜材料使用安全风险评价和控制研究
原发性肝癌假包膜影像表现与病理分级的对照研究*
46例牙源性颌骨囊肿的治疗体会
SLAP损伤合并冈盂切迹囊肿的关节镜治疗
腱鞘囊肿多半自消